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獾是有仇當場報,這種鳥卻會記仇一輩子,連仇人的後代也不放過

2020-11-28 三體使者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遇到,某人因為一點小事,就記恨別人很久,甚至為此展開了報復,而事後被報復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時候惹怒了他,只是表示非常鬱悶。人類算是一種報復心強的動物,但是比起蜜獾來說,又弱爆了。

蜜獾有個別稱,名為平頭哥,別看它樣子小,內心可記仇了,而且,性格很暴躁,如果你惹怒了蜜獾,它會跟你死磕到底,即使是你道歉了也沒用。曾經,有人為了記錄蜜獾有多記恨,結果安排了一隻獅子和它對視,沒想到蜜獾竟然為了報復這隻獅子,挖了好幾天的洞,最終,來到獅子的籠裡和其對決,可見蜜獾的報復心有多強。

但是蜜獾再記仇,遇到這種鳥類也瞬間服氣,因為這種鳥類比它們還記仇,有人調侃蜜獾是有仇當場報,而這種鳥類是只要記住了,就會不斷報復,就連仇人的朋友也不放過,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鳥類呢?

原來,這是一種名為黑卷尾的鳥類,在我國非常常見,又被我們稱為黑八哥,叫聲非常好聽,而且會消滅害蟲,因此屬於一種益鳥。但是,黑卷尾有一個讓人特別受不了的缺點,那就是愛記仇,如果你得罪了黑卷尾,那麼你這一輩子可能都得小心一點,因為,它們會不斷尋找機會報復你,就連你的孩子也會跟著遭殃。

就例如這位老先生,因為在他的家裡附近有一隻黑卷尾,那時剛好家裡裝修,天天吵個不停,因此打擾了黑卷尾的清夢,沒想到這隻黑卷尾事後就記住了這位老先生,只要他出門,就會跟在他的後面,尋找機會偷襲他,截至目前,他已經被黑卷尾攻擊了數十次,持續了3年多。

而且,有時候,連他的孫子出門買東西,也會被黑卷尾偷襲,可見,一旦得罪了這種鳥類,就連家人也會因此遭殃。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結論得出,這是因為黑卷尾的領土意識比較強,如果你無意間侵犯了它們,那麼,你就悲劇了。所以,寧可得罪蜜獾,也千萬不要得罪黑卷尾。

