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蝗災,為啥百姓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他們不能也不想

2021-01-17 天天讀詩詞

在很多老人的眼裡,庚子年常常是天災人禍多發的年頭。比如1840年,也是一個庚子年,結果清朝就被英國打開了國門,開始了近代百年屈辱史。1900年,也是個庚子年,結果八國聯軍侵華,搞了個庚子賠款。

而今年又是一個庚子年,結果就是全球新冠疫情,非洲蝗災等等。而且,在這個秋天時候,非洲的蝗災在夏天消停了一會兒之後,又再次捲土重來。蝗災發生時,會有鋪天蓋地的蝗蟲四處取食,所到之處是寸草不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自然災害。

而我國也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根據對史實的考查統計,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每9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到了兩宋則是三年半一次,元朝時更是低至一年半一次,到明清稍有好轉,大概是3年一次,但依然十分頻繁。

而到現在,因為科學技術和救災技術的進步,蝗災漸漸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裡。而蚱蜢蝗蟲甚至還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深受一部分人的喜愛。於是就有人問了,為什麼古代蝗災發生時,百姓沒糧食吃,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迷信

古時候面對天災時,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會將之歸為神力。因此什麼雷震子、龍王也就應運而生了。而蝗災的背後,也有一個「蝗神」,人們認為蝗災是蝗神對人們的處罰,因此人們為了不更加觸怒蝗神,自然就不敢動蝗蟲了。

但各地的宗教信仰卻不盡相同,比如猶太法律中規定,除了蝗蟲之外所有的昆蟲都不可以食用。因此在2004年以色列發生蝗災的時候,很多以色列人就常常抓蝗蟲吃,並且研製出了各種蝗蟲食物的烹飪方法。

②不夠了解

以往對於昆蟲這種變態發育的物種,古人的研究是十分匱乏的。因為蝗蟲長鬚而多足,跟水中的蝦有些相似,便有著述稱蝗蝦之間有變化的關係。比如在陸佃的《埤雅》中就有記錄——「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或者在《太平御覽》中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因此,面對漫天飛舞的蝗蟲,其實在水中通過收網等等方法抓捕魚蝦更加方便。他們認為,不管是蝗蟲化蝦還是蝦化蝗蟲,只要把蝦吃了,蝗蟲也就沒了爹媽,自然就會退去了。可憐水裡的蝦啊,莫名其妙就招來了殺身之禍,不過小龍蝦確實好吃就是了。

③不敢吃也不好吃

不同於現在什麼烤蝗蟲用的不到5釐米的小蝗蟲,真正形成蝗災的蝗蟲成蟲,其實是非常大的。在2020年春季爆發於非洲的蝗災裡的蝗蟲,很大一部分蝗蟲的個體都達到了10cm的體長。這麼大的蝗蟲集群飛過來,加上蝗蟲帶有倒鉤的腳爪,完全夠人吃一壺的了,根本不敢抓。

而且成蟲蝗蟲的外殼十分堅硬,外殼之內又都是稍顯噁心的臟器,真吃起來其實味道並不好,加上一些品種的蝗蟲還會分泌化學汁液,身上還攜帶寄生蟲,就更加不能吃了。

④只是杯水車薪

蝗災發生時,浩浩蕩蕩的蝗蟲能夠很快吃完一塊地,然後以極快的速度繼續飛往下一個目標。因此即使去抓,還沒抓到多少,莊稼就被吃完了,而蝗蟲也飛走了,沒了莊稼糧食,只靠這麼一點蝗蟲根本無法度日。

