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戰友
——追憶《父母愛情》編劇劉靜
■朱冬生
我認識的劉靜年青有活力,熱情豪爽,才氣橫溢,極具人格魅力。她比我小很多歲,聽聞她的去世,我怎麼都不敢相信。近期,收到許多戰友的電話和微信,大家紛紛對她的去世深為痛惜,對她為當代軍事文學的繁榮所做的貢獻積極讚賞,對她的代表作《父母愛情》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給予高度評價。謹以記錄曾經的過往,表示對這位傑出軍旅作家的敬意!
三十多年的戰友
我認識劉靜的時候,她還是一個年青的女軍人。1984年4月上旬,我因為編輯徐帥回憶錄,經常去徐帥駐地。劉靜在部隊一個特殊的部門工作,也經常去徐帥駐地。徐帥的兩位秘書郭春福和李而炳告訴我,劉靜是個很有發展前途的文藝青年。此後見的次數多了,也就熟了。此時我也深知她不凡的文藝天性和執著的創作熱情,更多的了解,還是在後來的工作中。
1985年,《解放軍生活》雜誌創辦。這年1月16日,解放軍出版社在京召開創刊茶話會,軍委和駐京各大單位的主要首長差不多都到齊了。聯繫工作量很大,劉靜為出版社做了很多工作。後來中央電視臺軍事部和《解放軍生活》雜誌在原總後禮堂聯合舉辦中央電視臺1986年元宵節軍民聯歡晚會,需要人幫忙。我向同為製片主任的趙元貴、導演吳紹華建議,從劉靜所在的單位借調了一批女兵參加了電視節目的錄製。錄製工作結束後開了一個聯歡會,戰鬥英雄史光柱,邊陲優秀兒女金質獎章獲得者包順慶、高華瑜,硬骨頭六連連長朱喜才,軍旅女作家何曉魯都參加了,戰鬥友誼難分難捨,這些女兵們一個個哭得稀裡譁啦。
劉靜對同志對朋友是個很仗義的人。《解放軍生話》雜誌創辦之初,為了擴大雜誌的影響,發表了許多名記者、名導演、名演員、名作家的文章,我也希望她寫點文章。別看她年輕,但劉靜此時志在軍事文學創作,對在綜合性的雜誌上發表文章並不感興趣。但她對編輯部的工作繼續給予了許多支持:為紀念建軍60周年,我們參與拍攝《讓歷史告訴未來》電視系列片,需要聯繫採訪一些老革命家和領導同志;為1987年中央電視臺建軍60周年文藝晚會《軍歌大聯唱》在海軍禮堂的演出;為雜誌參加1985年「祖國為邊陲優秀兒女掛獎章」活動、1987年評選「全軍優秀班長」活動,兩次在人民大會堂召開頒獎大會,軍委首長接見,以及在西直門賓館原二炮文工團演出文藝晚會,劉靜為這些活動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尤其《軍歌大聯唱》參加演出的有馬國光、耿蓮鳳、張振富、彭麗媛、閻維文、鬱鈞劍等一大批著名演員,後臺備場工作是由劉靜帶著她的女兵們負責的,沒出過一點誤差。
劉靜入伍和她投身軍事文學的創作,幾乎是同時。文學創作是靠天分的,劉靜有超乎常人想像的天分,年紀輕輕就創作了那麼多有影響的軍事文學作品。不是天才,誰也做不到,也寫不出來。但對軍事文學的創作,得有大量的軍事閱歷和軍事知識做鋪墊。她從小就在軍營裡長大,所有軍人的一切,她都知道。但軍人面對戰爭、面對國家、面對人民、面對艱苦、面對生死,是需要積累大量創作素材的。《解放軍生活》創辦初始階段的幾年間,辦了三個晚會請了那麼多英模人物;「祖國為邊陲優秀兒女掛獎章」活動,一百名金質獎章獲得者到了北京;一百名優秀班長代表到了北京。後來劉靜和這些英模人物都成了朋友。這麼多各行各業的傑出代表,哪一位不是一部教科書,哪一位不是軍隊某個領域的排頭兵?與他們做朋友,她的創作資源,自然是他人無可比擬的了。
初心不改,堅守寫作投稿的底線,是劉靜成功的原因之一。她的許多作品,都是放在號稱軍旅作家搖籃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又有侯建飛等著名編輯為她的作品編輯出版,她很快在全軍名聲大噪。
1999年底我到解放軍出版社當社長以後,曾多次向她約稿,她都婉言謝絕。後來解放軍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合併,我繼續任合併後的解放軍出版社社長。我再次向她約稿,她還是不肯,此時是因為她已經離開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不願意再走回頭路了。但她仍然很高興我能成為她曾經任職的單位的領導。她開玩笑說,您熬了十多年,終於成了我間接的領導、直接的首長了。
《父母愛情》的時代貢獻
我愛看電視劇,有些電視劇反覆地看,尤以《父母愛情》看的次數最多。
幾年來,我一直想寫一篇《父母愛情》的劇評,遲遲未動筆,是因為我對電視劇的編劇劉靜太熟悉,對該劇反映的歷史背景太熟悉,對劇中矛盾衝突的場景太熟悉,對劇中人物的命運走向太熟悉。寫一個全景式的劇評,怕寫成流水帳;寫演員的表演,面面俱到,怕太單調;寫某一個特定演員的表演,怕顧此失彼。
現在,劉靜已經不在了,寫不寫都無所謂了。隨著劉靜的離世,她與《父母愛情》一樣,都已經成為歷史,成為豐碑,成為生命的永恆了。
