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軍承認遭遇UFO的新聞在微博上成為了熱搜。馬路上一次看有關UFO的內容好像還是在CCTV10的《走近科學》。那時候的《走近科學》可還是走恐怖靈異路線的呢。
搜索國內的網站,說來說去基本上就是孟照國、黃延秋、空中怪車這幾件事。也許是馬路做的功課還不夠,找到的最後一次UFO目擊事件還是10年的事。
九年啦,外星人似乎再沒光顧過中國。
再看看國外的老百姓,沒事就能和飛碟來一次親密接觸。
要知道,去年光賓夕法尼亞州就有77份UFO目擊報告,可中國的UFO報告卻少得可憐。
為什麼14億中國人就發現不了UFO了呢?
人類發現UFO的歷史很長,最早可以追述到幾千年前的古埃及。1878年,美國一位農民發現空中有一個圓形物體,美國報紙在報導中首次用了「飛碟」一詞。但是直到1947年,世界範圍內的飛碟熱才真正掀起來,有關飛碟、UFO、外星人的報告紛至沓來。
UFO的概念在我國出現的更晚。等到七十年代末,UFO這個概念才正式傳入我國。
1978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名叫《"UFO--一個不解的世界之謎》的文章後,立即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研究UFO的熱潮。1979年,中國UFO愛好者聯絡處在武漢大學成立,1980年更名為中國UFO研究會,1981年出版了中國第一個專門介紹UFO的雜誌《飛碟探索》,這也是許多80、90後的UFO啟蒙讀物。
《飛碟探索》的發刊詞
雖然在1997年,UFO研究會因中國氣功研究會的關閉失去二級學會的資格,被迫消失,民間對UFO的研究熱情依然高漲,UFO依然是各種科教紀錄片、揭秘神秘事件節目的常客。即便到了10年前,各種未解之謎依然是除了教輔材料外最暢銷的書之一。
獵奇是人的本質,沒有什麼人能夠完全抵擋住新鮮事物的誘惑。但是在沒有手機,沒有網際網路,有些地方連電都沒有普及的年代,人們對外界的了解主要來自於圖書和報紙。剛剛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代,人們對外界的好奇已經達到了一個極點。
而隨著改革開放的展開,諸如UFO等神秘事件隨著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一起傳了進來,這些故事剛好滿足了人們對外界的好奇心。什麼大腳野人、天蛾人、人體自燃、時光隧道,隨便哪個都可以拿出來聊上好幾天。
既然國外有那麼多神秘事件,有著96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怎麼可能沒有呢?於是,一部分不甘落後世界的年輕人開始尋找或講述發生在中國的神秘事件。
我國的各種神秘學熱就是這樣產生的,其中最熱的當屬氣功熱。
男女老少一起練氣功
試圖接收宇宙大氣場的北京妙峰山高級氣功強化培訓班的學員們
連錢學森都曾為氣功背過書,當年的氣功熱可是熱到舉國練功的程度,即便在今天,仍有少數「氣功大師」在全國各地活動。
但是人們對任何事情的熱度都是要靠新鮮感來維持的。當人們打開電視電腦,發現翻來覆去講的就那麼幾件事,自然也不會再有什麼興趣了。
前面提到的《飛碟探索》在其發展最好的時候每期的發行量超過30萬冊,不僅在全國科普類雜誌位居銷量榜首,也在全球同類雜誌中獨佔鰲頭。但是後來,新的故事越來越少,人們對UFO等神秘事件的討論也越來越少,《飛碟探索》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
《飛碟探索》作為全球UFO話題最大的內容生產者,可供參考的內容很少,曾經的一些主要撰稿人也因為年齡、工作、家庭等原因逐漸停止的相關工作。作為《飛碟探索》的創始人和金牌供稿人之一的林偉文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現在我退休在家,不像以前那樣有精力尋找飛碟,更多時間只練練氣功」。
缺少豐富的素材,就沒有足夠的內容,雜誌就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力,就會有忠實讀者流失,讀者流失雜誌的運營就陷入困境,陷入困境後內容的生產就更加困難……
馬路突然有種危機感。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UFO事件已經可以被現代科學解釋,人們發現絕大部分UFO事件不過是場誤會,有些甚至是人為編造的謊言。當人們逐漸發現所謂的神秘事件是誤會或謊言後,人們對其的耐心就越來越低,或者乾脆將其列為偽科學。
至於外星人真的是偽科學,還是人類尚未發現的客觀存在,就不是我們能說清楚的了,畢竟這不是馬路能研究的範疇。
在美國,關於UFO的話題似乎就從未斷過,比如人類的祖先可以是外星人,史前文明遺蹟來自於外星人,月亮其實是外星人的基地,麥田怪圈是飛碟壓的,一些人的神秘失蹤是被外星人劫持,美國建立空間軍是要對付外星人,甚至川普也是外星人。
不難發現,出現在美國的外星人似乎總是與陰謀論掛鈎,這與美國人不相信政府的優秀革命傳統有關。官方的解釋不能讓他們滿意,又找不出其他合理解釋,各種陰謀論就有了市場。雖然不一定與外星人有關係,但是管他呢,反正你也拿不出確切的證據證明外星人沒有參與,而外星人又剛好可以為各種陰謀論背鍋,就像古人將很多事情甩鍋給鬼神。於是,外星人成了各種未解之謎和陰謀論的背鍋俠,各種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和政治歷史活動都可以交給外星人。
看來下次遲到我就可以說是上班途中幫外星人修飛碟了。
那麼這些神秘事件都是怎麼產生的呢?