還不如以莊稼為拖延,趕緊加緊車馬逃難,去其他地方買糧食或者領救濟來的有用呢。

相關焦點

  • 古代發生蝗災時,為啥災民寧可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想吃也不能吃
    這基本就是不符合實際的,在任何時候有錢人家都不用為吃飯擔心,單是他們攢下的糧食起碼就夠吃三年的。但是蝗災一來窮苦的老百姓就遭殃了,辛辛苦苦在田頭勞作一年,黑壓壓一片衝過來片刻就一掃而空了,看到此情景,任何人都束手無策只能急得掉眼淚。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中國人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哪個不敢吃,把蝗蟲當下酒菜吃這災情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完全是兩碼事!
    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解決兩碼事,你不會真覺得靠人吃能消滅蝗災吧?太文盲了,一是大規模蝗災蝗蟲有毒,吃多了會死人,其次數量太多,快速吃完一個地方的糧食就飛走,蝗蟲能飛一兩千米高。在沒有現代科技加持的古代,蝗災是無解的。其實吃不吃的真的沒所謂,人類不缺這點蛋白質,主要也還是因為不好捉,現在工業滅蝗普遍還是飛機噴灑農藥,但都集中在前期預防,對這種成規模的流動性大群體是否有效真的存疑。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為什麼?
    由於4000億沙漠蝗蟲到達印度之後,有概率會東移南下,甚至會進入到我國雲南地區,所以如今控制了,那對我國的影響基本上解除,但是印度也說明了。在6月份的時候,「蝗災」可能會「捲土重來」,那麼我們也必須提前準備下,這不是說一定會來,但是準備是沒有錯誤的。在這麼多的蝗蟲面前,可能不少的人「嘴又不聽話了」,很多人會這樣的一個問題。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
  • 東非蝗蟲肆虐之際,一部《蝗蟲毀滅日》告訴你蝗蟲能不能飛到中國
    關鍵時刻,人們發現蝗蟲會被光吸引,用高壓電力能殺死它們,最後,在蝗蟲預計飛行的路上,用高壓電消滅了蝗蟲。現在,讓聯合國發表聲明讓人們重視起來的蝗蟲主要是沙漠蝗蟲,如果控制不住的話可能會波及整個非洲大陸、中東以及地中海沿岸的國家。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糧食都被蝗蟲吃了,人們只好忍飢挨餓。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前段時間出了一則熱搜,標題為「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滅蝗」,網友們了解過後紛紛表示「衝鴨,滅了可惡的蝗蟲」「想不到鴨子們那麼厲害!」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就曾出動30000隻「鴨兵」前往新疆北部滅蝗,根據統計,1隻鴨子1頓能吃100多隻蝗蟲,著實厲害。
  •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文/淺弋道歷史看過古裝劇的小夥伴對封建時期的都蝗災略知一二,突如其來的蝗災對食不果腹的百姓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時期,人們對蝗災束手無策,由於沒有科學的根治方法,鋪天蓋地的蝗蟲讓百姓頭痛不已。
  • 蝗蟲來時 民國百姓為何沒有支起油鍋?
    1927年8月1日,北京《晨報》報導:「京西楊家坨及沙溝一帶,於前日上午六時餘,忽有大宗蝗蟲自北方漫天飛來,紛紛落于田間,瞬時將高粱、玉米、穀子等全行吃盡,農田中竟成光杆。該處一帶農民觀此情形,無不仰天而嘆。」蝗蟲吃光莊稼,農民為啥不還擊?為啥不支起油鍋美餐一頓呢?難道他們太窮,沒有油鍋?或者雖然有鍋,卻沒有油?真正的答案是,他們不敢吃,也吃不下。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蝗蟲,蝗災與人類
    蝗蟲屬於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經歷卵-稚(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稚蟲與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而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變態的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大約公元前1422年至1411年,古埃及一個墓室的狩獵壁畫中,就出現了關於蝗蟲的細節繪畫。宗教典籍聖經中的《出埃及記》也曾記載了公元前1446年埃及地區的大瘟疫,《古蘭經》中也有蝗災的記錄。而在古代中國,西周時期(公元前9世紀)就有專門處理蝗災的官員。
  • 蝗災來時,「吃貨」可以消滅蝗蟲?史書記載,豬吃蝗蟲長得很快
