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蝗蟲聚集成災原因

2020-08-13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8月13日電(記者張之豪)《自然》雜誌周三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2019年至2020年6月,沙漠蝗從非洲之角蔓延到印巴邊境,威脅沿途20多個國家和地區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因此該研究發現可以改變人們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大規模噴灑的滅蝗策略,可採取人工合成4VA荷爾蒙,製造誘惑陷阱,把前來「社交」的蝗蟲集中消滅,提升滅蝗效率的同時減少殺蟲劑對環境的汙染。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8月12日,《自然》雜誌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中國科學家歷時數十年持續研究,最近取得裡程碑突破——發現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inylanisole,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定位蝗蟲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
  • 蝗蟲為啥總聚堆?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經過半個世紀「追兇」,蝗災的來源被發現,蝗蟲聚集有原因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新聞中介紹到,中國科學院的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上發表的蝗災奧秘研究成果中表明了蝗災聚集主要是原因。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蝗蟲的聚集,它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一種蝗蟲。蝗災和人類發展一直是長期相伴的,但是以前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搞清楚蝗蟲為何會聚集成災,探索了近一個世紀,有很多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很多人說是因為食物的原因,因為他們有共同喜歡的食物,所以才會聚集在一起。也很多人說是因為繁殖地,因聚集地都是有利於蝗蟲的生長繁殖。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在世界範圍內,蝗蟲災害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成為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和確立了一種飛蝗群聚信息素,它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 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原因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吳月輝)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研究了50年後,我國科學家破解3000年的難題,蝗災成因被找到了
    特別是在古代,蝗災爆發讓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殺蟲劑等來消滅蝗蟲,而且對於蝗災的形成,也沒有什麼研究, 所以一個地方如果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那麼很可能會顆粒無收。進入到現代,雖然人類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在蝗災的治理上也有一定的心得,不過,至於蝗災的成因等很多問題,科學家們仍然困擾了近半個世紀沒有答案,一直到前段時間,我國科學家團隊終於破解了蝗災的形成密碼。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
  •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為什麼蝗蟲容易聚集成群? 近80年來,對蝗蟲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聊點科技【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康樂介紹,「我推測,其他蝗蟲屬種,比如沙漠蝗,或許它的群聚信息素不是4VA,但這一研究框架同樣適用。」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2018-08-黃松 攝   中新網成都8月1日電 (記者 賀劭清)記者8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2018年8月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關於溫泉蛇研究的最新成果「比較基因組學研究解析變溫動物蛇類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溫泉蛇。
  •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家研究七鰓鰻揭示脊椎動物演化過程 2014-12-01 23:18:06  張彌曼表示,七鰓鰻和盲鰻是目前世上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研究七鰓鰻,對於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有頜類脊椎動物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七鰓鰻還是個體發育史中存在變態現象的少數脊椎動物之一。  此次展覽共展出三塊七鰓鰻化石,分別表現了七鰓鰻的幼體期、變態過程和成年期。
  •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群聚信息素被認為是蝗蟲聚群成災的最關鍵因素,然而在50餘年的研究中,沒有一種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證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團隊發現了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