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在食物鏈中竟有這樣的作用!

2020-12-05 手機未來

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是我國人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它揭示了生物界能量轉換的過程,是通過向周圍環境取食而實現的。生物間通過食物網絡形成的內在聯繫,這就是科學家定義的食物鏈。比如,食植物的動物取食植物,食肉動物又取食食植物的動物。而且,這些食肉動物還會被其他食肉動物所取食。事實上,食物鏈的完整過程,應該從泥巴中腐爛的有機物開始。

關於食物鏈的例子,在自然界還可以舉出很多,有的從表面看來似乎很簡單,但實際上往往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現象。比如: 玉米—粘蟲—食蟲鳥,是只有3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然而,小的食肉動物經常被大的食肉動物所捕食,這樣便會有4個環節組成的食物鏈,如小麥—蝗蟲—食蟲鳥鷹;水草一小魚>大魚—魚鷹等。有時甚至有包括5個環節的食物鏈,如棉花——蚜蟲——瓢蟲——麻雀——隼;細菌—原生動物——輪蟲——魚——鵜鶘等。大多數昆蟲都處在食物鏈的第二至第三個環節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鳥又在第四至第五個環節上,對於昆蟲數量的控制起著重要作用。

當然,生物之間實際的取食關係並不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簡單, 比如,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存在,給食草動物一如昆蟲、鼠類、牛、羊、 馬等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昆蟲、牛、羊等就是能量的初級消費者; 食蟲鳥類、猛禽以及狐、狼等,是以食草動物為食物的食肉動物(有的也可能是兼食植物的雜食動物),叫二級消費者,第三級、第四級的消費者,則是以第二級或第三級食肉動物為食物的,比如部分猛禽類和獅、虎等。動物在消費植物的生命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製造動物有機體,在這個意義上,動物又可稱為間接生產者。

植物的枯枝落葉,動物個體的生老病死,全靠微生物——細菌和真菌的分解和轉化。只有通過微生物的分解,才能把複雜的有機分子分解和轉化成為簡單的化合物,把二氧化碳和各種能量釋放 出來,再被植物吸收利用。微生物的這種分解和能量轉化,促進了自然界能量的流動和20多種元素的物質循環。這樣,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由有機物質轉變成無機物,奉還給大地,再被植物重新吸收,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形成了一個動態的自給自足的穩定系統,即所謂生態系統。

顯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它們在複雜的食物鏈中,物質的循環過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這種連鎖式的關係,可以簡單歸納如下: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質被食草動物所食,食草動物又被食肉動物所食,高等的食肉動物又吃低等的食肉動物。如昆蟲吃植物,鳥類吃昆蟲,狐狸吃鳥類,獅、虎 吃狐狸等。在正常的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這種複雜的多個營養等級。由於各個營養級的相互依存或制約,每一個營養級的數量和能量在轉化和流動時,大體上是相對穩定的。

從以上論述中看出,各種類群的生物在食物鏈中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下面我們以食物鏈中的次級和三級(或四級)消費者的鳥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

大家知道,在動物界中,昆蟲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世界上的動物約有150萬種,而昆蟲就有100萬種之多,佔總數的2/3。 其中與人類經濟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就有78萬種之多。人們認為, 自然界若不是有鳥類存在,昆蟲將會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禍患。此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它說明在控制昆蟲數量上,鳥類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比如,在夏季昆蟲大發生時,也是許多鳥開始繁殖育雛的季節。鳥類在這個時期除自身需要外,還要哺餵幼雛,它們的食量之大是許多動無所不能比的,消化能力強而神速。

有不少的鳥,食物通過消化道僅需1.5小時,伯勞鳥吃1隻老鼠只需3個小時就消化完了,個別鳥類僅需要30分鐘,即可將食物轉變成糞便而排出體外。1隻體重只有幾克重的大山雀和戴菊鳥,一天所取食的昆蟲重量竟超過自身的重量。1隻戴菊鳥一年要消滅上千萬隻昆蟲, 1隻雀鷹1次能吃掉1隻體重8001500克的野鴨,1000隻紫翅椋鳥在育雛期間消滅的蝗蟲數量多達22噸,粉紅椋鳥在繁殖期能使當地農田33隻/米蝗蟲的密度下降到不足5隻(新疆),1隻紅隼每天給巢內雛鳥帶回10多隻鼠類,1隻貓頭鷹一年消滅的鼠類數量相當於從鼠口中奪回1噸糧食。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鳥都是健食者一一能吃。在食物鏈中,鳥消滅害蟲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它們充當了自然界生物戰中的無名英雄。

