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如何滅?解鈴還須繫鈴人,用氣味誘殺蝗蟲

2020-08-30 小蕭博士

今年是一個瘟疫大災之年,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正在肆虐全球,就在人們急切等待疫苗和藥物來消除病毒瘟疫時,一種新的古老的瘟疫卻悄然而至,此種瘟疫無法用疫苗或藥物消退,人們稱之為蝗災。

一個孩子在肯亞拍打蝗蟲,2020年沙漠蝗災在整個非洲東部蔓延。圖片來源:Patrick Ngugi / AP / Shutterst

在氣候變化的驅動下,異常多雨的季節往往引起蝗蟲的種群爆炸。蟲群可包含數十億隻昆蟲,覆蓋數百平方公裡,一夜之間,甚至將植被和農作物蠶食殆盡,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

龐大的蟲群如何形成?

孤獨蝗蟲很容易被天敵消滅,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蝗蟲會不斷的相互吸引,從而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群居蝗蟲,有實驗表明,散居蝗蟲的60%被大山雀吃掉,而群居蝗蟲只被大山雀吃20%。關於蝗蟲成群的成因,科學家試圖想找尋其中的答案。

前不久,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一類聚集信息素分子在蝗蟲過渡到破壞性群居形式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信息素,科學家將其命名為4-乙烯基茴香醚(4VA)

信息素能夠促進兩昆蟲兩性之間的關係。圖片來源網絡。

信息素4-乙烯基茴香醚(4VA)的發現。

我國科學家從蝗蟲散發出的35種化合物中,鑑定出6種化合物高度富含在群居昆蟲中。隨後對每種化合物誘捕蝗蟲的能力進行了測試,意外發現只有4-乙烯基茴香醚分子被證明具有很高的效力,並且在幼年和成年發育階段顯著吸引了雄性和雌性蝗蟲。至關重要的是,4-乙烯基茴香醚對孤立蝗蟲和群居蝗蟲同樣具有吸引力,這表明感知這種聚集信息素的能力是先天的。

在佛羅裡達州一工廠的黃色蝗蟲特寫。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蝗蟲的種群密度上升時,空氣中4-乙烯基茴香醚的濃度會顯著增加。作者進行了一項精細的實驗,以確定需要將多少只蝗蟲聚在一起才能誘導這種聚集信息素的產生。答案是驚人的:僅僅四個或五個就足夠了。

蝗蟲如何感覺到4-乙烯基茴香醚?

該分子是一種揮發性的增香劑,作者推測,昆蟲觸角中的嗅覺神經元會檢測到它。確實,研究人員發現,孤獨蝗蟲和群居蝗蟲的嗅覺神經元對此信息素都極為敏感。

小蝗蟲頭部長長的觸角內有豐富的嗅覺神經元。圖片來源於網絡。

是否存在一類受體蛋白能夠感知氣體分子呢?

隨後科學家對蝗蟲141種氣體受體進行分析發現,鑑定出一個稱為OR35的受體,該受體被4-乙烯基茴香醚強烈選擇性地激活,為了進一步驗證Or35基因編碼的蛋白是否作為4-乙烯基茴香醚的蛋白受體,研究人員使用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產生了缺少該基因的突變蝗蟲,然後測試了昆蟲的行為反應。這些突變的蝗蟲對4-乙烯基茴香醚沒有觸角反應,無法檢測信息素並表現出反應。這一發現令人振奮,因為它表明可以對蝗蟲進行改造以使其不受信息素的影響。

氣體誘捕「武器」或可問世。

科學家既然發現了一種聚集信息素4-乙烯基茴香醚在蝗蟲成群形成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找到了能夠感知此信息素的蛋白受體,那是否可以用4-乙烯基苯甲醚作為誘餌,來誘捕蝗蟲呢?

在最後的一系列實驗中,科學家對聚集信息素進行了測試。在人造室外誘捕器實驗中,用4-乙烯基苯甲醚誘餌的粘性誘捕器成功地誘捕了實驗室釋放的數十隻蝗蟲。部署在中國天津附近溼地保護區中的同一類型的粘性誘捕器成功捕獲了少量的野生蝗蟲。

生物誘捕裝置。圖片來源於網絡。

存在一些問題。

儘管科學發現可以用此種信息素作為誘餌誘捕少量蝗蟲,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尚不清楚4-乙烯基苯甲醚是否僅負責蝗蟲的初始聚集,或者是否還引發蝗蟲聚集後色素沉著的變化和隨後的侵略性蜂群行為。聚集信息素可能只會使蝗蟲聚集在一起,而其他次要機制(可能還有額外的揮發性信號)則可能會引起昆蟲形態和行為的進一步變化,需要進一步調查以確定沙漠蝗蟲是否也對4-乙烯基茴香醚有反應。