《父母愛情》,只要是軍人都喜歡看,因為它是部隊生活場景的再現。
入伍五十多年來,我住過、去過的部隊營房有上百個。上世紀陸軍師以下部隊,包括帶部隊的軍分區、守備區、要塞區、倉庫、邊防團的營房都差不多,都是原蘇軍制式。營房大門、營區道路、辦公樓、禮堂、招待所、食堂、操場、廁所,包括遠離主營區的守備連連隊的營房和操場,規制都一樣。平時的出操、訓練、操課、開會,全軍都是按照同一本條令條例實施的,所有部隊的日常生活在這部電視劇裡基本上都是情景再現。所有在部隊待過的戰友都感同身受,身臨其境;而對於所有轉業、復員的戰友們基本上是共同的歷史回顧,更是興味無窮。
我入伍所在部隊和劉靜所寫的《父母愛情》所在部隊的原型,都應該是解放戰爭華東野戰軍所屬部隊。我們部隊的營團級領導幹部和《父母愛情》裡塑造的江團長、丁副參謀長一樣,都是山東人。新中國成立後,不打仗了,部隊穩定了,正當婚姻年齡的幹部開始找對象了。當時部隊幹部的婚姻不是由父母包辦,就是在當地找的。我們部隊當時在滬寧線沿線大中城市駐防,屬於中國最富裕的地區,部隊領導幹部的對象大多是無錫、蘇州、常州、鎮江、上海等城市裡的女教師、女職員、女幹部。劉靜所寫的江德福所在部隊所在地區應該是膠東半島,他所在的部隊沒有經受過大整編、大換防,應該說這個部隊是全軍少有的未經體制編制調整的部隊。當然寫不寫是作家的選擇,如果寫,一是過程複雜,小說寫作中難以表述;二是矛盾突出,小說中的人物難以掌控。但,這不等於劉靜在寫作《父母愛情》時就沒有考慮。她在寫作這部小說時,與戰友們有過許多次對祖籍山東、打過仗的營團職幹部在部隊狀況的探討。她曾探討過1988年授銜時,少將以上軍銜的山東籍幹部為什麼這麼多。她也曾探討過「文革」中期華東部隊往華北偏遠艱苦地區調,在一些小城市,一些幹部編出順口溜:一個警察看兩頭,一個公園兩隻猴;看到當地農村生活狀況差就說:窗戶紙糊在外,蘆席苗子當鍋蓋;一些不願隨軍的家屬發牢騷:情願東西南北兩地走,也不拉家帶小「走西口」。她也曾想把這些紛繁的情感因素寫到小說中,但是太過複雜,後來她放棄了。應該說,《父母愛情》對人物關係、社會矛盾的處置是最為合適的。
《父母愛情》寫的是部隊大院裡的事。看過好幾部這樣的電視劇,大多是寫特大城市裡部隊的大院,大院裡有些子女們比的是父母的職務高低、住房大小、車輛等級,以及隨著父母命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著的人生。而全軍大多數部隊的營院,都在中等城市,也有一批在艱苦偏遠地區。實際上在那個年代,在這些部隊大院裡長大的孩子,父母職務等級反差不大,大多數孩子都是在同一個生存環境中長大的,共同的年代,共同的命運,演繹了共同的生活,後來又各走各的人生路。這才是那個年代部隊大院裡長大孩子的真實寫照。江家的三男二女在這部電視劇的表演淋漓盡致,盡顯特色,各有千秋,對話語言活靈活現。
像劇中江德福這樣的團長、司令,我們這些上個世紀中後葉來自部隊、後來進了大機關的幹部見得多了。打過仗,會用兵,會帶兵,會搞軍事訓練,會管理部隊,忠誠於黨,忠誠於部隊,愛幹部戰士。找了個成分高的城市小姐做老婆,運氣好的不受影響,後來到副軍、正軍,年紀輕的熬到1988年授銜時,少將、中將什麼的,很正常;運氣不好的,受老婆的牽連,正團、副師、正師到頂的一大批。郭濤把江團長、江司令這個角色拿捏得非常準確,演繹得特別到位。
梅婷演的安傑老師,人物把握極有分寸。漂亮,資本家的女兒,但底氣不足;家裡,有丈夫護著,外面,有丈夫罩著,沒受過什麼氣;因為嫁了部隊的一個團長,躲過了一次次的政治運動,沒挨過整。但劉靜也不讓她安生,弄了一個從農村過來的小姑子,天不怕,地不怕,見到不順眼的就開罵。受了小姑子不少的氣,唯有忍著、受著,沒辦法。安傑這個角色,在當時的部隊裡,太普遍了。劉靜賦予這個角色的全部內涵,都讓梅婷吃透了。這個人物梅婷演繹得既穩、又準。安傑這個人物在《父母愛情》中出現,讓那個時代與她相同命運的婦女,感同身受,大受歡迎。
江家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學生時代的江亞菲和軍人江亞菲,雖然不是同一個演員,但她們的表演簡直是天才,好極了。
我十分欣賞小姑子江德華,表演者劉琳把戲演絕了。不自私,好人一個。江家的五個兒女都是她帶大的,照顧孩子,操持家務,「呲噔」哥哥,「虐待」嫂子,「訓斥」孩子,為了自己的婚姻,不管不顧,真情付出,滿嘴的糙話粗話不客氣話真情話真心話,張口即來。那眼神,那手勢,那身段,那粗,那野,那二桿子勁,說來就來,愛誰誰,演什麼像什麼。
這部電視劇總結回顧了中國軍人家庭曾經生活的年代,劉靜把它寫活了,寫真了,寫美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可以企及。隨著劉靜的去世,那個屬於她的時代也結束了,成為了過去時。但也正因為她的去世,她對過去時代的貢獻和總結,也為後來者開闢了一條金光大道,一定還有更好的相關的軍事文學作品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