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為啥總聚堆?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2020-08-13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央視網

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從2019年到今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到伊朗南部和印巴邊境,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尚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最近,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乙烯基苯甲醚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中科院院士康樂介紹:「當4~5頭散居型蝗蟲放到一塊的時候,就可以激發4-乙烯基苯甲醚的合成和產生。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4-乙烯基苯甲醚)是群居型特意釋放的,但是蝗蟲稍微聚集起來,3~4頭、4~5頭聚在一塊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可以捕捉到化合物的釋放。那就說什麼呢?這就是群聚的奧秘。因為它自己一個卵蛋就有20多粒卵,一孵化出來四五個兄弟姐妹在一塊是經常的事情,所以這就是群聚的一個開始。」

康樂院士介紹,該研究也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間長期監測蝗蟲種群動態,為預測預報服務。

「蝗蟲的控制現在主要靠飛機防治,那就大面積去噴施。如果我們有了這樣一個群聚信息素以後,我們就可以在田間用誘芯來監測種群密度。現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蝗災的頻繁爆發,就是由於缺少有效的監測,只有成災了才知道,但是如果我用它做成誘芯,就可以把它的野外的種群密度進行監測。」

除此之外,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大規模的噴施,而不合理的化學農藥的使用對食品安全、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康樂院士介紹,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在你(蝗災)發生區我設計一個誘集帶,然後我噴施4-乙烯基苯甲醚,這樣蝗蟲就都過來了,這樣噴農藥就可以在誘集帶噴,我就不在大範圍噴,第一節省農藥,第二保護環境,第三殺滅效果比較好。」

成群結隊的蝗蟲飛躍莊稼,所經之處片甲不留,嚴重威脅糧食安全。但蝗蟲本身也是生態系統當中的重要一員,是鳥類、蜥蜴等其他動物的食物。康樂院士介紹,此次研究,還可以為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4-乙烯基苯甲醚反應缺失的突變體成為可能,這種突變體長期釋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知道了配體和受體的關係,我們就可以人工設置拮抗劑。我噴施它的時候,它就會競爭性地結合,這樣的話4-甲氧基苯乙烯就跟蝗蟲結合不上了,所以它就不能夠群居了,不能群居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不能夠遷飛了。蝗蟲之所以能夠遷飛,大家看到的,從非洲東海岸到阿拉伯半島,然後到印度,這是遷飛的結果。遷飛它是有方向性的,所以它一不能夠遷飛,那麼好了,它的危害就只能是在當地的危害,它就不會造成異地的危害。」

(總臺央廣記者 李欣)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原因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吳月輝)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蝗蟲聚集成災原因
    中國日報8月13日電(記者張之豪)《自然》雜誌周三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8月12日,《自然》雜誌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國科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不僅揭示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研究團隊 供圖) 供圖 攝將對蝗災防治產生顛覆性影響中國科學家關於蝗蟲聚群成災研究的最新成果,獲得國際國內學術界高度評價,認為是昆蟲學研究領域一個裡程碑式的、顛覆性的重要突破,並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 蝗災為啥會發生?科學家最新揭秘:化學物質吸引蝗蟲「群集」
    來源:新華社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聊點科技【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康樂介紹,「我推測,其他蝗蟲屬種,比如沙漠蝗,或許它的群聚信息素不是4VA,但這一研究框架同樣適用。」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大軍的「集結令」
    2020年春季以來,東非、西亞南亞,現在包括我國雲南省在內的多個地方都爆發了蝗蟲災害。為了對付這種破壞力極強的害蟲,科學家也在不斷的尋找更為有效而低成本的方法。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於8月12日發表在Nature的論文顯示,少量群居型蝗蟲聚集,就會釋放出一種獨特的化合物,並在野外吸引和聚集更多蝗蟲。該研究找到並驗證了動物學家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 蝗蟲為何愛聚群?我國科學家找到關鍵要素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董瑞豐)蝗蟲為何容易聚群成災?記者13日在中國科學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少量群居型蝗蟲聚集,就會釋放出一種獨特的化合物,並在野外吸引和聚集更多蝗蟲。該研究找到並驗證了動物學家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在世界範圍內,蝗蟲災害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成為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和確立了一種飛蝗群聚信息素,它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自然》:康樂院士團隊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使綠色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