    即便是它們飛到不適合其繁殖的地方,依然可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所以蝗災時,場面是非常壯觀和可怕的,遮天蔽日,所過之地莊稼不留。根據經歷過民國時期的老人說,40年代初蝗災來時,站到廚房裡,把鍋蓋打開,再把鍋蓋合上,鍋裡就是一鍋螞蚱了,螞蚱連廚房裡的灶王爺貼紙都吃了。
  • 敘詭筆記|1644年蝗災:蝗蟲竟然「環抱人而蠶食之」
    畢竟,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中國曾經飽受蝗災之苦,這一點不僅在史書裡多有記載,而且在古代筆記中,更是從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一、眼望蝗蟲不敢滅早在《詩經》裡,就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記載,蝗蟲即是為害田稚的「螟螣」之一。在中國古代,因滅蝗而在歷史上留下英名者,首推姚崇。
  • 千億蝗蟲逼近邊境,雞鴨等待出擊!吃貨卻在研究蝗蟲怎麼做著吃
    這幾天,看過電視新聞或者是上過網的人估計都知道非洲正在鬧蝗災吧!蝗蟲,又稱為「螞蚱」,是一種害蟲,而且是破壞性極強的遷徙性害蟲。據悉,這次蝗災中的蝗蟲數量估計有四千億隻,一天可飛行百餘公裡,白天逆風而行,如大軍過境,密度非常大。而且蝗蟲的食量驚人。凡是它們所到之處,幾乎都是寸草不生,用「慘烈」來形容也不足為過。
  • 蝗蟲被古人奉為蝗神,當蝗災來臨時,老祖宗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可這新一年的起始,國人卻著實承受了太多:新冠病毒令我們談蝙蝠而色變,而另外一位賣相同樣不太漂亮的客人——蝗蟲,正從東非鋪天蓋地向世界各地進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本次非洲蝗災規模之大,是二十五年一遇。當然,綜合了氣溫、季風和地理屏障等因素進行考量後,專家們得出結論——我國不會受蝗災的波及——總算給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 蛙類鳥類都是蝗蟲的天敵,為何蝗災來的時候依然無法阻止?
    「蜂群滅蝗」也常見給力場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遼國南部蝗災時,就有過「蜂食蝗」的記載。崇禎十五年(1642)東明縣蝗災,也是黑壓壓的蜂群斜刺裡殺出,把恐怖的蝗蟲「殺」得無影無蹤,救了全縣百姓……「天敵」如此有效,放在科技落後的古代社會,也讓人們在蝗災時多了指望。
  • 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由於蝗災破壞性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如何和治理蝗災自然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那麼,在古代蝗災怎麼治理?現將古代解決蝗災的辦法介紹如下。那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就順手捉了幾隻蝗蟲詛咒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
  • 蝗蟲侵禾苗,柳神捨身相替:從歷史角度看古人從拜蝗神到治蝗災
    隨後,蝗災如約而至,但蝗蟲所過之處莊稼未動一絲一毫,只有柳樹盡毀。原來,柳神感念縣令憂民之心,亦不忍百姓遭蝗災之苦,便在此前託夢給縣令,指明蝗神路過之處。縣令依其言,那日於路上攔下的正是蝗神,蝗神遵守諾言,果然不害莊稼,而以柳樹替之。這則故事出自《聊齋志異·蝗神》,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在我國古代,蝗災已然是令人聞之生畏的災害之一。
  • 蝗蟲不是在天上飛嗎,怎麼用鴨子去吃呢?鴨子能滅蝗蟲嗎?
    鴨子治理蝗災靠譜嗎?答案是肯定的。蝗災在我國古代就發生過多次,在科技落後的古代,人們沒有農藥、沒有無人機,所以蝗災的遏制成了一個大問題。
  • 史書中的蝗災,中國現在為什麼很少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蝗災」了呢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古代平均三年發生一次蝗災,為什麼現在沒有了?近代的他是關鍵
    蝗災在古代是造成全國饑荒的元兇,沒遭遇一次蝗災不僅農作物受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會遭到破壞。造成的後果就是百姓流離失所,嚴重的時候還會引起百姓的揭竿起義。古代皇帝為了治理蝗災下了很多的苦功夫,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 說吃蝗蟲的醒醒吧!群居蝗蟲是有毒的,不能依靠吃來解決物種入侵
    近日,印度爆發的蝗災可謂是讓全世界都為之擔憂,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蝗蟲甚至有可能進入中國,一些中國網友笑稱,這些蝗蟲,也就是俗稱的蚱蜢,是可以拿來吃的,「如果它們敢來中國,我們就把它們吃光。」因為在中國古代也確實有吃蝗蟲的先例,甚至現在仍然有人吃蝗蟲,因為蝗蟲怎麼說也是一種高蛋白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