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生活影響腦 群居蝗蟲變大頭

2021-01-21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比前者大許多。

(圖片提供:Swidbert Ott/劍橋大學)

 

當沙漠蝗蟲(Schistocerca gregaria)的數量變得越來越多,它們也隨之從一種獨居的昆蟲變成了成群結隊行動的農作物天敵。然而根據一項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居然也比前者大許多,這說明群體生活方式會對生物的腦結構產生顯著影響。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沙漠蝗蟲平時喜歡單獨生活,但有時也會成群結隊地遷徙,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災。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抓捕了一些群居的蝗蟲,將它們分開單獨飼養並培育到第三代,然後對群居和獨居兩種狀態下蝗蟲的大腦進行成像分析。科學家使用了計算機輔助雷射顯微鏡技術來生成蝗蟲的大腦圖像,結果顯示,群居蝗蟲的大腦(右圖)比獨居蝗蟲的大腦大了30%。

 

這些圖像同時表明,雖然是同一物種,但兩種狀態下蝗蟲大腦中不同功能部位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獨居蝗蟲的大腦成比例地擁有更多的感覺區域,它們被用來進行與視覺和嗅覺感知有關的工作,這有利於它們探測環境信息;反之,群居蝗蟲的大腦成比例地擁有更多的與處理更高級的腦功能相關的區域,例如認知與記憶。研究人員認為,更高級的腦功能或許將幫助群居蝗蟲在密集的種群中生存下來——這些昆蟲對於食物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同類相食時有發生。

 

進行這項研究的Swidbert R. Ott博士說,群居狀態下蝗蟲大腦發生的顯著變化與其生存環境有關,蝗蟲通常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才成群結隊地遷徙,其中的單個蝗蟲處於高度競爭性的環境中,在搶佔食物的同時還需要提防自己成為其他蝗蟲的口中餐。他說,這種群體生活帶來的挑戰也許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許多群居的脊椎動物都進化出特別大的大腦。

 

(群芳 譯自www.science.com,5月30日)

 

《科學時報》 (2010-5-31 A3 要聞)

