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強材料學家前6名均為華人,為什麼我國材料工業仍然落後!

2020-11-22 澎湃新聞

湯森路透集團發布了全球頂尖的100位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

在這份依據過去10年中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引用率而確定的最優秀的100名材料學家榜單中,共有15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榜單前6位均為華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位居第一。

按本科院校劃分,上榜的15位華人科學家中,來自中科大的有7位,來自大陸其他大學的有3位,來自臺灣地區大學的有2位,而由美國大學培養出來的有3位(分別為臺灣留學生、自臺灣移民後裔、自香港移民後裔)。

為什麼這些來自中國的人才,最後都選擇了留在美國?中國的材料工業、製造水平何時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事實上,如今的中國,已經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著全球一半的鋼鐵、60%的水泥、25%以上的汽車……可以說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製造業中心。

然而中國工業大而不強,始終是令人痛心的一點。

中國製造業發展中普遍存在「心臟病」

「我國液壓工業的規模在2017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但產業大而不強,尤其是額定壓力35MPa以上高壓柱塞泵,90%以上依賴進口。可以說,高壓柱塞泵是鯁在我國裝備製造業咽喉要道的一根『刺』。」太重集團榆次液壓工業有限公司副總、高級工程師陳群立說,「高性能的柱塞泵,美德日等國外4家龍頭企業佔據中國市場70%以上份額,在技術方面卻對中國嚴密封鎖。」

其實,這種現象(中國廠商出產品或者商業模式,少數發達國家出工業母機和支撐技術的現象)是中國製造業發展中普遍存在「心臟病」的一個表現。

去年的中興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中興事件發生後,媒體觀察的視野從部門逐漸看到整體產業,從個別問題擴散到一般問題。對製造業發展來說,這是好事。

中國「卡脖子」的領域,

一大半是材料問題

近年來,中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很快,但中國科技被「卡脖子」的領域,一大半都是材料問題,這說明中國材料工業水平確實還很落後。

· 「卡脖子」技術產品和目前領先甚至壟斷的國家:

1、高端顯示屏OLED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日本)

——中國平板顯示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差距在上遊核心生產設備

2、「液晶屏骨頭」微球(日本)

——中國製造技術先進,但國產原材料不純影響微球性能

3、製造液晶顯示器用到的ITO靶材(日本、韓國)

——質量不穩定、材料不過關,從實驗室到量產才能突破大尺寸領域

4、國產大飛機用的航空鋼材(美國)

——還是材料問題,超強度鋼純淨度不夠

5、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關鍵材料(日本)

——中國實驗室成果達到國際水平,但量產有一致性和成本控制困難

6、新能源車的「心臟」鋰離子電池(美國、日本、韓國)

——美國強於研發設計,日本強於材料生產,中韓是第二梯隊

7、水下機器人深海油管焊接用的高端焊接電源(北歐)

——中國是全球最大焊接電源製造基地,差距在深海水下焊接設備和全數位化控制技術

8、海底觀測網系統水下連接器(美國、德國)

——事關國家安全,中國在實驗樣機階段,技術研究起步

9、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主軸承(德國、瑞典)

——中國已掌握直徑3米的主軸承核心技術,走出實驗室仍然是材料、工藝因素制約

10、機械設備高端軸承鋼(美國、瑞典)

——中國制軸工藝已經達到先進水平,還是材料差距

11、航空設計軟體(法國、美國)

——中國與國外同時起步,國家需要出臺政策鼓勵國產軟體的開發和使用

12、高質量消費級電容和電阻(日本)

——短板還是材料,日本的MLCC產品可以做到1000層,中國產品在300層左右

13、光刻機(荷蘭、日本)光刻機鏡頭(德國)

——ASML的鏡片是蔡司技術,德國祖傳的磨鏡手藝,拋光鏡片上百年技術積澱;除了鏡頭,光刻機還要頂級光源和極致的機械精度(3萬個機械件,200多個傳感器)

14、上遊高端電子化學品例如LCD用光刻膠(日本)

——中國能生產,關鍵指標不夠先進拿不到訂單

15、冷凍電鏡用的透射式電鏡(美國、日本)