相關焦點

  • 蜜獾有仇當場報,這種鳥卻會記仇好幾年,連仇人的朋友都不放過
    小編曾經刷抖音看到有人是這麼評價蜜獾的,蜜獾不是在打架,就是在去打架的路上,還有一句關於蜜獾的句子,那就是生死看淡,不服來幹。小編看到的時候也是不由地覺得好笑,當時就覺得這麼會有這麼搞笑而又喜歡打架的動物,簡直令人大吃一驚。其實報仇和記仇這種行為人類都會有,更何況說是動物。
  • 蜜獾有仇當場就報了,這種鳥卻會記仇好幾年,仇人的朋友都不放過
    說到最喜歡記仇的動物,我們都會想到「平頭哥」(非洲蜜獾),這種動物被認為不能招惹,因為一旦招惹了它,必然會給你糾纏個沒完,不見得高低誓不罷休,據傳在一個動物園中有一頭獅子隔著鐵絲網多看了一隻蜜獾一眼,居然使得這隻蜜獾在電網下掏了個洞,鑽過去跟獅子打了一架
  • 地表最強記仇者,比蜜獾還記仇,報仇的時候連仇人的夥伴也不放過
    像我們熟知的「平頭哥」——非洲蜜獾,就是一種有仇必報的動物。一旦招惹了非洲蜜獾,那麼接下來必定會被蜜獾糾纏個不停不休,直到它把仇給報了。有仇必報,毫不留情說的就是它吧。所以非洲蜜獾被人形容成不是在報仇就是在去報仇的路上。
  • 世界上最記仇的三種動物,蜜獾不是第一位,你猜猜都有誰?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得知,隨著動物們的進化,當它們的大腦結構開始變得複雜,動物們其實也會出現一些情緒行為,比方說「記仇」。很多動物其實都是記仇的,如果有人或者其它的動物不小心惹到了它,很多動物就會想要「報復」回來。
  • 世界上最記仇的動物,沙漠追人直到脫水,還交代朋友後代復仇
    今天小編又要來跟大家說一下我們的老朋友了,最無所畏懼的動物蜜獾,而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最記仇的動物,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幹架的路上。,結果在沙漠中被追了一天,直到脫水倒地,最後還死死的咬著男主的鞋子不肯放,這份執著要是有百分之一用在繁衍後代上也不至於成為瀕危動物啊。
  • 平頭哥有仇必報,黑卷尾記仇3年,動物為什麼會記仇?
    引言: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一般情況我們所說的矛盾指的是兩個對立面,仇恨就是對立雙方的其中一種矛盾。然而仇恨並不僅僅存在於人際關係中,平頭哥有仇必報,黑卷尾記仇長達三年之久,動物為什麼會記仇呢?
  • 自然界中有哪些動物最愛記仇?為什麼動物會記仇?
    談到自然界中最愛記仇的動物,那麼平頭哥,烏鶇,狗,蜜蜂等動物一定名列前茅。不過,它們雖然都愛記仇,但記仇的原因並不相同,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烏鶇曾經有媒體報導,一個印度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招惹了烏鶇,每當他出門時,烏鶇總會撲稜著翅膀趕來,朝著他皮膚處啄。
  • 世界上有哪些動物特別「記仇」?「平頭哥」蜜獾排不進前三
    世界上會記仇的動物有很多,受自身智力高低、體型大小、行為方式、性情兇猛程度等方面不同的影響,這些動物記仇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隱忍不發,將「仇恨」深埋心裡,下次再遇到躲著走,不惹你還不行嗎,反正我是記住你了;有的則睚眥必報,非得把上回受到的傷害加倍地返還給你。
  • 最愛記仇的動物是什麼?動物為什麼會記仇?
    在自然界中記仇的動物有很多,但有兩種動物是記仇的典型,一是平頭哥,二是狗子,從它們的記仇方式,或許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動物會記仇。 平頭哥 論記仇,平頭哥說第二,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 蜜獾有仇當時報,但有一種鳥比它更狠,能記住仇人好幾年
    當然是我們的「平頭哥」,蜜獾小可愛啦。這個被追著跑的人我們也很熟悉,就是冒險界的「扛把子」貝爺。 在貝爺和貝嫂新婚的時候,貝爺帶著貝嫂到沙漠遊玩。途徑某處的時候,一不小心踩了我們「平頭哥」一腳。這下可是不得了了,「平頭哥」開始朝著貝爺瘋狂的撞著、撕咬著,根本停不下來。
  • 世界上最記仇的鳥,憤怒程度堪比「平頭哥」,遇到它千萬別惹
    鳥真的記仇嗎?研究發現,鳥的智商其實是很高的,比方說日本學者在實驗中發現烏鴉不僅會識別紅綠燈,而且還可以自己做工具來獲得食物。當我們在課本中學習《烏鴉喝水》的故事,認為它不過是一個童話時,在現實生活中的烏鴉卻要比我們想像中地更聰明。此外,很多人家養的鸚鵡也可以窺探一二。從「鸚鵡學舌」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鳥類的大腦結構是很複雜的,這讓它們的記憶力很好。
  • 世界上記仇的5種動物,蜜獾只是其中一個,其他4個都見過
    大自然有很多動物,它們和人類一樣,有著喜怒哀樂等特殊的情感。一些動物還會因為你傷害了它而記仇。而且記仇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世界上最記仇的動物有五種,下面我們來看看,遇到了千萬別惹,最後一種遇到了最好躲得遠遠的。
  • 盤點超愛記仇的動物,這種鳥報復心極強,遇到它切記別招惹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很多人其實是愛記仇、有仇必報型的,但你知道嗎,有些動物也超愛記仇,不過它們報仇的方式不一樣,有的是有仇當場必報,有的呢,也可以和人類一樣隱忍,稍後再報,不管怎樣,它們都是抱著「此仇不報非君子」的態度,讓我們來看下都有哪些愛記仇的動物吧。
  • 除了人類,還有什麼動物特別記仇?
    除了人以外,說到記仇的動物,筆者腦子裡一下子蹦出來的就是下面這個動物界的大哥「蜜獾」。蜜獾,這種生活在非洲熱帶雨林的網紅動物,江湖號稱「平頭哥」,所謂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正是它們最真實的人生理念。白天基本上都在休息,晚上了才出來工作。
  • 最愛記仇的三種動物,睚眥必報的平頭哥都不算啥,第一讓人想不到
    最愛記仇的三種動物,睚眥必報的平頭哥都不算啥,第一讓人想不到你以為只有人小心眼愛記仇嗎?實際上,動物也有這樣的秉性,很多動物就特別的愛記仇,如果有動物不小心招惹到它們,即便追到天涯海角,它們也一定會報仇的。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最愛記仇的三種動物,一起來看看吧!
  • 世界上最記仇的幾種動物,蜜獾只是其中一個
    都說人類之所以能夠凌駕於草木牲畜之上,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擁有著豐富複雜的情感,然而事實上動物們的情感可一點兒也不簡單,它們中甚至還有特別喜歡記仇的存在,首當其衝的就是狐狸與黃鼠狼。想必大傢伙都曾經聽說過,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句諺語吧,是的黃鼠狼雖然個頭不大,外表也不甚兇狠,但是它們的報復心裡可是極強的,並且黃鼠狼從來不會當場報仇,而是暗搓搓地趁著月黑風高的時候,潛入敵方去給那些傷害過它們的生物狠狠一擊。
  • 特種養殖這麼多,為啥沒人敢養蜜獾呢?老農說這平頭哥養不了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外國有人搞過蜜獾養殖,很高很光滑的水泥池子,以為這樣就可以圈住蜜獾,這樣的做法也是太小看平頭哥了,平頭哥會使用任何可以藉助的東西,會把池子裡面的石塊靠邊堆積起來,最後逃跑出來,也可以使用樹枝棍子,作為支撐,從池子裡面跑出來,實在沒有藉助的工具,也會採取挖掘打洞的辦法,挖通和外界的聯繫,最後集體出逃,平頭哥雖然很二,而且也非常容易記仇,但平頭哥的智商確實是動物界相當高的
  • 世界上最記仇的4種動物,「平頭哥」上榜,最後一種記仇一輩子!
    在世界上有這樣4種動物是最記仇的,尤其是大家知道的「平頭哥」蜜獾,但是最記仇的還是要屬於最後一種,可以說她記仇可以記仇一輩子,別不信,一起看看!它對蛇毒有很強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對蛇毒有抵抗力的動物之一。而且幾乎什麼都不怕,非洲豹捉到它要用1小時才能將它制服,因為它的皮毛光滑韌性強,很難傷到體內,並且他也是非常記仇的一種動物。
  • 蜜獾居然單挑獅子不懼蛇毒 這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而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也有一個物種被稱為「動物界的貝爺」,它就是蜜獾。它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傳奇,是讓動物們聞風喪膽的「江湖大哥」,連金氏世界紀錄都為它打call(助威),封它為「世界上最無所畏懼的動物」,所以,蜜獾,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這是一隻蜜獾,江湖人送外號「平頭哥」,人生信條:「看淡生死、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