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是指因為蝗蟲而引發的災難。
蝗蟲,又稱蚱蜢、草蜢、螞蚱。這是一種常見的節肢動物,它們的身體一般呈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其幼蟲稱為「蝻」。蝗蟲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一萬餘種。
我國歷史上的蝗災屢見不鮮,迭起蝗災。一旦發生蝗災,無數的蝗蟲遮天蔽日,所過之處寸草不留,它們吞食莊稼,使農產品絕收,進而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發生饑荒戰禍。
根據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蝗災;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根據史料記載,在清代,鹹豐皇帝在位期間,蝗災最為嚴重。他在位十一年就有七年的蝗災,史稱「飛蝗七載」。
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年)秋,黃河流域各省與直隸地區突起蝗災。飛蝗成群結隊,列成方陣,騰空飛起,遮天蔽日,所降之外,莊稼、青草、樹葉全部被吃光。
鹹豐帝連續接到各省督撫及地方官的奏報,都說飛蝗方陣異常厲害,有的說:「蝗陣能使晴天白晝頓時變成黃昏。」有的說:「蝗陣展翅一飛,頓能颳起一陣狂風!」
看到這些奏報,鹹豐帝瞠目結舌。他對群臣說:「以往出巡,我也曾不止一次地見過成群結隊的飛蝗,那般的小東西,能掀起如此軒然大波呢?」
於是,鹹豐帝決定親自出京,考察飛蝗釀災實情。
一天,萬裡無雲,驕陽似火,鹹豐帝在一隊御林軍的簇擁下,疾馳出京。
來到了京郊,大家停在路邊休息。過了片刻,大隊伍正要起行時,忽見東南天際有一塊烏雲快速飄來,並夾帶陣陣微風,風吹得莊稼沙沙作響。鹹豐帝等人以為天要下雨,準備躲避。
頃刻間,那片雲彩飛到頭頂,蔽天遮日,原來這是一個飛蝗方陣。
鹹豐帝大驚,急忙仰頭看,只見飛蝗列陣從頭頂呼嘯而過,直奔西北而去。
幾分鐘後,飛蝗過去了,太陽才又出來,風聲也嗄然而止。
回宮後,鹹豐帝又接連收到各地蝗災的奏報。飛蝗奪去了農夫的口糧,翌年必將發生饑荒,揭竿斬木,形勢危殆。鹹豐帝哀嘆不止,緊急召見各地方大員。
鹹豐帝對大臣說:「朕親見飛蝗成陣,蔽空遮日,往來暢行無阻,朕心實在不安。各地方官應迅即撲滅蝗蝻,以除民害。」
鹹豐帝命地方官組織人力撲滅飛蝗。他建議各受災地方為防止蝗蟲蔓延,應將捕到的蝗蝻一把火燒光,再埋於深溝,以免留下禍患。
不料,一個月過去了,各地滅蝗進展極其緩慢。為何?
只因鄉間到處流傳著一個可怕的說法:蝗為神蟲,撲蝗滅蝻,必遭天之報應!
鹹豐帝聽後,哭笑不得,對大臣說:「各地群眾訛傳蝗為神蟲,不肯撲捕,實在是愚昧無知!」
之後,鹹豐帝再次下旨,命地方官組織人力撲滅飛蝗。但民間撲蝗勁頭仍不足。
無奈,鹹豐帝只好搬出「滅蝗大師」——「劉猛將軍」。
所謂「劉猛將軍」是指蟲王劉猛,劉猛是傳說中治理農田蟲害的保護神。世人尊稱之為「蟲王劉猛將軍」。雍正年間,飛蝗四起,百姓苦不堪言。雍正帝降旨:奉「劉猛將軍」為驅蝗正神,建廟祭祀,以壓飛蝗氣焰!
鹹豐帝不相信飛蝗是神蟲,但卻非常服膺「劉猛將軍」的威力。於是,他繼續奉「劉猛將軍」為驅蝗正神,並讓各地加建起「劉猛將軍」廟。以震懾蝗蟲。
不料,「劉猛將軍」廟建起來後,飛蝗卻仍如天馬行空,肆虐如故。
如何打敗這些飛蝗呢?鹹豐皇帝寢食難安。
幾天後,鹹豐帝終於想出了一個治蝗妙計,他宣布大赦天下:大赦各地罪犯!
鹹豐帝對大臣說:「全國的蝗蟲如此之多,是因為苛政。尤其是捉拿的罪犯太多了,得罪了老天爺。蝗蟲之災是老天爺降下的懲罰。」
不料,他大赦天下後,這些罪犯不知悔改,很多人再一次犯罪,繼續危害百姓。
老百姓遭了蝗災之後,本來就無法生活,又遭罪犯們的襲擾,更是苦不堪言。底層百姓一貧如洗,難以生存。於是,很多人就加入太平軍,揭竿而起。
鹹豐在位十一年,有七年蝗災。這在歷史上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