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又添新鳥種——斑背潛鴨!
斑背潛鴨投名狀,
位列荊州新鳥榜。
溼地公園慶重生,
珍禽不期自徜徉。
——2018.10.25《荊州新鳥種斑背潛鴨首現環荊州古城國家溼地公園荊襄河段》
10月24日,荊州市觀鳥協會會員吳樊在環荊州古城國家溼地公園例行調查時,在荊襄河段記錄到一隻從未沒有見過的鴨類,經過圖片比對,確認為斑背潛鴨,當時還飛走了兩隻紅頭鴨子,但不能確定品種。隨後荊州市觀鳥協會多名會員也聞訊前往拍攝,記錄了許多珍貴的鏡頭。
斑背潛鴨是鴨科潛鴨屬的鳥類,俗名鈴鳧、東方蜆鴨,為罕見冬候鳥。繁殖季節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帶、苔原森林帶和西伯利亞北部開闊的泰加林帶。常在富有植物生長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澤地帶活動。在我國常見於東北、河北、山東、長江以南東部各省、廣東、廣西等地,棲息於內陸水面、南方海岸、海港、河口、池塘以及河流,遷徙時見於黃海地區,在東南部和華南沿海地區及臺灣越冬。
斑背潛鴨系雜食性,主要捕食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小型魚類等水生動物為食。也吃水藻、水生植物葉、莖、種子等。覓食活動主要是通過潛水。通常潛水深度在2-3米。通常白天覓食。休息時常成群地在海上或湖面遊蕩,或一動不動地飄浮在水上隨波逐流。這一習性已然在荊襄河溼地公園展現得淋漓盡致,觀鳥會員們大飽眼福,相機的快門聲此起彼伏未曾中斷過。
荊襄河溼地公園前世和明月溼地公園一樣,都是漁場出身,經過近幾年的人工改造並加以修復,水質和本地水生植物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和覆蓋,涉禽水鳥常見其中,黑水雞、小鸊鷉數量眾多,白鷺、蒼鷺、夜鷺、池鷺也時有所見。今年1月還有兩隻鴛鴦遊弋荊襄河中,也被觀鳥協會用相機記錄到。
荊襄溼地人工造,
渾然天成宜觀鳥。
車來人往皆尋常,
最恨環湖沿岸釣。
——2018.10.25《環荊州古城國家溼地公園觀鳥》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以來,有許多愛好垂釣人士佔據了溼地兩岸,使得水鳥以及前來越冬的候鳥不敢靠近岸邊棲息、梳羽,有的僅作短暫恢復後繼續遷徙,實在是一件憾事!
多謝!咱家吃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