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來時 民國百姓為何沒有支起油鍋?

2020-12-07 中國環境

  1935年江西省農業園編印的治蝗手冊

  清末農書 《捕煌要訣》

  1944年9月27日《解放日報》:太行各縣剿蝗大捷,消滅飛蝗五百萬斤

 

  1944年2月,印度曾出動戰機滅蝗

  眼下,舉國上下仍在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努力著,但我們仍然沒有忘記向朋友伸出援手。近日,中國政府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應對蝗災的首批援助應急物資,還計劃向東非派出應急蝗災防控工作組,提供力所能及的技術和物資支持。

  東非蝗災暴發,一度讓全球繃緊神經,而那時大致正值疫情肆虐,竟有樂觀的中國網友表現出特有的東方幽默:「蝗蟲來了也不怕,我們早就準備好了油鍋,起鍋燒油,再來點兒椒鹽,簡直不要太好吃!」還有的網友說:「沙漠蝗蟲是沒有毒的,盡可放心食用,就算攜帶病菌,只要油鍋夠熱,炸久一些就沒事了。」

  聽到蝗災,第一反應不是恐懼,竟是饞了,咱如此樂觀與豪氣,不全是因為心態好,也是因為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絕大多數地區都沒再暴發過蝗災,絕大多數國民完全不知道蝗災有多麼可怕。

  不論蝗蟲還是病毒,帶來的均是災害,我們只有先知之然後才可能戰而勝之。今天,我們就帶讀者朋友了解一下近百年的戰蝗史——也許您還不知道,咱的晉冀魯豫邊區當年是全國的先進典型呢——歷史經驗也會告訴我們,應對大規模災害時,有一個科學、負責、擁有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政府,是多麼重要。

  蝗蟲成災時

  可令食者中毒致死

  大約一百年前,北京發生過幾起小規模的蝗災。

  1920年8月26日,北京《益世報》報導:「京郊各縣因久旱不雨,已發現蝗蟲,京城亦發現甚多,下午八時之間,半空約飛過千萬隻,幾如群雁之遮天。」一群蝗蟲從北京過境,數量大約千萬,黑壓壓一片,幾乎把天空都遮住了。

  1922年10月30日,《益世報》再次報導:「通縣城北沙窩村一帶,秋禾早登,且已種麥,因天氣甚佳,麥苗極茂盛,不料近日忽發現一大批蝗蟲,齧食不少,聞已有富室某女士給價收買,每斤四枚,鄉民踴躍,連日撲滅數百斤。」通縣鬧蝗災,闊太購買蝗蟲,村民每賣一斤,可得四個大子兒(一個大子兒是一枚面值十文的銅元)的報酬,所以大家踴躍捕殺蝗蟲,幾天捕殺幾百斤。

  闊太為什麼要從村民手裡收購蝗蟲呢?是為了支起油鍋嗎?是為了大快朵頤嗎?絕對不是,人家是在用自己的錢做慈善,誘導村民儘可能多殺蝗蟲,希望控制住蝗災的規模,減輕些蝗災的危害。

  1927年8月1日,北京《晨報》報導:「京西楊家坨及沙溝一帶,於前日上午六時餘,忽有大宗蝗蟲自北方漫天飛來,紛紛落于田間,瞬時將高粱、玉米、穀子等全行吃盡,農田中竟成光杆。該處一帶農民觀此情形,無不仰天而嘆。」蝗蟲吃光莊稼,農民為啥不還擊?為啥不支起油鍋美餐一頓呢?難道他們太窮,沒有油鍋?或者雖然有鍋,卻沒有油?真正的答案是,他們不敢吃,也吃不下。

  蝗蟲沒有成災時,確實是高蛋白食品,可燒烤,可油炸。但當幾萬隻、百萬隻、千萬隻成年蝗蟲集合起來,它們分泌的激素就會突然改變,不僅會散發出一種讓人聞了就想嘔吐的濃烈氣味,而且還能讓捕食它們的人類、飛鳥和雞鴨紛紛中毒,輕者嘔吐,重者昏迷,嚴重者致死。

