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是我國人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它揭示了生物界能量轉換的過程,是通過向周圍環境取食而實現的。生物間通過食物網絡形成的內在聯繫,這就是科學家定義的食物鏈。比如,食植物的動物取食植物,食肉動物又取食食植物的動物。而且,這些食肉動物還會被其他食肉動物所取食。事實上,食物鏈的完整過程,應該從泥巴中腐爛的有機物開始。

關於食物鏈的例子,在自然界還可以舉出很多,有的從表面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往往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象。比如: 玉米—粘蟲—食蟲鳥,是只有3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然而,小的食肉動物經常被大的食肉動物所捕食,這樣便會有4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如小麥—蝗蟲—食蟲鳥鷹;水草一小魚>大魚—魚鷹等。有時甚至有包括5個環節的食物鏈,如棉花——蚜蟲——瓢蟲——麻雀——隼;細菌—原生動物——輪蟲——魚——鵜鶘等。大多數昆蟲都處在食物鏈的第二至第三個環節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鳥又在第四至第五個環節上,對於昆蟲數量的控制起著重要作用。
當然,生物之間實際的取食關係並不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簡單, 比如,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存在,給食草動物一如昆蟲、鼠類、牛、羊、 馬等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昆蟲、牛、羊等就是能量的初級消費者; 食蟲鳥類、猛禽以及狐、狼等,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物的食肉動物(有的也可能是兼食植物的雜食動物),叫二級消費者,第三級、第四級的消費者,則是以第二級或第三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比如部分猛禽類和獅、虎等。動物在消費植物的生命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製造動物有機體,在這個意義上,動物又可稱為間接生產者。

植物的枯枝落葉,動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全靠微生物——細菌和真菌的分解和轉化。只有通過微生物的分解,才能把複雜的有機分子分解和轉化成為簡單的化合物,把二氧化碳和各種能量釋放 出來,再被植物吸收利用。微生物的這種分解和能量轉化,促進了自然界能量的流動和20多種元素的物質循環。這樣,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由有機物質轉變成無機物,奉還給大地,再被植物重新吸收,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形成了一個動態的自給自足的穩定系統,即所謂生態系統。
顯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它們在複雜的食物鏈中,物質的循環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這種連鎖式的關係,可以簡單歸納如下: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質被食草動物所食,食草動物又被食肉動物所食,高等的食肉動物又吃低等的食肉動物。如昆蟲吃植物,鳥類吃昆蟲,狐狸吃鳥類,獅、虎 吃狐狸等。在正常的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這種複雜的多個營養等級。由於各個營養級的相互依存或制約,每一個營養級的數量和能量在轉化和流動時,大體上是相對穩定的。

從以上論述中看出,各種類群的生物在食物鏈中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以食物鏈中的次級和三級(或四級)消費者的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
大家知道,在動物界中,昆蟲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世界上的動物約有150萬種,而昆蟲就有100萬種之多,佔總數的2/3。 其中與人類經濟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就有78萬種之多。人們認為, 自然界若不是有鳥類存在,昆蟲將會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禍患。此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它說明在控制昆蟲數量上,鳥類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比如,在夏季昆蟲大發生時,也是許多鳥開始繁殖育雛的季節。鳥類在這個時期除自身需要外,還要哺餵幼雛,它們的食量之大是許多動無所不能比的,消化能力強而神速。

有不少的鳥,食物通過消化道僅需1.5小時,伯勞鳥吃1隻老鼠只需3個小時就消化完了,個別鳥類僅需要30分鐘,即可將食物轉變成糞便而排出體外。1隻體重只有幾克重的大山雀和戴菊鳥,一天所取食的昆蟲重量竟超過自身的重量。1隻戴菊鳥一年要消滅上千萬隻昆蟲, 1隻雀鷹1次能吃掉1隻體重8001500克的野鴨,1000隻紫翅椋鳥在育雛期間消滅的蝗蟲數量多達22噸,粉紅椋鳥在繁殖期能使當地農田33隻/米蝗蟲的密度下降到不足5隻(新疆),1隻紅隼每天給巢內雛鳥帶回10多隻鼠類,1隻貓頭鷹一年消滅的鼠類數量相當於從鼠口中奪回1噸糧食。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鳥都是健食者一一能吃。在食物鏈中,鳥消滅害蟲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它們充當了自然界生物戰中的無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