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客老爺們好,最近一直在做各種盤點,想著也該換換口味了。正巧周末時間充足,於是打算寫一篇解讀分析類的文章,主題是《文豪野犬》中太宰治的心理歷程。
不過由於這種文章摻雜了主觀性,再加上略顯枯燥與乏味,估計很少人願意看,所以大概不會有什麼熱度,因此若是有大佬喜歡這篇文章,認為小編解讀的有可取之處,希望可以點讚、收藏、關注三連。
一、人物簡介
太宰治,隸屬於《文豪野犬》中主角團隊武裝偵探社,是其中的重要一員,曾經是作品中另一大組織港口黑手黨歷代最年輕幹部,後來由於各方面原因脫離。
能力:人間失格,作用是可以使身體接觸到的異能力無效化或使接觸到的異能者無法發動能力。曾與港黑的中原中也成為當時組織的王牌力量——雙黑。
二、心境變化
《文豪野犬》中有很多哲學的探討,例如敦與芥川關於人的價值,國木田的理想等,太宰治的生與死的探索則是其中花了很多篇幅去描寫的內容,拋開略顯中二的氣息,在這樣一部華麗的動漫作品中,確實引人關注。
1.15歲,逃離虛無與死亡之淵
我們不妨從時間線看起,太宰治的主要故事開始是15歲,登場作品是《文豪野犬》的番外小說,目前第三季也已將其部分內容動畫化。
然而,太宰治最初的登場是在14歲,由於被當時還是醫生的森鷗外救起而自殺未遂,之後就暫時跟在旁邊,並且作為森登上首領之位的證人。這個時期的太宰,對生與死的意義滿懷疑問,何謂生,何謂死,人為什麼要活著,死亡之處又有什麼。
並不是這些疑問造成了太宰的厭世感,而是太過聰明的他在如此年輕之際就掌控、解讀了太多的事,故而找不到生存的理由,所以才會產生以上問題。此時的太宰所有的只是對活著的虛無以及對死的嚮往。
懷揣著如此心境的太宰接受了森醫生報酬為自殺藥的委託——和中原中也一起調查」荒霸吐「事件。調查過程中,太宰的心境沒有什麼顯著變化,無論是中也與」羊「的關係,還是最終犯人蘭堂,一切皆在他的掌握之內。直到荒神的秘密被完全拋開,他與中也開始與蘭堂戰鬥的時刻。
聽到蘭堂宣告了太宰必須在此處與中也一起死亡,太宰回想起了森醫生交給委託的話語——「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會有生命危險。」相信起初的太宰也是這麼覺得的,雖然平日一直將能死就好掛在嘴邊,不過這次事件的嚴峻超出了他的想像。
不知道是受到了同年的即使知曉自身是荒霸吐卻仍然堅持作為人類活下去的中也的執著所感染,還是受到了意料之外的突如其來的死亡威脅,太宰第一次產生了活下去的欲望,或者說活下去的需要——「只是稍微,對黑手黨的工作產生了點興趣」
「在表面的世界、光明的世界中,死亡一般都遠離日常被隱藏起來。因為被人所忌憚。但是在黑手黨的世界裡不一樣。死亡是日常的延長線上的一部分。我或許,覺得那樣才是正確的吧。要說為何,因為『死亡』不是『生存』的反面,而是拼湊成『生存』機能中的一部分。呼吸、進食、戀愛、死去。只有近距離地觀察死亡,才能抓住生存的全貌。」
以上是作品中太宰的原話,借用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
此時太宰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死亡並非與生存割裂,為理解生,他必須長期的去觀察死,為此,他有必要活下去並且成為黑手黨。他的人生暫時脫離了名為生的虛無的牢籠。
2.17歲,徐徐前行確空然如夢
16到17歲之間,太宰經歷了作為大事件的「龍頭戰爭」,期間結識了友人坂口安吾以及對自己日後影響深遠的織田作之助。在這一段時期內,關於他的心境變化我們所能得到的資料較少,但是作為世界觀中最為聰明的幾個人,除了忙著以自己高超的手段解決組織的事件外,顯然他也找到了其它一些事可做。
一是交到了兩個朋友,並經常與之聚在Lupin酒吧閒聊,二是在17歲成為幹部的那天收留了芥川兄妹,並對芥川嚴加訓練。
在這段時間裡,顯然作為關鍵人物的織田作是會對太宰產生一定影響的,這裡我們放到下文再講。我們不妨在這裡分析下,他收留芥川的行為因素。
首先,不能否定這可能是太宰的一次心血來潮,畢竟主動與人牽扯上而且還是小孩子的聯繫不符合他的風格。因此,即使是隨性,他肯定也有著足夠的理由——戰力,這是最為合理的解釋,他足以憑自己的智慧認定芥川的能力強大,作為幹部的他有必要為黑手黨增加戰力。
另一方面,大概也是賦予了芥川生的理由。太宰對芥川的訓練尤為嚴格,告誡他,不想回到下水道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就要足夠的強大,只有足夠強大才能不給敵人可乘之機,只有足夠強大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因此,這也造成了後來芥川追求太宰認可的執著。作為恩人與導師的太宰對待新人的敦沒有殘酷,沒有訓練。在芥川看來尋求別人許可而非展現自身強大價值才能活下去的敦是軟弱的,而這樣的敦贏得了太宰的認可,這對他來說萬不可接受。當然,他並不知道,其實太宰早就已經承認了他而已。
我們很難就資料來探索此時太宰的心境,也許是工作,也許是打發時間,也許賦予人生的價值這件事是他內心中存在的光明的一部分在漫長的逐漸無趣的殺戮生活中開始顯現。
3.18歲,結局之時亦是開始
