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老人的眼裡,庚子年常常是天災人禍多發的年頭。比如1840年,也是一個庚子年,結果清朝就被英國打開了國門,開始了近代百年屈辱史。1900年,也是個庚子年,結果八國聯軍侵華,搞了個庚子賠款。
而今年又是一個庚子年,結果就是全球新冠疫情,非洲蝗災等等。而且,在這個秋天時候,非洲的蝗災在夏天消停了一會兒之後,又再次捲土重來。蝗災發生時,會有鋪天蓋地的蝗蟲四處取食,所到之處是寸草不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自然災害。
而我國也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根據對史實的考查統計,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每9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到了兩宋則是三年半一次,元朝時更是低至一年半一次,到明清稍有好轉,大概是3年一次,但依然十分頻繁。
而到現在,因為科學技術和救災技術的進步,蝗災漸漸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裡。而蚱蜢蝗蟲甚至還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深受一部分人的喜愛。於是就有人問了,為什麼古代蝗災發生時,百姓沒糧食吃,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迷信
古時候面對天災時,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會將之歸為神力。因此什麼雷震子、龍王也就應運而生了。而蝗災的背後,也有一個「蝗神」,人們認為蝗災是蝗神對人們的處罰,因此人們為了不更加觸怒蝗神,自然就不敢動蝗蟲了。
但各地的宗教信仰卻不盡相同,比如猶太法律中規定,除了蝗蟲之外所有的昆蟲都不可以食用。因此在2004年以色列發生蝗災的時候,很多以色列人就常常抓蝗蟲吃,並且研製出了各種蝗蟲食物的烹飪方法。
②不夠了解
以往對於昆蟲這種變態發育的物種,古人的研究是十分匱乏的。因為蝗蟲長鬚而多足,跟水中的蝦有些相似,便有著述稱蝗蝦之間有變化的關係。比如在陸佃的《埤雅》中就有記錄——「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或者在《太平御覽》中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因此,面對漫天飛舞的蝗蟲,其實在水中通過收網等等方法抓捕魚蝦更加方便。他們認為,不管是蝗蟲化蝦還是蝦化蝗蟲,只要把蝦吃了,蝗蟲也就沒了爹媽,自然就會退去了。可憐水裡的蝦啊,莫名其妙就招來了殺身之禍,不過小龍蝦確實好吃就是了。
③不敢吃也不好吃
不同於現在什麼烤蝗蟲用的不到5釐米的小蝗蟲,真正形成蝗災的蝗蟲成蟲,其實是非常大的。在2020年春季爆發於非洲的蝗災裡的蝗蟲,很大一部分蝗蟲的個體都達到了10cm的體長。這麼大的蝗蟲集群飛過來,加上蝗蟲帶有倒鉤的腳爪,完全夠人吃一壺的了,根本不敢抓。
而且成蟲蝗蟲的外殼十分堅硬,外殼之內又都是稍顯噁心的臟器,真吃起來其實味道並不好,加上一些品種的蝗蟲還會分泌化學汁液,身上還攜帶寄生蟲,就更加不能吃了。
④只是杯水車薪
蝗災發生時,浩浩蕩蕩的蝗蟲能夠很快吃完一塊地,然後以極快的速度繼續飛往下一個目標。因此即使去抓,還沒抓到多少,莊稼就被吃完了,而蝗蟲也飛走了,沒了莊稼糧食,只靠這麼一點蝗蟲根本無法度日。
還不如以莊稼為拖延,趕緊加緊車馬逃難,去其他地方買糧食或者領救濟來的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