——用於基礎科研領域的實驗技術,中國起步很早,因市場太小連德國蔡司都放棄了

16、發現創新藥的潛在靶點的利器iCLIP(美國)

——同樣是科研實驗技術,2010年誕生的新技術

17、自研作業系統(美國)

——PC、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沒有國家能成功挑戰美國

18、工業機器人算法、軟體(日本、德國、瑞士)

——差距在底層核心算法

19、自動駕駛汽車必備的雷射雷達(美國)雷射雷達晶片例如發射器(德國)

——國產雷射雷達最高40線,國外可做到64甚至128線,高解析度晶片生產工藝不成熟

20、航空發動機適航標準(美歐)民用大涵道比發動機(美國、英國)

——要長期的工業實踐和驗證技術來支持

21、航空發動機的短艙(美國、法國)

——安放發動機的艙室、複雜的集成系統,中國處於空白階段

22、為高鐵鋼軌養護整形的仿形銑刀刀盤和刀片(德國、奧地利)

——需要一種超硬合金材料,中國尚在學徒階段

23、高端工具機製造核心技術例如數控系統(德國、日本)

——基礎材料科學、工藝、設計上的差距;除了控制器,國產工具機的絲槓、導軌、伺服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編碼器等主要功能部件主要依賴於國外產品

24、柴油發動機「心臟」電控柴油高壓共軌系統(德國、美國和日本)

——中國可以做,就是差些

25、高端液壓裝備的核心元件高壓柱塞泵(美國、德國、日本)

——性能指標上的差距在於材料製造

26、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美國、日本、德國、義大利)

——材料差距例如葉片材料,原因是設備、工匠、工藝的差距;基礎研究的積累差距:設計技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

27、高端的手機射頻器件,高端濾波器、振蕩器等射頻元件(美國)

——半導體材料差距大,中國研究做得早,量產化還是問題多:材料的一致性、電性能均勻性

28、工業仿生機器人觸覺傳感器(日本)

——生產工藝,材料純度不過關,產品的一致性比較差;國內企業大多做氣體、溫度等類型傳感器

29、高速的(≥25Gbps)光晶片和電晶片(美國)

——中興通訊被制裁的用於光通訊領域的光模塊,低速的(≤10Gbps)光晶片和電晶片實現了國產

30、高端CT機探測器(美國、荷蘭、德國)

——探測器製造工藝、材質都是機密,醫學成像產業已經被美國專利壁壘限制

「重科研」「輕應用」:

中國材料強與弱的矛盾

在中國材料產業中,有一強一弱兩個比較矛盾的現象不得不提。

一方面我國科研人員近十年來在AM、AFM、AEM、EES、Nano Lett、Acs Nano、Nano Energy、Angew Chem、JACS等世界知名材料領域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不勝數。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恐怕都令任何一個國家感到汗顏,其中包括美國、日本和德國。

(早在2006年我國研究者發表的材料科學論文就早已高於美國)

可另一方面,我國的材料製造業的地位絕沒有達到傲視群雄的地步。與美國材料製造相比,我們處於總體上的弱勢地位。在傳統金屬材料上,我們與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傳統材料強國間也還有一定差距。

同時還有另一個比較滑稽的現象。其實,我國材料工業目前的水平還比較差,正是需要有志青年大展身手的時候,但在「知乎」等青年學子扎堆的網絡論壇上,勸退「偽化生」的言論層出不窮,材料學科就是被勸退的重災區之一。

這些乍一看矛盾的現象背後,其實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就是我國繁榮的材料研究背後並沒有支撐起相應體量的工業應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發表的材料論文和培養的人才越多,就業的形勢就越嚴峻,學生就業的待遇也就越差。

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重科研」「輕應用」的學科發展思路。

在多發論文,發好論文的指揮棒下,我國科研人員更熱衷於研究新奇材料,摘取這些「低垂的果實」,而這些成果可能幾十年內都難以進行工業應用。

而在國際學術期刊主編的口味影響下,中國材料科研人員熱衷於研究國外的學術熱點。這樣的研究,縱然能做出一些成果,還是不免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想解決材料行業領域的這些問題,必須要有高瞻遠矚的頂層設計和合理科學的產業布局。這樣的布局必須是在中國現階段國情下各行業聯合的集約化布局,而且還應該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隨時針對變化的情況進行把資源向急需研發也能研發成功的領域集中。

在材料行業外,我國目前也還有許多工業部門,甚至是關鍵工業的材料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同時,作為世界市場競爭中相對弱勢的一方,我們也沒有資金和人才方面的突出優勢,未來,我們只有不斷改變優化思路才能實現彎道超車。

這麼多人才為何不召回?

