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尋找隱形冠軍 ,作者楊光
尋找隱形冠軍
《中外管理》雜誌從2018年開始,啟動「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我們聯手官產學媒各界,希望通過尋找、發現、研究「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打造行業競爭力,贏得「做強+做久」這一擺在廣大中小企業面前的核心挑戰。
核心提示
本文為中外管理即將出版的《中國「隱冠」憑什麼戰勝全球「新冠」——「中國造隱形冠軍」的9個傳奇》(暫定名)一書序言。
(預購買,請公眾號留言)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沒有比在2021年伊始,來關注、研究、學習中國隱形冠軍企業,更合適的時點了。
因為,我們剛剛走過了2019年和2020年。
這絕不是小朋友學數數。過去兩年,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夢魘。但也正因此,我們才得以在迷亂紛飛後,開始正本清源:終究,企業存亡,國家安危,靠的還是硬實力,憑的還是真本事。但只要回歸正道,最終我們會因禍得福。
2019年,中美商戰陰雲翻滾。這一年,我們眾多出口型中小企業主,為曹德旺在「第28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一句「只要真想活就一定能活」而熱淚共振。這一年,我們舉國又在高速成長了20年後,猛然掂量出了自己依然有限的真實斤兩。之前中興的停擺與救贖,之後華為的承壓與備胎,讓我們的主流,終於開始從過去十年消費網際網路以模式至上、靠PPT狂奔的泡沫中夢醒:終究,到真正掰腕亮劍的時候,那些蒙眼造夢的傳說都是百無一用的浮雲,而有用的還是真才實幹。這一年,中國企業激烈爭論了20年的「貿工技」與「技工貿」,終於無可爭議地畫上了休止符。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這一年,雪上加霜。不只是外貿企業,所有人和大批企業都是平生第一次對「活」字有了切身的體驗。不論個人還是企業,第一次齊刷刷覺得「活」這個字這麼重要,這麼迫切,這麼焦慮,乃至於絕望……「活」,包括死活的活,也包括幹活的活,和生活的活——誠如魚與漁。確實,在過去30年,中國人和中國企業從來沒有必要為「活」本身認真操心,我們關心的都是高大上的「發展」和「幸福」,並為擁有支撐它們的「活力」而無比自豪。但2019-2020年,我們真顧不上了,「先有活兒幹再說」。活力、活兒和活命,絕對不一樣。這一年,咫尺天涯中相互回應一句「還活著」,成了一種老闆發自肺腑的慶幸,一種企業忐忑不安的自聊。
那麼,生死一線下,又有哪些企業,在這兩年的驚濤駭浪、雪凍冰封中,居然元氣不傷,甚至反而逆勢成長呢?現實證明,還真不是業大債多的500強,也不是迷信通吃的獨角獸,而是那些獨佔鰲頭的隱形冠軍!
任何價值,都需要在嚴酷的環境歷練中,才能檢驗真正的成色。所以,只有走過2019和2020,到了2021,我們才能更加看清和悟透能夠成為和擁有隱形冠軍,對企業,對產業,對國家,究竟意味著什麼。
1
為什麼德國製造無懼全球風暴?
說起「隱形冠軍」,依然有一些朋友感到陌生。這個名字本身,就註定了他們不會如雷貫耳。但這絕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要,不強悍,不長久。「隱形冠軍」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赫爾曼·西蒙,基於德國中小企業的獨有特徵提出並著書。但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隱形冠軍」才引起了全球廣泛的關注——因為那時人們發現,全球唯一幾乎毫髮未損的經濟體,就是德國。而德國能夠不懼風浪,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大批隱形冠軍。
所謂「隱形冠軍」,就是指這樣一類企業——他們營業規模不很大,但是在一個細分行業裡憑藉長期聚焦的主業專注,紮實領先的核心技術,而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和足夠的行業話語權。中國製造長期的痛點:標準與價格,恰恰正是他們的優勢。因此說,他們是冠軍。但又因為他們只專注於一個或幾個細分市場,註定他們經營規模難做大,而這些細分市場又往往在工業產業鏈的中上遊,且這些企業更關注長期價值,因而大多不慕上市和鮮有炒作,因此並不為普通大眾所熟知。因此說,他們又隱形。
一言蔽之,隱形冠軍,就是那些「不為人知」卻「無處不在」且「不可替代」的頂尖中小企業!
而在德國,屬於這種類型並且佔到「全球細分市場第一」的世界級隱形冠軍——有2000多家。因為坐擁這樣的強悍集群,以及基於此的自足生態,德國經濟體才能夠不斷滋養著諸如西門子、寶馬、巴斯夫等顯形且長青的工業巨無霸,也才能承受哪怕席捲全球的經濟風浪與衰退的衝擊而屹立泰然,也才能成為川普這類單邊沙文主義者因「卡不了脖子」而無從威嚇的極個別。
同樣一言蔽之,德國之所以成為了全球數一數二的製造業頂級強國,就是因為他們擁有全球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隱形冠軍集群!