  沒有槍沒有炮

  昆蟲局主要負責對付蝗蟲

  1927年深秋,山東也鬧起蝗災,省政府專門成立「治蝗委員會」,請富有經驗的老農和熟知蝗蟲習性的昆蟲學家一起指導如何滅蝗,後來總結出《治蝗十條摘要》,第一條摘要就是「不可吃蝗,易致病患」,第二條則是「不求治蝗,但求治蝻」。

  所謂「蝻」,是蝗蟲的幼蟲和蟲卵。蟲卵孵在土裡,幼蟲不會起飛,都可以通過翻耕、暴曬、驅趕、填埋、火燒等方式捕殺,以絕後患。但只要幼蟲成年,長成了蝗,又成千上萬隻聚集起來,那就很難捕殺了。憑藉民國前期的技術手段,國民只能望飛蝗而興嘆,別說支油鍋沒用,就是出動千軍萬馬,動用機關槍和迫擊炮,也只能將大片蝗蟲從一個地方驅趕到另一個地方,而沒有辦法將它們就地消滅。

  1944年2月,二戰尚未結束,印度西北部鬧蝗災,盟軍出動六十多架戰機滅蝗,基本不見成效,後來改成噴灑農藥,才將蝗災暫時遏制。民國時期的中國既缺戰機,也缺農藥,北洋政府和後來的國民黨政府只能土法上馬,盡力滅蝗。

  北洋政府在內務部下面設立了「全國防災委員會」,又在農商部下面設立了「農事試驗場」,還要求下轄各省成立「昆蟲局」(某些省份稱為「植物病蟲害防治所」)。防災委員會負責抗洪、抗旱、抗地震、抗蝗蟲;農事試驗場負責改良種子、改良耕作方式、摸索治蝗辦法;昆蟲局的主要功能就是對付蝗蟲。

  國民黨政府做得更具體,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等經常暴發蝗災的省份,安排了「治蝗委員」「治蝗專員」「治蝗督辦」,又在各縣設立「治蝗分會」,還在一些交通較為便利的村莊搞起了「捕蝗合作社」,讓昆蟲學家和農技師長期駐守,指導農民防治蝗災。

  雞鴨大軍

  只能吃掉幼蟲

  現在網上流傳的那些治蝗秘方,除了支油鍋這一條太不靠譜,別的手段民國時期都用過,包括出動鴨子抗擊蝗蟲,在北洋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曾積極推廣。

  比如說,1920年秋天,天津東部各鄉鬧蝗災,蝗蟲吃掉一半莊稼,隨後飛往別處,當地鄉民趕緊養鴨,中小地主則養至幾千隻,為的就是讓鴨子捕食蝗蝻,以免第二代蝗蟲大量繁殖,引發下一輪蝗災。

  再比如說,1932年初春,蘇北大旱,官方預計會鬧蝗災,派治蝗專員分赴各縣,給農民發放鴨苗。萬一蝗災來臨,億萬母蝗在田地產卵,老百姓可以將蝗卵翻出地面,讓鴨子捕食。集體出擊的成年蝗蟲是有毒的,鴨子絕對不會吃,但是蝗蟲的幼蟲卻能成為家禽的美食,不僅鴨子愛吃,雞也愛吃。

  如今短視頻平臺上被瘋狂點擊的那些用雞鴨大軍出擊蝗蟲的鏡頭,實際上只有可能出現在成年蝗蟲過境以後、幼年蝗蟲長成以前。也就是說,第一輪蝗災已經暴發過了,該損失的都已經損失了,人們痛定思痛、亡羊補牢,放出雞鴨捕食蝗蝻。蝗蝻不會飛,跑不遠,相對容易對付。如果是遮天蔽日的飛蝗,雞鴨是不敢吃的,也根本來不及吃。