這麼多中國科學家都選擇了美國國籍,我國又採取了哪些努力來召喚這些人才呢?

據《環球時報》稱,中國近年來正加大力度,通過經濟上的刺激措施、提供良好的發展前景等方式吸引許多在美從事過國防科研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並稱這種努力已經取得了不少回報。

美國問題研究專家表示,事實上,很多華裔科學家願意回國,本身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結果,中國甚至可以提供比美國還要好的待遇,而不像當年楊振寧的實驗室比中國所有的加一起都要好,這種情況下科學家自然願意回國。

其實這種情況不只存在於中國科學家當中,其他國家科學家也有類似的。美國現在是人才過剩,許多科學家並不只追求福利待遇,也需要成就感,自然想要回到祖國尋找機會。

據稱,中國力爭吸引回國的科學家通常是之前供職於與美國核武器項目和其他尖端武器研究相關的實驗室,包括美國原子彈的發源地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美國核武計劃中起關鍵作用的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美國航天局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等軍火製造商等。

有「知情人士」透露到,這些科學家回國後,參與了超音速武器開發、雷射武器研製以及新型潛艇設計,「中國潛艇的巨大噪聲問題有望解決」。

同時,美國政府也已認識到人才流失問題,儘管美國看起來不缺少人才,但他們死也不想讓人才流入中國。美國雖然不好明面上阻止,但背地裡就不好說了。

科學不分國籍,但科學有專屬。近些年,隨著國家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回歸祖國的科學家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材料科學大咖已逐步在國內合作建立的實驗室或者研發研究所,有的機會也有回國的打算。