2
為什麼日本製造不怕美國制裁?
與德國接近的是日本。所以,日本也是全球另一個數一數二的全球製造業頂級強國。日本與德國相比,在其隱形冠軍基因上除了「強」,更側重「穩」,他們把隱形冠軍企業的另一特徵:立足長遠,做到了極致。因此他們擁有全球最多的長壽型中小企業集群——「百年老店」達到20000多家!
但與德國略微不同,日本的國情決定了它不如德國「完整」和「平衡」,它在政治上和金融上都有明顯短板。但也正因如此,隱形冠軍的「強」,在日本產業鏈中體現得別具一格。那就是越是它存在跛腳的一面,它另外一隻腳,就更加需要且能夠「獨當一面」。
日本製造業的「強」而「穩」,對照中國製造業的「大」而「全」,其價值就更加直觀,也更加刺激。說到日本製造,中國70後一定記得松下,而80後一定想起豐田。比起家電,汽車更加集中展示一個國家的工業整體實力。而豐田汽車之強,曾強到在本世紀初其一家淨利潤比美國三大汽車毛利之和都多的程度;又曾強到敢於直言:對美國三大汽車要「打翻在地,再扶起來,然後再打翻」的地步。而其背後的實力,不僅僅在豐田的整車組裝間裡,更展現在遍布名古屋豐田市的上萬家中小型配套商。
也展現在豐田當年對於中國製造的刻薄評價和展望中。
2006年,豐田如日中天,中國蒸蒸日上。在中國企業實踐對接全球管理標杆的領航者——《中外管理》率先發起的「管理全球行」項目在訪學豐田時,日本人在酒後私聊中吐了真言:「中國經濟這幾年確實了不起。但中國製造業沒有看起來那麼了不起。因為你們的製造業普遍不能用管理製造利潤——即便是你們的知名大企業也沒有管理。因此你們中國企業基本都要依靠銀行來維持運轉。銀行屬於金融。而全球金融誰最強?當然是美國人。美國人不打算對付你們時沒問題,但一旦他想對付你們,只要在金融上動動歪點子,你們製造業馬上就會癱瘓!我們金融業也不行,但我們的製造業有足夠利潤,完全不依賴金融。所以我們不怕,但你們不行。」
10年後,一語成讖。2019-2020所發生的,乃至未來的走勢,不正是如此嗎?
3
為什麼《中外管理》要評「中國第一」?
日本人的判斷雖然深刻而有遠見,但十多年後,我們中國製造在快速成長中已經今非昔比。在過去十年,主流輿論在為網際網路神話而狂歡自嗨時,其實我們的工業製造業,特別是相當一部分志存高遠的製造業企業,已經在「強」上悄悄地取得了重大進步,並也相繼湧現出了一批我們中國自己的「隱形冠軍」!
日本人下判詞10年後,我們《中外管理》已經看到:一方面中國自強復興,絕不能依靠個別飄渺估值的虛擬「獨角獸」,而最終還是要依靠一大批扎紮實實的實體「隱形冠軍」來實現;一方面,我們《中外管理》也看到,中國實體企業中確實已經擁有了一批,並且還正在湧現更多優秀的「隱形冠軍」和「準隱形冠軍」,只是因其固有基因而潤物無聲,不為人所關注而已;而與此同時,就是我們中國的隱形冠軍還不夠多,還需要更多倡導成為隱形冠軍,還需要更多支持隱形冠軍,還需要培育更多的隱形冠軍。
為此,2017年年底,《中外管理》率先倡議發起,並聯手國內外15位享譽業界的頂尖專家評委,發起了基於公益、立足專業的「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
《中外管理》與評委們一致認為:要想成為「中國造隱形冠軍」,就是要實至名歸地做到如下:
1、所在細分行業,必須是「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一」!
2、主業必須專注經營10年以上;
3、必須在所在細分市場內的利潤佔到前三名,並提供納稅證明;
4、必須立足於技術研發,擁有行業核心技術專利和參與行業標準制定,並持有相關專業人士推薦信;
5、對於規模,企業主業營收在1-300億人民幣等等。
「中國造隱形冠軍」與德國人赫爾曼·西蒙的「隱形冠軍」,可以說是一拍即合,一脈相承。主要不同點,是基於中國國情的不同,我們認為參選公司已經上市或準備上市,不妨礙他們被認定為「隱形冠軍」。所謂隱形,主要是因為行業產品特性,而不在大眾聚光燈下。但重點,還在於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冠軍」!