  不過,沒有羽化的蝗蝻一樣可以遷徙,它們雖不會飛,卻能爬行,甚至還能過河。筆者祖父在世時,經常講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原蝗災:成年蝗蟲把莊稼吃成光杆,瞬間騰空而起,去禍害下一個地方,蟲卵則留在原地,慢慢孵化。你到田裡去瞧,白花花的鹽鹼地一望無際,鼓起一個又一個小墳包,墳包裡就是數以億計的蝗蝻。墳包越鼓越大,越鼓越高,「啪」的一聲炸開,無數小蝗蟲爬出來,一邊啃食著莊稼的根莖,一邊尋找更多的美味。如果附近有溝,它們會爬過溝渠。如果附近有河,它們會像行軍蟻一樣滾成圓球,然後毫不遲疑地涉河而過。無邊無際的幼蝗滾進河溝,發出「轟隆轟隆」的巨響,塵土飛揚,浪花飛濺,暗綠濃稠的排洩物堵塞河道,那陣勢比大軍壓境還要嚇人。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站在蝗陣之中,聽著無邊無際的咀嚼聲,聞著無邊無際的惡臭味,會嘔吐,會昏倒,會在瞬間失去求生的欲望。

  迂腐官員不知蝗蟲從何而生

  竟讓農民下海撈蝦

  民國報紙上也報導過幼蝗過河的新聞:「磁縣南區水魚網村,村東南發現大批蝗蝻,方圓約有十裡,自東南向西北移動,所過之處,田禾一空。行至澄河時,雖水流甚急,而蝗蝻均能在水面上安然渡過,毫無畏懼之狀。蝗蝻均系黑背灰腹,長約半寸,並無飛翅,唯在前領導者則是老蝗,以翅飛行。凡老蝗飛到之處,小蝗亦必隨之而至。老蝗飛時,譁譁有聲,真有遮滿天空之勢,但其落止也只在樹上。其飛過之處,樹木之葉無一留存,刻下西北區之居民正在派人堵擊,而迷信者更為八蜡廟奉神演戲,祝免天災,殊可笑也。」(1927年9月10日《益世報》)

  這篇報導裡的農民分為兩派,一派試圖堵截蝗蟲;一派只能求助於神力,在八蜡廟前搭臺唱戲。什麼是八蜡廟呢?就是祭祀農神和相關鬼怪的廟宇,後來因為蝗災慘烈,大約在明清時演變成專門供奉蝗蟲的蟲王廟。

  古人缺乏昆蟲學知識,不知道蝗蟲從何而生,更不知蝗災因何暴發。直到民國初年,還有迂腐不化的官員認定蝗蟲是魚蝦孵化出來的。1918年河北鬧蝗災,治蝗督辦印發《捕蝗須知》,竟然讓農民下海捕蝦,因為「蝗為蝦子所變而成」。官吏如此愚蠢,百姓又能聰明到哪裡去呢?1943年河南商丘蝗災,當地老太太面向西北,集體祭拜,從籃子裡拿出供品、鞭炮、黃表紙,一邊磕頭一邊念念有詞:「螞蚱爺,螞蚱奶奶,俺來給您磕頭趕香菸,您老都拐回去吧,給俺留碗飯吧!」看見有人捕打蝗蟲,就有老太太上前阻攔,還向蝗蟲求情:「俺說恁是神蟲,恁給俺留個人情。誰說恁是蝻子,恁給他吃成光杆子!」