相關焦點

  • 可在獨居與群居兩種生活方式轉變的沙漠蝗蟲,這一技能影響了後代
    沙漠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群居這兩種生活方式中來回的「切換」,這樣的習性,使得沙漠蝗蟲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對於什麼時候獨居,什麼時候群居,這與沙漠蝗蟲當時所處的環境狀況有著十分緊密地聯繫。在綠色植物生長繁盛的時期,由於食物的充足,這個時候沙漠蝗蟲會以獨居的方式生活。
  • 從獨居到群居,從溫順到兇猛,是什麼讓蝗蟲「黑化」?
    一方面蝗蟲數量龐大,成群結隊,很難用常規手段治理;另一方面,蝗蟲一旦加入群體後,會性情大變,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非常兇猛。>請輸入圖片描述獨居紳士到群居惡魔的轉變如果小時候經歷過農村生活,那麼對於螞蚱這種小蟲子絕對不會陌生。
  • 醒醒吧,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除蝗疏》再更新與蝗蟲型變
    在Uvarow提出蝗蟲變型理論前,蝗蟲的兩個型曾被分為兩個種,由此可見兩種型之間的不同。蝗蟲型變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防治蝗災的理論基礎。蝗蟲的型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可分為外部因素(環境)和內部環境(生物小分子)。總的來說就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內部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化學變化,從而導致蝗蟲表現型的改變。
  • 答案是——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說吃蝗蟲的醒醒吧!群居蝗蟲是有毒的,不能依靠吃來解決物種入侵
    近日,印度爆發的蝗災可謂是讓全世界都為之擔憂,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蝗蟲甚至有可能進入中國,一些中國網友笑稱,這些蝗蟲,也就是俗稱的蚱蜢,是可以拿來吃的,「如果它們敢來中國,我們就把它們吃光。」因為在中國古代也確實有吃蝗蟲的先例,甚至現在仍然有人吃蝗蟲,因為蝗蟲怎麼說也是一種高蛋白的昆蟲。
  • 蝗蟲集群出動成災,竟是為了避免被同類吃掉
    蝗蟲離我們並不遠,幾隻蝗蟲聚集在一起並不能稱之為災難。災害的界定往往存在一個發生面積上的閾值,只有達到相應的閾值才能稱之為災害。現在整個東非都被沙漠蝗蟲的陰影所籠罩,現在已經影響到了七個東非國家,已經早早達到了蝗災的級別。對於埃塞爾比亞來說,這是25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蝗災,而對於肯亞來說,這是70年來的最糟糕的一次。
  •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集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
    蝗蟲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聚集幾千億隻的?繁殖有這麼快嗎?蝗災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生物性的災難,它們跟外來物種入侵泛濫還是有一定區別的,蝗災的發生對於農業有著破壞性的影響,每次蝗災發生都會引起經損失和可能帶來糧食危機。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腦科學日報:自知力越好生活質量越差?能檢測爆炸物的半機械蝗蟲
    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多功能空心COF納米球(更好命名是DCPT-2),實現了無幹擾級聯靶向腦膠質瘤藥物跨血腦屏障傳遞。DCPT-2治療改善了治療結果,中位生存時間顯著延長,副作用低。 4,自知力越好,生活質量越差——精神分裂症真的「難得糊塗」?
  • 蝗蟲太逆天了:群居就變態,雌蟲還能自己生娃
    受近期氣流等氣象因素影響沙漠蝗也不大可能從巴基斯坦往東走況且,在巴基斯坦的蝗蟲已開始交配產卵不會再大規模長距離飛行了等四月份下一代蝗蟲長起來那時的氣象條件又更不適宜向東飛了蝗蟲最可怕的是它會變態數量少的時候蝗蟲是散居型的弱小可憐無助危害小但一旦蝗蟲聚集到一定數量就會變態成群居型蝗蟲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康樂院士介紹說,研究團隊2004年開啟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A。
  • 蝗蟲大規模活動,是不是和蜜蜂一樣裡面有一隻蝗蟲王?答案來了
    1.蜜蜂的生活方式2.蝗蟲的生活方式3.蝗蟲依靠什麼來進行群體生活蜜蜂的生活方式對於蜜蜂來說我們都知道,蜜蜂屬於高度社會化的群居昆蟲,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昆蟲,其生活方式是群體生存,獨立的個體並沒有生存能力。
  • 《自然》:康樂院士團隊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使綠色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
  • 科普:千億蝗蟲逼近我國,說說蝗蟲那點事
    蝗蟲,俗稱「螞蚱」,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其中因為飛蝗長有翅膀,移動速度快、危害區域廣,成為了蝗蟲中危害最大的一種,而土蝗是泛指除了飛蝗之外的所有蝗蟲。這次肆虐非洲的蝗蟲叫做沙漠蝗蟲。這種昆蟲的習性有兩種——獨居和群居,有什麼區別呢?
  • Nature突破 | 康樂/王憲輝團隊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今年雨雪頗應時,又報蝗蟲生翅股」;陸遊寫過「傍縣人來涕泗翻,蝗災暴虎不堪言」,可見蝗災對於百姓生活以及社會的嚴重影響。據統計,從公元前700年至1935年之間,有記載的重大蝗災就超過800次,平均每3年就有1次。
  • 科學家確定導致蝗蟲成群活動的信息素
    研究的重點是遷徙蝗蟲,這是一種分布最廣的物種,也是一種可以作為一種和平、孤獨的生物開始生活的物種。但當它們經歷了環境條件的變化,如大量降雨或潮溼時,它們會進入一個群居階段,在這一階段,它們會被其他蝗蟲強烈吸引,並聯合起來形成數十億隻蝗蟲群,覆蓋廣大地區。當這些巨大的蟲群在地表遷移時,它們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破壞,徹底摧毀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