來源: 網絡

原標題:《全球最強材料學家前6名均為華人,為什麼我國材料工業仍然落後!》

相關焦點

  • 全球最強100名材料科學家:前6都是華人5人中科大畢業,很苦澀!
    世界著名的湯森路透集團發布的全球頂尖的100位材料科學家榜單,我們「本科畢業院校」一欄時,自豪感爆棚。因為在這份100人的榜單中,我們看到前6名清一色的都是華人。而且他們的本科畢業院校,除1人畢業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外,其餘5人全部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驕傲,華人太牛,中科大真牛!
  • 美國公布頂尖科學家榜單:前六名均為華人
    核心提示:全球三大資訊提供商之一的湯森路透集團,前不久發布了一份全球頂尖100位材料學家榜單,共有15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前6名均為華人。鳳凰衛視10月29日《時事亮亮點》,以下為文字實錄:何亮亮:今天的傳播焦點,我們要關注的是在美國的頂級科學家排行榜當中,來自中國的科學家佔了多數。
  • 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榜單公布
  • 全球頂尖材料科學家,前六名均是華人,看到工作單位網友忍不住了
    據統計,全球頂尖100位材料科學家中,有15人是中國人(包括華人);全球前6名材料科學家均是中國人(包括華人)。全球頂尖100為材料科學家華人榜從《全球頂尖100位材料科學家華人榜》,可以看出,華人在材料方面做出的貢獻還是非常突出的,全球最頂尖的材料科學家前六名都是華人!
  • 經典謠言「世界頂級晶片專家前6名都是中國人」,是怎麼炮製出來的
    「世界頂級晶片專家前6名都是中國人」這個標題,可謂抓住了當下中國關注的晶片之痛。第一段又緊跟最新形勢,從美國施壓華為,斷供晶片娓娓道來。 而該文最後一段,便激起民粹情緒。「美國的晶片都是中國人做的,也都是中國科技大學培養出來的天才,但是很可惜。他們都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沒有為祖國效力。辛辛苦苦養大的雞卻去了別人家窩裡下蛋。
  • 全球頂尖100位材料學家中的華人學者(一)
    湯森路透集團曾依據過去一段時期內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引用率而確定了一份頂尖100位材料學家的榜單,其中有多位華人材料學家入選。
  • 美晶片前五名頂尖專家都為中國人!任正非「天才少年」欲力挽狂瀾
    先前,國外研究機構曾依據過去一段時期內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引用率而確定了一份頂尖100位材料學家的榜單,其中有多位華人材料學家入選。其中在美國晶片領域中,排名前五位的頂尖晶片材料專家都來自中國,分別是孫玉剛、夏幼南、殷亞東、楊培東、黃暄益,這些都是世界頂尖的晶片材料專家。但是,最為可惜的是這麼好的人才最終為其他國家的科技事業服務。
  • 高性能釹鐵硼:迄今為止磁性最強的永磁材料,我國是全球釹鐵硼主要...
    目前全球高性能釹鐵硼佔到全部釹鐵硼產量的 30%~40%,並且產量逐年上升,2012 年全球大約有 3.8 萬噸的高性能釹鐵硼產量,2015 年產量達到 4.6 萬噸,年平均增速超過 6.5%,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產業的不斷發展,高性能釹鐵硼產業有望保持高速發展趨勢。
  • 認識一下在美國百名頂尖科學家中的15位華人名單!排名全部靠前
    認識一下在美國百名頂尖科學家中的15位華人名單!排名全部靠前 楊培東(Peidong YANG),排名第1,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殷亞東(Yadong YIN),排名第2,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助理教授; 黃暄益(Michael H。
  • 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
    原標題: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Top 1000華人學者過百近日,Guide2Research 網站發布了 2020 年度全球計算機科學和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排名。 該排名旨在為學術社區提供更多可見性,讓更多人了解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力較大的研究貢獻。
  • 美國前6名頂尖晶片專家,都是中國「送」的?現實沒有這麼狗血
    但是客觀來講,中國在晶片方面的發展和美國這樣的傳統大國相比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好在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已經步入正軌,相信我們在未來一共能夠製造出性能更加優秀的晶片。也是因為晶片的重要性,如今有很多人都在關注該領域的發展,甚至還引起傳出了這樣一種說法:美國前6名頂尖晶片專家,都是中國「送」的。
  • 四名華人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含一蘇州人
    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納米技術專家戴宏傑、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分子病毒學教授孟祥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楊培東等三名華人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當選2016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我國高品質鋼比重遠遠落後全球平均
    工信部《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到,建立高品質鋼的基地。以上海、江蘇江陰等為中心,重點建設華東高品質特殊鋼綜合生產基地。依託鞍山、大連等老工業基地,打造東北高品質特殊鋼基地。在山西太原、湖北武漢、河南舞陽、天津等地建設若干專業化高品質特殊鋼生產基地。 國家政策對高品質鋼的扶持態度可見一斑。
  •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網】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6-05-05 新華 林小春 【字體: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1971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99年,他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他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2015年度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2014年,英國湯森路透公司預測楊培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 世界前1000名頂級計算機科學家名單出爐,美國616人,中國呢?
    但如果說什麼人才最重要,在我看來計算機科學家絕對可以進入前三,甚至說第一都不為過,為什麼呢?因為當前很多其他方面研究發展都需要依賴於計算機的運算、編程,可以說計算機人才是基礎性人才,屬於建築中的地基,那麼我國目前有多少頂級的計算機人才呢?
  • 全球頂尖100位材料科學家,6位出自中國科大,其中3位是同班同學
    材料對於一個國家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經一顆小小的原子筆鋼珠,刺痛了中華兒女,難道是中華兒女不夠明聰,缺乏材料學家,連小小的鋼珠都造不出來麼? 顯然不是!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多人涉納米技術
    中國證券網訊 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據新華社5月4日報導,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楊培東等四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林小春/新華網 2016-05-04 13:26 來源:澎湃新聞
  • 三名華人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新華社華盛頓5月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國家科學院3日公布了今年新增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三人當選院士,中國科學院環境地質學家安芷生當選外籍院士。  楊培東是納米材料學家,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