蝗蟲,最具殺傷力的遷徙害蟲之一,已經威脅非洲、中東和亞洲農業數世紀。如今,它再次捲土重來。而最近,蝗災成為了除疫情之外的另一焦點。
此次蝗災於去年年底在東非醞釀興起,為東非地區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情。然而,千億隻蝗蟲並沒有考慮停下前進的腳步,隨後,它們又飛躍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亞國家,讓各國的農業籠罩在恐慌之下。面對愈發嚴峻的形勢,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月11日正式向全球發布預警,稱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目前正在肆虐的蝗災。
從第一批「吃世界」的蝗蟲說起
蝗災,可追溯到很久以前。
遠古時期,蝗災就成為饑荒和人類遷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從一些史料中就能挖掘到它們留下的痕跡,古埃及人將它們刻畫在墓室壁畫中;《聖經.出埃及記》中也記錄了發生於公元前1446年左右的毀滅性蝗災。
公元1875年,12.5萬億隻落基山巖蝗席捲美國,這個數字即使放到今天也足以讓人震驚。最終,這場蝗災造成約當時幣值1160億美元的損失,也因其龐大的蝗蟲規模,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無論從受災次數、範圍還是程度來說,
中國都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從一些統計數據中也不難發現這個事實。據《中國救荒史》統計:從秦漢至明清,各種災害達5079次,其中,蝗災460次。面對肆意毀壞農作物的蝗蟲,人們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古人們對蝗災還充滿著種種未知和誤讀時候,就已經開始嘗試驅趕這些不速之客。
最初展開的僅是簡單的撲殺,而扑打和捕捉就是主要的「技術」手段。隨著人們對蝗蟲生活習性的逐漸了解,從20世紀初,人們就開始嘗試用噴火,並用滾輪和其他機械將其粉碎的方法來破壞蝗蟲卵;1950年,人們又開始用有機氯狄氏劑對蝗蟲進行噴殺。直到後來,
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人們甚至開始用吃來解決這個問題。不過雖然對付蝗蟲的手段不少,但蝗災還是周而復始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即使是現在,
雖然我們對蝗災成因的了解逐漸增加,現代社會的先進技術也能為滅蝗提供幫助,但還是沒能將蝗災從我們的生活中徹底抹除。蝗蟲 再肆虐
的確,蝗災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發生,但為何今年的蝗災卻給多國造成巨大影響並引起恐慌?這還得從引起此次蝗災的罪魁禍首「沙漠蝗」說起。
沙漠蝗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它們每天消耗的食物相當於自身的體重,因此它們的胃口也很好,只要是地表上裸露的植物在它們眼裡都是美食。不僅如此,它們的繁殖能力極強,一隻蝗蟲一次產卵50-100枚,每年至少產兩到五代蝗蟲。這也是為什麼沙漠蝗的規模總能在短時間內激增的原因。
以防卵變幹,沙漠蝗蟲在潮溼的土壤裡產卵
其實蝗災的直接誘因並不是蝗蟲繁殖速度快,而是它們具備群居性。要知道,集體主義並不是人類社會的專利。其實,最初蝗蟲更傾向於獨居,可是受食物匱乏的影響,它們不得不共同聚集到食物充足的地方。
一隻蝗蟲不會直接對人類造成威脅,但如果是千億隻蝗蟲,威脅性就發生了質的改變。它們到處移動並迅速蠶食田地,一旦蝗災爆發,出現在人們眼前的便是難以抵抗的,甚至是足以驚動整個國際社會的蝗蟲大軍。
這麼看來,蝗蟲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們懂得以量取勝。可是就我國而言,經過多年來防治能力的提升,如此大規模的蝗蟲似乎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可為什麼2020年開年,蝗災就成了舉國關注的大事?或許,是因為蝗蟲們的進軍版圖越來越大了。
最初,蝗災於去年年底始於東非,持續三個月的東非暴雨為它們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契機。2019年12月,肯亞、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均宣布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隨後,蝗蟲們又在坦尚尼亞、烏幹達東北部和南蘇丹等地大肆啃食,待這些地方的食物消耗殆盡後,又鋪天蓋地地向下一個目的地轉移。
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1月發布的不同形態蝗蟲分布圖
2020年1月,蝗蟲們終於突破非洲,沿紅海向東,席捲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等地。當沙漠蝗越過波斯灣向伊朗進軍時,這場災難又再次升級。原本就規模龐大的非洲蝗蟲,夥同伊朗當地蝗蟲一起殺入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資料,一個普通大小的蝗群有多達4000萬隻蝗蟲,每天可移動150公裡,在蝗蟲季內可以吞噬掉足夠養活3400萬人一天的食物。正如此次蝗災,就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肯亞、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糧食安全。