相關焦點

  • 生命世界中的食物鏈
    據報導,已被人類發現的生物種類150萬種,其中已作過科學描述的有細菌4760種、藻類2.69萬種、被子植物2.5萬種、昆蟲75萬種、鳥類9200種、魚類1.9萬種、爬行類6300種、哺乳類4170種。這些只不過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種類的20%~30%,每年新發現的物種多達6000~7000個。
  • 鳥類大賞:食物鏈頂端的白腹隼雕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鳥類大賞,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有很多人喜歡餵養寵物鳥,但也有非常多的朋友喜歡野生的鳥類,這些鳥類因其奇特的外貌,十分吸引人的眼球。我們現在要介紹一些不常見的鳥類,它是一種大型的猛禽,今天要說的這個鳥的品種是白腹隼雕,它的學名是: Aquila fasciata。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白腹隼雕是一種體型較大的猛禽。是不是感覺非常的威武霸氣呢?我們先來簡單地看一下這種鳥類的名字。大家知道它的名字怎麼念嗎?小編一開始並不知道哦,所以就去翻字典了。隼(sun三聲),是對某種鳥類的一種統稱。
  • 在食物鏈中,蚊子處於哪個等級?它與人類在食物鏈中是什麼關係?
    人類作為當下地球的「主宰者」,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這其實要得益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選擇是大腦的進化,而不是肢體的進化,所以人類即使沒有尖利的爪子、龐大的體型以及鋒利的牙齒,也能站在食物鏈最頂端。 但是,人類在自然中並不是無敵的存在。
  • 體型如人類手掌大的猴子,是最小靈長類,最大食物鏈天敵是鳥類!
    侏儒狨猴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成年的侏儒狨猴體長大約14-16釐米,雄侏儒狨猴大約140克,雌侏儒狨猴大約120克,剛出生的小侏儒狨猴體型更是小,新生的侏儒猴只有3釐米長,重僅13克,完全是人們想不到猴子居然有這樣小的體重。
  • 酒是這樣進入人類食物鏈的
    1 酒是這樣進入人類食物鏈的 >最原始的酒存在於腐爛的果實中,在食物短缺的時代,人類變得飢不擇食,不得不實用這些食物,有部分人因食用這些食物而喝醉,就容易被野獸吃掉,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劣勢。
  • 食物鏈中有最高統治者麼?
    食物鏈也被稱為「營養鏈」,指的是在生態系統中有機物中貯存的化學能,它們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必須以其他生物為食物的這種因為食物聯合起來的序列,通俗地來說,其實不過是各種生物吃與被吃的關係。食物鏈中的不同環節生物數量相對比較恆定,都是為了保持自然中的平衡。由於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非常繁多,我們可以根據它們在能量運動中所起到的作用,大致可以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大類。
  • 瀋陽北陵公園裡有條奇妙「食物鏈」
    就這樣,遊人給,松鼠藏,喜鵲偷……形成了北陵公園內一條妙趣橫生的「食物鏈」。  「鵲鼠爭食」源於生態環境的改觀  北陵「鵲、鼠爭食」現象的產生,與近些年來這座皇家陵園內生態環境的改善密切相關。北陵又名昭陵,作為大清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的清太宗的陵園,在清代備受重視,域內一草一木不得妄動。
  • 處在食物鏈越頂端,種群數量越少?為什麼人類卻有70億人口呢?
    有意思的是,鳥類和哺乳動物往往被認為比昆蟲更高級,而昆蟲經常處在食物鏈底端,它們以植物為食,躲避哺乳動物和鳥類。然而,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獅子、老虎,以及各種猛禽不用擔心被吃掉,但是它們的數量往往少得可憐,經常成為瀕危物種。
  • 人和蚊子在食物鏈中的關係是怎樣的?是上下級關係嗎?
    人類作為當下地球的「主宰者」,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這其實要得益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選擇是大腦的進化,而不是肢體的進化,所以人類即使沒有尖利的爪子、龐大的體型以及鋒利的牙齒,也能站在食物鏈最頂端。但是,人類在自然中並不是無敵的存在。
  • 區塊鏈應用在食物鏈中的好處是什麼
    區塊鏈應用在食物鏈中的好處是什麼 考拉 發表於 2019-11-24 10:16:43 明年,食品和飲料行業的領導人們將在《New Food》為期兩天的活動中齊聚一堂
  • 老鷹處於食物鏈的頂端,為何有時還會被貓頭鷹捕食?
    不同亞科的老鷹,其體型大小、分布範圍、生活習性、食物類型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從總體上看,無論是體型很大的金雕,還是體型僅有大貓大小的遊隼,都屬於肉食性動物,在身體特徵上除了引以為傲的翅膀外,還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因此老鷹的警覺性很強,鎖定目標獵物的能力也非常出色,再加上它們的性情也非常兇猛,使得它們基本上都能成為所在區域天空的霸主,成為食物鏈頂端的存在。