太宰對於織田作的評價是「絕不殺人,無心出世,卻專注收養孤兒,織田作之助,與眾不同的男人,黑手黨裡數你最奇特。」
對於太宰來說,織田作是黑手黨中少有的朋友。織田作與太宰所認識的其他人是有區別的。織田作出於殺戮與黑暗、權力與欲望糾集的黑手黨中,然而卻恪守不殺人的準則,實力強大卻沒有成為幹部的欲望,只是陪著幾個小孩一起,暢想著退出黑手黨後的寫書生活就可以對生存,對明天溫柔以待。
對於太宰來說,這樣的織田作是有些難以理解的,是充滿光明引人嚮往的。在黑手黨中,織田作和太宰最大的共同點在於,他們本身都不執著於黑手黨的身份與工作。因此,當織田作向太宰投來友好的信號時,太宰了解這不是帶有欲望的手段,而僅僅是想作為朋友的期待,所以他才能接受織田作的好意。
織田作同紀德對戰時最後回憶道:「那傢伙只是個頭腦過於精明的孩子,是個被獨自一人留在比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更加長遠的虛無之中、在哭著的的孩子。他的頭腦實在太過精明了。所以一直都是孤獨的。我和安吾之所以能呆在太宰身邊,是因為我們理解籠罩在他周圍的孤獨,卻只是站在那裡、絕不涉足其中。」並覺得「對這種從不涉足現在有些後悔」。
以上是織田作對太宰的最終評價,也是從旁人眼光中能對太宰做出的最為準確的解讀。太過精明以至於可以掌控太多,超出所有人的認識所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獨。
織田作在告別太宰前往復仇的時刻,太宰企圖阻止,然而他伸出的手還是未能觸及,這裡大概太宰第一次在作品中感受到失去的滋味,然而此時還未知曉朋友的逝去會如此的痛苦。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了解太宰,織田作才明白太宰並非不能得到救贖,他只是太過精明而忽視了最為簡單的,伸出手去才能得到的重要之物。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後向趕到的友人如此訴說:
「不管作為殺人的一方,還是救人的一方,超乎你預料的事都不會出現,世上沒有能填補你孤獨的東西,你只能永遠在黑暗中彷徨。」
「去做救人的一方,兩邊都一樣的話,就去做好一點的人。扶持弱者拯救孤兒,對你來說,善與惡都沒區別的吧,那樣倒顯得更棒一些……」
由此,名為織田作之助的男人迎來了結尾,他在生命的最後將自己沒能守護好的遺憾交給了摯友,他知道友人並非天生的黑暗,只要去守護就能得到重要之物,就能獲得救贖。
這也是導致太宰離開黑手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從此織田作的遺願就成了太宰行為的一個重要準則。自己的精明不在只用作自己的探索與工作,他的生命尋找到真正的目標。
當然,太宰離開黑手黨,織田作的遺願最為重要,但也不是唯一的因素。當織田作前往最終之戰時,太宰向森醫生請求救援,當得知織田作被作為組織的棄子時,他就已經對組織心生不滿和疑問。根據後來的劇情也可推斷,他作為森醫生上位的見證者,也有被森懷疑會採取同樣的方式,提前奪取首領之位的可能。因此以上三點才是太宰離開的因素。
當然,這些對於他的心境分析影響不大,歸根到底,在這個時期他找到了活著的理由。「人活著,是為了能為自己尋得救贖」,而屬於他的救贖,是織田作給它的——守護。此後,他的生活或許依舊會在其預料之內,然而不一樣的是他終於可以從別的地方找到活的感覺。
三、結尾與後記
為什麼只有織田作改變了太宰,相對於同樣是朋友的安吾,織田作是單純作為友人的好意,而安吾有職責與信念以至於他無法單純的去拯救太宰;
對於中也,太宰與中也確實是朋友,中也也十分聰明,但他卻不擅於,也可能是沒有深入解讀人心的習慣,兩人的默契使他完全信任太宰,並能猜出太宰一定的行動模式,但是他不會深入的去接觸太宰的內心,對他來說這個每天拿自殺當家常飯,沒事調侃自己的人,在同自己相處時戴著面具的傢伙是真的討厭,他相信他所知道的太宰,兩人如此即好。
太宰在離開黑手黨兩年後加入偵探社,此時太宰依舊沒有對所有人吐露心聲,或者說太過聰明的他並非刻意去戴上面具,只是其他人無法企及,縱使有亂步這樣的奇才,然而天賦點是不一樣的,亂步對於事件的推理的合理性,不能用到太宰之上。
國木田評價太宰「太宰對於希望的方針從不會自己主動去說,而是借他人之口」「入社考試的時候我擔當了教育太宰的任務,那時太宰就已經達到了操縱之術的頂峰」「亂步先生的頭腦是駕馭事件,現場的頭腦,太宰的頭腦是駕馭人心的頭腦」。
但即使依舊少有人能理解他,他的生活也不再孤獨,他會為了保護城市隻身犯險,他會為了保護同伴回到黑手黨,他也會在後輩痛苦之時說出「一般父親死時,人是會哭的」這種帶著點無奈、傷感而又溫情的話語。
四、感謝
每一部作品都少不了解讀,甚至是過度解讀,即使是動漫。小編繼大學裡重溫EVA後,已經好幾年沒有寫過這麼長篇單一的解讀,如果不是小編是《人間失格》(原著)粉絲的話,肯定也不會再寫,畢竟我覺得看番還是要輕鬆一點。
其中也有不少問題,希望讀者海涵,有些拿出了證據,有些是小編的推斷,或者說是希望,但無論如何,《文豪野犬》即使不帶著這麼亂七八糟的分析,也是一部極好的作品,推薦大家去看。為野犬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