據報導,肯亞已有約 105 萬畝土地受到影響;印度約555萬畝農田受害,損失超百億盧比。印度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巴基斯坦官方表示,如任其發展,國家將會無糧可收。
僅兩個月的時間,蝗蟲們就已洗劫亞非多國。而後,甚至有消息稱,
在離中國邊境不到1000公裡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處也發現了蝗蟲的身影。這個消息的傳來,不免讓正受新型肺炎疫情影響的我們又開始擔憂是否會雪上加霜。
隨著蝗蟲入境消息的盛傳,在大多數民眾開始擔憂自己會不會因此斷糧時,農業股那邊卻十分熱鬧。
儘管農業板塊一直處於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二級市場上,相對於其他熱門板塊來說,
農業股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直到蝗災的到來,這一切發生了變化。由於蝗災可能會造成
全球糧食供給短缺,進而糧食價格將被推高;此外,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農藥生產國,對外出口比例達70%以上,如果農業受蝗災波及,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會
對我國的農藥生產和出口帶來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種業、農藥、化肥等股票都迎來了一波上漲。
據財聯社2月17日報導,
受非洲蝗災影響,農藥概念股大幅上漲,截止2月17日收盤,農藥板塊指數大漲7.9%,板塊個股全部紅盤報收,其中湖南海利、中農立華等11隻農藥股漲停。看到這些信息不免感嘆,
蝴蝶效應的確存在。一開始,遠在東非的蝗災看似和大多數人沒什麼直接關係,可短時間內,就讓多國深陷其中。即使官方消息都表示嚴重蝗災波及我國的可能性不大,卻還是引起了各界的「應急反應」。
其實對有可能影響市場經濟效益的事情,保持較高的敏感是很正常的。正因為大地量子在農業和期貨金融領域都有不少的客戶,所以在蝗災新聞還沒有漫天飛的時候,大地量子就開始密切關注這個事情了。既然蝗蟲熱衷於啃食農作物,並且據說每次都能把農田吃的精光,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遙感影像監測農田前後的變化,來判斷農田是否真的被蝗蟲毀壞呢?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019年11月11日,數以百萬計的蝗蟲湧入巴基斯坦的喀拉蚩市。
一直以來,大地量子就利用遙感+AI技術對全球大宗作物進行持續監測,為農業和金融期貨市場提供數據服務。而對於期貨市場,正確的快速反應往往是成敗的關鍵。災害發生後,期貨商需要知道精確的災害影響範圍。大地量子藉助衛星遙感等技術可以確定災害發生的範圍和此次災害是否影響了該農作物的種植區。
所以當得知這個新聞後,大地量子則對當地進行了作物長勢數據的提取,得出以下結果。
通過受災前後作物的長勢數據變化,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作物是否遭到蝗蟲災害的破壞。從圖中來看,
確實發現作物覆蓋區域(綠色部分)在減少,但也並不像傳言那樣被蝗蟲吃的精光。直到今年年初,印度蝗災的消息又傳開了,這次我們選中的是印度古吉拉特邦的Miyal村。根據新聞報導,
蝗蟲群於2020年12月27日到達該村。如果說上次監測到的巴基斯坦喀拉蚩市蝗災前後的作物長勢變化不算明顯,那這次對印度古吉拉特邦Miyal村的災情就更加溫和了。雖然新聞中的蝗蟲群鋪天蓋地,但
從圖中來看,農作物受到的損傷倒是並沒有那麼嚴重。而今天《印度時報》發聲了,目前蝗蟲只存在於一小塊地區,對農作物的威脅大幅減弱。拉賈斯坦邦蝗災防控組織負責人古加爾博士表示,
目前除零星地區外,該邦災情已完全可控。既然災情得到了控制,那之前我們提到的那些瘋狂
暴漲的農藥股怎麼樣了?據報導:受蝗災基本結束影響,農藥股開盤全線走弱諾普信大跌6.8%,安道麥A跌逾5%,長青股份、海利爾、雅本化學、中農立華等個股均跌超4%。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事件進度條拉到最後時,所有人都會知道蝗災得到了控制,並且只對部分區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可是在最初,在大多數人都沉浸在壓抑的訊息中無法自拔時,
如果不是基於科學的監測結果,或許人們會認為蝗災已經將這兩個國家所有的農田啃的顆粒無收了吧。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一方面享受其中的便捷,一方面又很容易受到冗餘信息的幹擾,讓我們難辨其中真假利弊。好在我們也正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用數據和事實說話的時代。
就像面對此次蝗災所造成的損失,大地量子能夠基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站在市場和投資者的角度,通過對可能受到蝗災侵襲的區域進行監測,從而判斷蝗災對農業造成影響的程度,這對金融期貨市場和投資者來說,是很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儘管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始終沒有徹底擺脫蝗災危機,但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其實可以更好的利用已有的先進技術手段去科學的了解、把控、應對蝗災,至此,因蝗災而造成民不聊生的情形也會隨之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