  中原大蝗災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功治蝗

  民國時期蝗災不斷,規模最大的蝗災卻發生在1943年到1944年之間的河南。根據國民黨政府的不完全統計,在那兩年當中,河南共有九十一個縣遭受蝗災,至少一千三百萬畝耕地顆粒無收,將近四分之一人口被餓死。這場蝗災之所以如此劇烈,原因有四:第一,1938年黃河決口,大批良田被淹,然後鹽鹼化,只能撂荒,而蝗蟲最喜歡在荒草悽悽的環境下產卵;第二,中原戰爭不斷,政權割據,沒有強有力的政府幫助農民統一滅蝗;第三,老百姓在戰亂和饑荒中流離失所,朝不保夕,既沒有滅蝗的能力,也沒有滅蝗的動力;第四,如前所述,官府愚昧,民眾迷信,找不到可靠的治蝗方法。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原大蝗災期間,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應該是治蝗最積極也最有效的政權,從1944年到1946年,邊區政權用兩年多時間成功控制住了河南北部與河北南部的蝗災。當時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是發揮了強大的動員能力。邊區有剿蝗總指揮部,各行政公署有剿蝗分部,各縣、各區、各鄉、各村都成立了剿蝗隊。縣與縣之間,區與區之間,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也有聯合剿蝗組織,徹底杜絕以鄰為壑。村民本來一盤散沙,在邊區政府領導下,都成了半軍事化的組織,一個大村組成一個中隊,一個小村組成一個小隊,相鄰的村合成一個大隊,每個剿蝗隊都有明確分工。太行軍分區還派出八路軍一二九師與村民並肩作戰,義務滅蝗。到了捕殺蝗蝻的季節,在縣城上班的行政幹部紛紛下鄉,中小學的師生也暫時停課,拿著小鏟子和小掃把,下地翻找蝗蝻。

  其次是摸索出了比較科學的滅蝗方法,包括煙燻、火燒、挖溝、填埋、燈光引誘,甚至還動用了從日軍手中繳獲的生化武器。為了避免被蝗蟲的分泌物燻暈,為了避免感染疾病,青壯勞力都用溼毛巾堵住口鼻,老弱婦女負責用大鍋燒水,為毛巾消毒。每個剿蝗大隊還配備一名軍醫,有人嘔吐或暈倒,馬上送到帳篷裡救治。

  再次,邊區政府開展宣傳,破除迷信,拆除蟲王廟,對積極滅蝗的婦女予以重獎,對捕捉不力和漏報災情的幹部予以重罰。從成人到小孩,都可以憑藉捕殺的蝗蟲和蝗蝻換取獎勵,比如一斤蝗蟲可以換一斤小米,一斤蝗蝻可以換兩斤小麥。

  現在我們回看這段歷史,應該可以總結出一條也許並不新鮮的結論:在應對大規模災害的時候,有一個科學、負責、擁有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政權,實在是非常重要。