「中國造隱形冠軍」與工信部幾乎同時推出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以及「製造業單項冠軍」名單,可以說是殊途同歸,交相呼應。有三大主要互補點:一,基於《中外管理》近30年的全球資源底蘊,我們能夠組織中外跨文化、跨專業的頂尖專家,以國際化的視角、標準與資源,來審視、驗證和賦能這些來自中國的隱形冠軍!——「國際化」,既是「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的特色,也是「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的必選。
二,基於《中外管理》近30年的深厚官產學底蘊,我們能夠在專業、公正、透明評選出這些隱形冠軍之外,還能夠給予這些「隱冠企業」(《中外管理》獨特的簡稱)突破近在咫尺的「天花板」,而開啟發展曲線第二春,以及也對「隱冠企業」心嚮往之、奮力可及的廣大優秀中小企業,給予多維度、定製化、可持續的智慧支持!——「賦能化」,既是 「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的使命目標,也是「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的現實需要。
同時,基於《中外管理》近30年的深厚專業管理媒體實力及影響力,我們能夠深入到「隱冠企業」現場,以一個專業媒體人的視角與能力,還原「隱冠企業」的起伏歷程,講述「隱冠企業」的生動故事,提煉「隱冠企業」的專業亮點,宣傳「隱冠企業」的核心價值,升級「隱冠企業」的品牌亮度與響度!——「顯性化」,既是「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的先天優勢,也是「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的未來趨勢。
4
為什麼「隱冠」能夠戰勝「新冠」?
從2018年開始到過去的2020年,我們「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已經從一開始與「隱冠企業」處境相近的鮮有關注,在堅定不移、堅持不懈中,包括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一路節節提升、逐漸掌聲四起中,成功舉辦了三屆。
在這三年裡,我們憑藉「隱冠企業」所秉持的「工匠精神」、「長線思維」,和我們自身的「專業良知」,由權威中外評委們背靠背、優選優地在每一年、每一屆,只評出「9」(諧音「長久」,矢志可持續發展)家最為實至名歸的「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和10家左右緊隨其後的「時代匠人」企業。
如今,近50家獲獎的「中國造隱形冠軍」和「時代匠人」,已然成為一支方陣嚴整而戰力強悍,各懷絕招且腳力穩健的中國製造「王牌軍團」!而這個軍團,正在繼續壯大中。
早在發起「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時,《中外管理》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管理專業媒體平臺,就樹立了一個明確的願景:讓這些低調實幹的中國隱形冠軍企業,自豪地站在聚光燈下的舞臺C位,接受來自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尊重與掌聲!
如今,適逢第四屆「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開啟之際,正是對過去一年空前磨難最好的檢閱時機——「中國造隱形冠軍軍團」,不僅全體安然經受住了疫情大考,甚至不乏業績逆勢成長之例!2020,「隱冠」戰勝了「新冠」!
如今,適逢「十四五」規劃開啟之年,正是對過去3年評選最好的盤點時機——中外名家精挑嚴評出的27家冠軍,幾乎綻放了「隱冠軍團」所能涵蓋的各個類型,其中可謂各表風採,共書傳奇!
如今,適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30年將近之時,正是對過去30年隱冠之路最好的總覽時機——他們的初心,他們的艱險,他們的堅守,他們的應變,他們的過去,他們的今天。
為此,在2020年起,我們從三屆軍團中,陸續精選並特邀了其中9家和而不同、各具個性的「中國造隱形冠軍」得主,通過《中外管理》所首創的「故事+哲理」模式,讓他們逐一走上前臺,現身說法,鮮活談經,娓娓告訴我們——
他們在專精特新方向上,得以雄冠華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們在紅海滔天中,能夠脫穎而出的真正精髓是什麼?他們在全球競爭下,擔起進口替代的真正法寶是什麼?他們在產業鏈條中,獲得共生共贏的真正格局是什麼?以及他們在烏卡難測時代裡,破解固步自封的真正活力又是什麼?
5
一切為了可持續……
既往,是為了開來。一切制高點,都是可持續發展的新起點。
在2020年,從宏觀層面,黨中央高瞻遠矚地明確提出「堅持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並為全國服務的產業鏈供應鏈」,到微觀層面,「中國造隱形冠軍企業」恰恰用自己20-30年所積累的實踐底蘊,厚積薄發地在危機之年用自己優良的業績表現,兩個層面共同證明了:中國製造業,走「隱形冠軍」道路,既是過去正確的抉擇!也是未來必需的方向!
因此,從2021年開始到可見未來,「中外管理事業」將繼續,「隱冠評選事業」將繼續,「賦能長青事業」將繼續,「產業報國事業」也將繼續……
一切為了可持續!
原標題:《為什麼德國製造無懼全球風暴?為什麼日本製造不怕美國制裁?》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