  • 網紅明星竟被抓走,網友:願天堂沒有肥胖!
    網紅明星竟被抓走,網友:願天堂沒有肥胖!記者在西湖邊也遇到了一位經常來的大伯,他告訴我們西湖邊的確有老鷹,老鷹來了,別說松鼠,連鴿子也跑了。杭州動物園副園長江志介紹,杭州西湖邊生活著大大小小各種鳥類,其中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是貓頭鷹。貓頭鷹屬於西湖邊鳥類中的TOP1,在西湖邊沒有天敵。中小型的貓頭鷹是蒼鷹、隼的美食,但是西湖邊很少出沒蒼鷹。
  • 鳥類沒有牙齒怎麼吃食物?
    牙齒是大多數動物都具備的器官,用來撕咬或者咀嚼食物,從而起到幫助身體消化食物,減輕胃部和消化道負擔的作用。但是現在世界上有一類動物卻沒有牙齒,那就是脊椎動物亞門裡的鳥綱類動物。為什麼鳥類都沒有牙齒呢?那麼沒有牙齒的鳥類如何吃食物?難道鳥類都是整塊吞下食物的嗎?
  • ...網紅松鼠被抓|抓松鼠的很可能是隼,良性食物鏈是西湖生態好的標誌
    大伯一句話扎心:胖得都跑不動了實際上,西湖邊就有這麼一條弱肉強食的食物鏈。這是自然規律。「在杭州西湖邊,生活著大大小小各種鳥類。其中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就是鷹、隼貓頭鷹,那是真正的猛禽。」杭州動物園副園長江志說。
  • 南極一小企鵝被兩賊鷗圍捕,結果很意外,竟被小企鵝成功逃跑!
    在南極的雪地中,攝影師Shayne就曾拍攝到:一隻小企鵝遭到天敵,兩大賊鷗的圍捕,本以為小企鵝難逃食物鏈法則,最終竟被小企鵝成功逃跑。,它們為偷取鳥蛋,經常兩隻賊鷗圍攻大企鵝,一隻在前頭引開欲攻擊的大企鵝,另一隻在後頭取企鵝蛋,兩隻賊鷗互相合作,讓大企鵝等鳥類無法保護鳥蛋、幼鳥等,所以有「賊鷗」的叫法。
  • 千姿百態的食物鏈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平衡
    由於生態系統中食物營養的關係錯綜複雜而密切相關,許多食物鏈現象之間都存著一定的關係。由於是許多食物之間相互縱橫交錯,形成十分複雜的網絡狀結構—「食物網」。上圖為由稻苗—蚱蜢—雲雀—鷹和禾苗—田鼠—狐狸等支鏈食物鏈。由主鏈與支鏈組成食物網。
  • 水母對海洋食物鏈有重要意義
    Skookum科考船的船員中就包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兩名魚類生物學家,他們此前的研究聚焦在該海域豐富的三文魚儲量上。幾年前,他們發現三文魚的獵物鯡魚和胡瓜魚傾向於在聽到水母聲音的地方聚集,他們現在開始嘗試了解在此過程中起作用的生態因素及其如何影響有價值的魚類儲量。從挪威峽灣到南太平洋的開闊洋面,研究人員正利用新工具向更深處探索水母以及其他軟體動物在海洋中的角色。
  • 人類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科學家:其實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
    所以人類成為食物鏈頂端的王者,顯然實至名歸。在過去經常有山上猛獸吃人的說法,在今天要是動物園裡的獅子跑出來,也能引起一座城市的恐慌,所以說因為人類聰明且有意識的大腦,才能發明很多工具,使得人類逐步站上食物鏈頂端。
  • 有趣的食物鏈 課堂的新生態
    【教學背景】《食物鏈》一課是二年級主題單元《動物》中的系列活動之一。《動物》單元中,授課教師選取的聚合概念是變化、聯繫和相互依存。在探究人與動物的關係時,有學生提出「我們人類不該吃魚,我們要保護魚」,但是這一倡議也引發了其他學生的質疑,「如果不吃魚,魚就會快速繁殖,破壞環境」。那到底該不該吃魚?這就引發了學生的熱烈辯論。於是,授課教師基於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適時引出了生態系統當中「食物鏈」的概念。從「食物鏈」入手,學生深入了解了什麼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如何維持等。教師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讓學生理解「聯繫和相互依存」的概念。
  • 愛鳥周啟動 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林少霖科普鳥類重要作用
    林少霖在講話中詳細介紹了鳥類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農林業增產增收、保障公共健康和環境衛生、促進科技進步等方面所發揮的不可替代作用。他要求各級林業部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在愛鳥周期間要圍繞宣傳要點,認真制訂活動方案,廣泛開展愛鳥護鳥、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宣傳教育,同時林業執法部門要深入組織開展保護執法,嚴厲打擊各類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為野生動植物保護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