  文並供圖/李開周

相關焦點

  • 蝗災來時,「吃貨」可以消滅蝗蟲?史書記載,豬吃蝗蟲長得很快
    蝗蟲俗稱螞蚱,在農村很廣泛,一般認為它是害蟲,但也無法根除,一旦遇到適合大量繁殖的氣候,就會迅速繁殖。然而蝗蟲有個可怕的特性,就是一旦同一區域蝗蟲的數量達到一定值後,它們就會朝著一個方向猛飛,就跟遷徙一樣。而且一邊遷徙,一邊繁殖,越來越多。於是蝗災就來了。
  • 蝗蟲被古人奉為蝗神,當蝗災來臨時,老祖宗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回顧上下五千年,華夏先人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這麼幸運了。展開歷史的畫卷,無論是劉漢李唐、趙宋朱明,還是那些有槍就是草頭王的亂世,老祖宗與蝗災鬥爭的歷史從未中止過。可以想像,對我們這個以農業為核心產業的古老民族來說,防治蝗災對於百姓的生存和繁衍,是何等的重要。01早在先秦時期,古書中便有了關於蝗蟲的記載。詩經《國風·周南》篇中寫到:「螽斯羽,詵詵兮。
  •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文/淺弋道歷史看過古裝劇的小夥伴對封建時期的都蝗災略知一二,突如其來的蝗災對食不果腹的百姓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時期,人們對蝗災束手無策,由於沒有科學的根治方法,鋪天蓋地的蝗蟲讓百姓頭痛不已。
  • 蛙類鳥類都是蝗蟲的天敵,為何蝗災來的時候依然無法阻止?
    許多曾震驚朝野的蝗災,都是被神兵天降般的「蝗蟲天敵」打敗的:唐朝開元二十五年(737)貝州蝗災時,就有數萬白鳥從天而降,把蝗蟲轉眼一掃光。元朝泰定四年(1327)洛陽蝗災,蝗蟲前後來了兩次,鳥群也飛來兩次,在洛陽上空開了兩場「蝗蟲宴」。
  • 中國人與蝗蟲較量!曾出動空軍滅蝗
    時至明代 , 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卷44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 提出消滅蝗蟲的滋生地 , 根治蝗蟲的思想,為蝗蟲的系統防治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這對後人治蝗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鑑。 《農政全書》卷44,明代治蝗「寶典」。▼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關於蝗蟲的知識,以及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到蝗蟲了,難道真的是被吃光的? 蝗蟲,俗稱「螞蚱」,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類型的蝗蟲,其中中國有1000多種,它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它就是我國蝗災的罪魁禍首。
  • 4000億隻蝗蟲在印度被殲滅?恐怕是低估了蝗蟲而高估了「三哥」
    更甚至,印度的蝗災,如果後續沒有積極的蝗蟲防治體系,蝗災死灰復燃的可能性極大。如果不深入了解蝗蟲的特性,是沒有發言權的。所以,我們不僅是戰略上要重視,在戰術上要更加重視。1蝗災為何能被稱為三大天災之一水災、旱災、蝗災,在古代被稱為三大天災。
  • 廣西:蝗蟲之美食專家
    不過為了防止蝗蟲大量繁殖有關部門已經進行藥物噴殺,捕抓蝗蟲注意事項:蝗蟲看起來柔軟無力,附近有大量死亡昆蟲,無精打採的蝗蟲等、這些都是農民噴農藥過後的跡象,禁止捕抓食用!反之精力充沛活蹦亂跳的蝗蟲可以捕抓。
  • 蝗蟲大補還是藥?等著吃蝗蟲的各位,別鬧啦
    正值同胞們努力抗擊新冠肺炎的時候,又有消息傳來,4000億隻蝗蟲已從非洲經過中東,直抵南亞。這支飛蝗部隊,組成了長約60公裡、寬約40公裡的集團軍陣營,覆蓋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裡。有人惶恐,別來喔,會毀了莊稼;有人興奮,大補呢,鍋和油都準備好啦,少了不夠吃;還有人說,吃不完的,可以曬乾磨粉,餵雞鴨。怎麼辦?盼望著,盼望著,請蝗蟲早點飛過來?
  • 2020年蝗蟲頻繁來襲,研究發現,它們在向人類傳達重要信息
    與此同時,非洲兄弟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要面對來自疫情和蝗蟲的雙重挑戰。 非洲蝗災情況如何? 東非的蝗災自今年2月起肆虐,蝗蟲數量為近幾十年之最。鋪天蓋地的蝗蟲讓當地百姓和政府部門措手不及,紛紛向外尋求支援。如今2020年已過半,東非的蝗災問題依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令人十分憂心。
  • 民國時上海棚戶區真實場景:直不起腰的滾地龍 隨地排洩臭不可聞