這一發現如何應用於蝗災的實際問題需要解決。4-乙烯基苯甲醚可以誘捕蝗蟲,然而,效率不高,並且為了擴大捕獲能力,將需要開發更有效的信息素版本以及更強大的捕獲技術。

相關焦點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資料記載,1958年,索馬利亞4億隻沙漠蝗蟲肆虐,擴散達l000平方公裡,這些蝗蟲一天就能吃掉8萬噸糧食,而這個數字,是40萬人一年的口糧。而本次蝗災,有媒體記者在肯亞東部用飛行器拍到,蝗蟲形成了一個長約60公裡、寬約40公裡的蝗蟲群,覆蓋面積逾2000平方公裡。如果按照每平方公裡可容納1.5億隻沙漠蝗蟲計算,那麼這個蝗蟲群的數量將可達到3000億隻。
  • 蝗蟲,蝗災與人類
    不過很多學者認為,侏羅紀時期,恐龍成為霸主時,蝗蟲的蹤跡也已經在地球上隨處可見啦。 蝗蟲的後腿普遍很發達,用後腿可以跳到身體數十倍長的距離。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 蝗蟲侵禾苗,柳神捨身相替:從歷史角度看古人從拜蝗神到治蝗災
    唐太宗李世民顯然,這樣的做法並不能改變什麼,不過,幸好唐朝還有一位明智之人,他就是丞相姚崇。唐開元四年,當蝗災再次發生時,百姓們依然如以往一般設立祭壇祭拜蝗神之,但蝗蟲仍然侵害著大片莊稼。徐光啟在《除蝗疏》中歸納了歷代的抵禦蝗災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方面:其一是治標,即及時上報蝗災信息和捕捉蝗蟲。如北宋淳熙年間敕令,命官民及時上報蝗蟲情報,違者將受杖責;並對因捕殺蝗蟲而損傷到禾苗莊稼的,皆給予免除稅收和進行補償等。滅蝗的方法通常有三種:即人工扑打法、壕塹掩埋法和篝火誘殺法。人工扑打法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最為悠的滅蝗方法。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為什麼?
    不過,我們還是迎來了一些好消息,那就是根據印度公開數據顯示,4000億沙漠蝗蟲如今已經得到了控制,所以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也有一個不幸運的消息,那就是印度農業部門預測,今年6月蝗災威脅可能加劇。所以說還需要準備下一步的蝗災問題,雖然這是說預測的可能性,但是提前做好準備是沒有什麼壞處的。蝗蟲為什麼有這麼多?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前段時間出了一則熱搜,標題為「浙江10萬隻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滅蝗」,網友們了解過後紛紛表示「衝鴨,滅了可惡的蝗蟲」「想不到鴨子們那麼厲害!」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就曾出動30000隻「鴨兵」前往新疆北部滅蝗,根據統計,1隻鴨子1頓能吃100多隻蝗蟲,著實厲害。
  • 蝗蟲席捲印度北部,印度是如何控制住蝗蟲的
    此前,聯合國糧農組織稱,非洲的衣索比亞、吉布地、索馬利亞遭遇了25年來最嚴重蝗災,而肯亞正經歷70年來最嚴重蝗災。而這個非洲蝗蟲也表現出驚人的遷徙能力,跨過紅海和波斯灣,最後出現在南亞的印度北部,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印度是如何防止這場蝗災。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但是,現在,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蝗蟲在我國已經成為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在有的地方,野生蝗蟲已經不夠吃了,還需要養殖,這一點和小龍蝦的「傳奇經歷」非常類似。當然,養殖蝗蟲也需要做好防護工作,蝗蟲一旦從大棚當中大量逃逸,會對周圍農田裡的莊稼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 蝗蟲不是在天上飛嗎,怎麼用鴨子去吃呢?鴨子能滅蝗蟲嗎?
    於是,聰明的古代人想到了用鴨子治理蝗災的辦法,也就是「牧鴨治蝗」。牧鴨治蝗是有可行性的,畢竟鴨子也是鳥類的一種,而鳥類大都以昆蟲為食,並且蝗蟲是常見的一種昆蟲,所以,從天敵的角度看,用鴨子來滅蝗蟲確實是可以的。利用鴨子除蝗蟲,是一項創新的探索性的方法。
  • 十九世紀那場人類最大蝗災 美國人究竟是如何「消滅」蝗蟲的?
    「一平方公裡的沙漠蝗蟲,數量約4000萬到8000萬隻,每隻蝗蟲都能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的食物,一天之內它們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是來自世界糧農組織對於蝗災危害的分析。對於人類來說,蝗蟲吃掉的不僅是糧食,還帶來密集恐懼症的噩夢。
  • 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由於蝗災破壞性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如何和治理蝗災自然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那麼,在古代蝗災怎麼治理?現將古代解決蝗災的辦法介紹如下。4、篝火誘殺法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特點誘其投火自焚,此法古已有之,明清時期仍為捕蝗通用之法。清代還將此法與器具捕打、開溝陷殺等法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捕除效果。
