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電影節簡稱BIFF(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al),近幾年辦得紅紅火火。
我最早看到BIFF展映影片片單時十分興奮,覺得有太多好電影可以在大銀幕上觀賞了。可是很快發現這些片子基本上都能在網絡上搜到視頻,並不是含金量特別高的珍貴資料。後來發現北京市展映BIFF電影的影院分布得零零散散,真是東一個、西一個,放映時間也沒有集中在周末,十分不方便,所以覺得這個電影節是給沒有工作、空閒時間特別多的人準備的,即便是發燒友請假專門欣賞電影,也會為有時安排在夜裡23:00的時間而興嘆。
我在韓國全州看足球的時候遇到了全州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展映。它的展映全部安排在一條街上,那條街確實就有很多家電影院。咱們國內沒有這樣的電影街,可能是擔心生意不會很好,繁榮了這家,冷落了那家。而BIFF為什麼不把電影展映集中安排在一兩個行政區,要分散到昌平放兩部、大興放兩部、石景山放兩部,難道我們追求的是一種趕場式的電影節文化嗎?
電影藝術雖然好,但是它畢竟不是現場藝術,所以很多人在告別電影之後會傾心於話劇、歌劇、芭蕾甚至足球,因為現場藝術(或者體育)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互動,可以當面表達喜歡、討厭以及狂熱。電影銀幕裡的人不知道觀眾是哭還是笑,哭或者笑的觀眾也會覺得自己的情感並沒有呼應的對象。
有一部美國電影,講述電影裡的男主人公為了電影院裡的女觀眾走下銀幕。這個情節只能用於電影,因為戲劇表演裡如果發生演員失控走向了觀眾,那只是一種發生在劇院裡的現實生活,並不是演戲。
電影演員走下銀幕,仍然是一部電影的情節;話劇演員走下舞臺,將不再是演戲,而是一次劇場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