相信每個小夥伴小時候都聽說過百慕達三角。這個長期霸佔各種未解之謎圖書版面的神秘之地吸引了全世界無數的UFO及神秘事件愛好者。不過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這片神秘海域並沒有什麼超自然力量,也沒有外星人基地,否則哥倫布沒等發現新大陸就去見耶穌了。
這片海域是在二戰後才被人們和神秘失蹤聯繫到一起的。
愛德華·瓊斯於1950年在邁阿密先驅報首次將第19飛行中隊的離奇失蹤與百慕達三角的神秘力量聯繫起來,1964年文森特·蓋迪又在他的《隱形視野》一書中更加詳盡地描寫了百慕達的神秘失蹤事件。1974年,嗅到了巨大商機的貝里斯出版了《百慕達三角》一書,一年就賣出了500萬冊,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1981年,這本書的中文版在中國發行。
就是這本書讓很多中國人入了神秘學的坑
是的,你沒看錯,百慕達三角一開始不過是幾個作家為博人眼球強行將百慕達三角與超自然現象聯繫起來的產物。
而被他們第一次與神秘力量聯繫起來的19飛行中隊失蹤,不過是一個憨批隊長帶著13位學生飛錯了方向,因燃料不足導致的一場大規模空難。
只不過因為遇難者家屬對調查結果不滿意,美軍最後不得不將原因歸為「糟糕的天氣原因和『未知因素』」。
而就是這個「未知因素」讓這些「百慕達作者」有了發揮的空間,將發生在百慕達的船難與UFO等超自然現象結合起來。
多麼熟悉的手段!
儘管第二年,在《百慕達三角》還未傳入中國的時候,拉裡·庫什就出版了一本名叫《百慕達三角之迷——已解》的書闢謠,揭示所有與百慕達相關的失蹤、遇難事件的真實原因,貝里斯後來也承認百慕達三角是自己編造的,百慕達三角的超自然力量還是有著非常龐大的信徒。
就像北京人不去全聚德,天津人不去狗不理,百慕達三角沿岸的居民對這個神秘傳說不以為然。而每年因此傳說慕名而來的遊客倒是讓附近國家賺得盆滿缽滿。
現在回想一下,當年那群看著《世界未解之謎》長大的小屁孩好像就是現在的我們。
那時的我們天真爛漫,對什麼都好奇,可是最後,這些天真還是被殘酷的現實打敗。
當年我跟朋友們說我看到了飛碟,他們的反應可能是
點擊播放 GIF 0.4M
現在我跟朋友們說我看到了飛碟,他們的反應肯定是
點擊播放 GIF 1.5M
比起虛幻的外星人,扣你工資的老闆和天天催婚的老媽似乎更真實一點,畢竟就算外星人真的坐著飛碟來了,你的工資不會漲,你的房租也不會降。
被各種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壓垮的年輕人根本無暇顧及其他事情,有這時間還不如刷刷抖音看個劇舒服。如果現在有人跟你聊外星人,一張口就是「你知道麼……」,估計很多人根本不想理他。
「探月無用,不如改善民生」,這句話似乎能更好地說明為什麼中國人很難發現UFO。80後與90後進入的社會與他們的父輩完全不同,各方各面都在變化,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與向太空移民的美國人相比,中國人更喜歡研究怎麼把一間房拆成兩間租出去。
而在UFO熱逐漸衰退的同時,一個新的名詞開始出現——低頭族。智慧型手機的出現給了這些已經對未解之謎審美疲勞的年輕人們相當大的衝擊,手機上的奇葩事遠比當年的未解之謎來得震撼,飛碟、外星人雖然還是科幻作品中的常客,但是大家的興趣已經逐漸被手機裡的各種娛樂八卦吸引走了。
顯然,豐富的現實生活更吸引人,而中國最不缺的就是編故事的人。
再說了,天天低頭刷手機的年輕人們怎麼會看到天上的飛碟呢?
馬路有話說:
與其等著外星人開著飛船到地球,還不如盼著蓋世英雄踩著七色的雲彩來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