  • 高考地理考點 : 從東非蝗蟲肆虐看蝗災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考查發生蝗災地區的氣候特徵、蝗災形成的原因、蝗蟲的生長習性、蝗災產生的危害、蝗災的防治。   考點連結   1.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蝗蟲趨水喜窪,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由乾旱地方成群遷往低洼易澇地方。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2.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完全是兩碼事!
    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解決兩碼事,你不會真覺得靠人吃能消滅蝗災吧?太文盲了,一是大規模蝗災蝗蟲有毒,吃多了會死人,其次數量太多,快速吃完一個地方的糧食就飛走,蝗蟲能飛一兩千米高。在沒有現代科技加持的古代,蝗災是無解的。其實吃不吃的真的沒所謂,人類不缺這點蛋白質,主要也還是因為不好捉,現在工業滅蝗普遍還是飛機噴灑農藥,但都集中在前期預防,對這種成規模的流動性大群體是否有效真的存疑。
  • 蛙類鳥類都是蝗蟲的天敵,為何蝗災來的時候依然無法阻止?
    比如中國史料上,那些有過「天敵滅蝗蟲」精彩場面的年代,「精彩」的背後,常是席捲多省,造成餓殍遍野的大蝗災。個別縣市出現的「飛鳥吃蝗」「蜂群滅蝗」的景象,無力阻止大蝗災的蔓延。甚至19世紀中葉,正經歷工業革命的美國,也曾用高科技手段,推廣「養火雞滅蝗蟲」,但面對當時席捲北美大陸西部和中部的特大蝗災,依然作用有限。原因也很簡單:蝗蟲太多了,「天敵」根本吃不過來。
  • 2020大蝗災是怎樣發生的?|蝗蟲|聯合國糧農組織|東非|蝗群
    據估算,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移動150公裡,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主要啃食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裡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沙漠蝗群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突然成群肆虐?蝗災又該如何遏制?此次蝗災會不會入侵中國?我國是否有充足準備以應對蝗災?
  • 史書中的蝗災,中國現在為什麼很少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但是,現在,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蝗蟲在我國已經成為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在有的地方,野生蝗蟲已經不夠吃了,還需要養殖,這一點和小龍蝦的「傳奇經歷」非常類似。當然,養殖蝗蟲也需要做好防護工作,蝗蟲一旦從大棚當中大量逃逸,會對周圍農田裡的莊稼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 蝗災來時,「吃貨」可以消滅蝗蟲?史書記載,豬吃蝗蟲長得很快
    因此這樣的蝗災, 無論用什麼農藥,都滅不了,它們碾壓式飛過,無論河流或者村莊,都擋不住它們,會直接撲過去的。唐朝前半期,是一個跟蝗蟲從始至終作鬥爭的時代。有一則「唐太宗吃蝗蟲」的故事: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詛咒蝗蟲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莊稼。」拿起蝗蟲就吃,周圍的人忙勸道:「不能吃啊!」
  • 蝗蟲最怕什麼?為什麼會發生蝗災?
    根據專家的預測,如果不對蝗蟲數量加以控制,其規模還將進一步大幅增長,最多可能會達到200萬億隻,因為蝗蟲現在已經進入繁殖季節。為什麼會發生蝗災呢?蝗蟲容易泛濫成災的一大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繁殖能力非常強。蝗蟲每隔三周就能進行一次繁殖,而且對於產卵地的要求很小,只要土質較為鬆軟就行,幾乎可以隨時隨地繁衍後代。而且蟲卵都在地下,它們不容易遭到破壞。
  • 敘詭筆記|1644年蝗災:蝗蟲竟然「環抱人而蠶食之」
    畢竟,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中國曾經飽受蝗災之苦,這一點不僅在史書裡多有記載,而且在古代筆記中,更是從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一、眼望蝗蟲不敢滅早在《詩經》裡,就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記載,蝗蟲即是為害田稚的「螟螣」之一。在中國古代,因滅蝗而在歷史上留下英名者,首推姚崇。
  •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蝗災能危害到中國嗎?西瓜視頻給你答案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浩浩蕩蕩的蝗蟲大軍到底有多可怕?今天在瀏覽西瓜視頻時,看到有老師在討論這一問題。我們就來聽聽西瓜視頻創作人是怎麼說的。他敘述的內容如下:瘟疫疾病還沒有走遠,我們即將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防災大多數人對防災的認識非常有限
  • 蝗蟲和螞蚱是同一個東西嗎?為什麼東非會突然暴發沙漠蝗災呢?
    從去年11月份開始,東非遭遇了70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FAO(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預警,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的沙漠蝗災正在迅速蔓延,目前推算僅三國境內的蝗災以超過3600億隻,或對非洲糧食安全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