    江浙一帶大量的百姓湧入上海,除了那些有錢置辦房產或付得起租金的殷實之家外,更多的是那些逃荒進入上海希望能夠找到機會的農村人口,他們連最差的房屋都租住不起,於是聚集在一起在工廠附近的荒地、廢墟、墳地上形成了上海形形色色的棚戶區。在過去上海著名的棚戶區有潭子灣、潘家灣、朱家灣、藥水弄、蕃瓜弄、蘇家巷、楊樹浦等地區。
  • 一隻雞一天能吃下70隻蝗蟲,為何巴基斯坦不用雞來消滅蝗蟲?
    這支飛蝗大軍從東非出發,沿途經過紅海,中東,南亞,目前到達巴基斯坦,這個時候飛蝗的數量已達4000億隻。蝗蟲大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途徑國家大多糧食大幅度減產,甚至部分國家出現饑荒,其中印度就因為這場蝗災,使得他們的軍糧損失殆盡,印度政府急於向巴基斯坦停戰求和。
  • 古代發生蝗災時,為啥災民寧可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想吃也不能吃
    有個電影臺詞叫「這年頭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這基本就是不符合實際的,在任何時候有錢人家都不用為吃飯擔心,單是他們攢下的糧食起碼就夠吃三年的。但是蝗災一來窮苦的老百姓就遭殃了,辛辛苦苦在田頭勞作一年,黑壓壓一片衝過來片刻就一掃而空了,看到此情景,任何人都束手無策只能急得掉眼淚。
  • 千億蝗蟲逼近邊境,雞鴨等待出擊!吃貨卻在研究蝗蟲怎麼做著吃
    蝗蟲,又稱為「螞蚱」,是一種害蟲,而且是破壞性極強的遷徙性害蟲。據悉,這次蝗災中的蝗蟲數量估計有四千億隻,一天可飛行百餘公裡,白天逆風而行,如大軍過境,密度非常大。而且蝗蟲的食量驚人。凡是它們所到之處,幾乎都是寸草不生,用「慘烈」來形容也不足為過。
  • 古代鬧蝗災,為啥百姓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他們不能也不想
    蝗災發生時,會有鋪天蓋地的蝗蟲四處取食,所到之處是寸草不生,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自然災害。而我國也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根據對史實的考查統計,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每9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到了兩宋則是三年半一次,元朝時更是低至一年半一次,到明清稍有好轉,大概是3年一次,但依然十分頻繁。而到現在,因為科學技術和救災技術的進步,蝗災漸漸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裡。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文/端宏斌這幾天蝗蟲成功的吸引了一部分疫情的關注度,因為數以千億計的蝗蟲正從非洲大陸跑來亞洲,目前已經到了印度,這麼多蝗蟲會不會跑來中國?這很不好說。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瘟疫,如果過幾個月再鬧個蝗災,那日子就太慘了。蝗蟲有很多種類,它的俗稱有蚱蜢、草蜢和螞蚱等等,這都是非常常見的昆蟲,我相信每個人都見過。
  • 蝗蟲,原來你是這樣的蟲子
    根據近來的消息稱,非洲發生了大面積的蝗蟲災害,預計今年下半年蝗蟲將會來到我們國家。更有假消息說,浙江十萬鴨子代表國家出徵,去巴基斯坦消滅蝗蟲。真是一時難以分辨,還好國家權威媒體出來闢謠,說是沒有鴨子出徵消滅蝗蟲的事情。說起蝗蟲,在古代,那往往是災難的象徵。
  • 科普:千億蝗蟲逼近我國,說說蝗蟲那點事
    說到蝗蟲,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螞蚱,其實螞蚱是蝗蟲的一種。這兩天非洲鬧蝗災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昨天報導據說已經達到了3600億,大家可能還在想像3600億隻蝗蟲是什麼概念,我們來看幾張圖片。蝗蟲過處遮天蔽日、顆粒無收,雖然現代社會對於滅殺蝗蟲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是當蝗蟲達到一定數量級的時候,依然讓人談「蝗」色變。
  • 鹹豐帝如何滅蝗蟲?奉「劉猛將軍」為驅蝗正神,大赦各地罪犯
    蝗災是指因為蝗蟲而引發的災難。蝗蟲,又稱蚱蜢、草蜢、螞蚱。這是一種常見的節肢動物,它們的身體一般呈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其幼蟲稱為「蝻」。蝗蟲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一萬餘種。我國歷史上的蝗災屢見不鮮,迭起蝗災。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