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來生
第864期
(本文原載《宣城歷史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
三、胡善述堂主要人物
荊州胡善述堂自忠葆公起,至今已歷八世,枝繁葉茂,人才輩出遍及世界各地。現就《績溪縣誌》所載荊州胡善述堂主要代表人物予以簡單介紹。
胡良祥(1845-1913),明經胡三十八世裔孫,一名壽六,績溪縣荊州鄉上胡家村人,以務農兼經商為業。當地人稱「壽六公」。其為人誠樸,樂善好施,築路修橋,捐資助學,名著鄉裡。終生致力於興辦水利、創立私塾、開闢荊州對外山路等公益事業。光緒三十年(1904),與裡人方國卿募修借磡嶺山道10公裡;宣統元年(1909)發起募修竹嶺山道15公裡,櫛風沐雨五載,鋪成蜈蚣嶺腳至棧岱頭險段的梯形石級。民國2年(1913)3月,督建黃泥嶺段石砌山路。在建公興石橋時,因年邁積勞,病倒工地,三日後卒於家中。安徽省政府嘉獎「一鄉善士」匾額。
胡商巖(1872-1944),名學湯,號福生,明經胡三十九世裔孫,荊州人稱「福生公」,清末國學生,治群經,研易學,好周人急。幼承家學母教,敦品勵學,14歲博通經傳,尤通土木農桑貨殖之學,後棄儒經商,成為儒商富賈。學湯兄弟四人,遵父臨終囑咐和母親意願,由弟福春經營店務,二弟福和種田理家,三弟福順教義塾。而商巖繼續修築竹嶺山道,先由自家出資,舉債維持,後赴上海、漢口等地,向旅外同鄉募捐,經營7載,修成竹嶺山道15公裡,築路面石梯1.7萬餘級。
胡商巖先生像
胡商巖致力於公益事業30餘年,傾其家庭所積,主持修築借磡嶺、竹嶺、棧嶺、蘆塘嶺、浪廣嶺、灰石嶺、小九華和績溪城南至歙東仙茶亭等道路。後應聘督修績嶺、江南第一關和徽嶺黃連棧等道路。主持修建徽宣兩地橋、堨、壩、水碓、校舍、圖書館、寺廟、路亭、社倉工程百餘處。其中有績城北王堨、宣城水東攔河壩、黃山洽舍集成大橋、浙西鼓嶺腳石橋等著名建築物。又捐巨資創辦荊山學堂、荊州小學及績溪中學荊州分部等學校5所。民國31年(1942),正值抗戰艱難之際,命子鍾吾將家藏昌化雞血石310顆,義賣慰勞抗日軍隊,獲省政府頒贈「樂善不倦」嘉獎匾額。因其一生行善不輟,故自民國21年冬之32年(1933)夏,先後收到許承堯、胡運中、洪範五 、汪孟鄒、胡家健、李品仙、戴戟、馬步青等海內外時賢稱頌、祝福詩文426件,成為聞名徽州的大慈善家。
商巖酷愛書法,在徽城經商時,廣收歷代名家書帖,集王右軍字成《大同篇》《孝經》《十思疏》,惜未完成。著有《通俗工程圖解》《鄉村建築淺說》《七十自述》《三十年來經辦社會公益事業回憶錄》等。
胡鍾吾(1906-2005),明經胡四十世裔孫,績溪縣荊州上胡家人。兒時入臨溪兩等小學堂,又從歙縣方秉國先生習「四書」、「五經」。民國7年(1918),入安徽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第八期)。民國12年(1923),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旋轉入上海群治大學政治經濟系。在校期間,曾任上海市大學生聯合會代表赴廣州參加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到武漢參加雄楚樓集會,投身於大革命,並與毛澤東(潤之)過往密從。
民國14年(1925),胡鍾吾群治大學畢業後,返鄉籌辦績(溪)昌(化)荊州小學,並在孫家灣、三畝丘、朱顯、沙壩設分校。民國18-20年(1929-1931),被推為「績溪荊州復界運動委員會」委員,以民意代表身份向中央和省政府請願;以民國19年(1930)行政院頒發的「勘界條例」,向蔣介石面陳績溪荊州區劃隸屬實情,圓滿解決荊州的歸屬問題,結束了皖浙兩省與績(溪)昌(化)兩縣的長期紛爭。
民國23年(1934)2月,胡鍾吾被派往督修江堤第12段,自馬當以下荊果圩起,經廣豐圩至黃湓河口裕豐圩止的水利工程,9月完工。旋調銅陵督修官莊圩江堤。民國24年(1935)2月,奉命督修皖北亳縣、太和、渦陽四縣水利,疏浚西淝河,獲中央和省政府記功獎勵。民國26年(1937)2月,出任修築歸德至信陽國道亳州段工程師,續任督建亳縣蔣莊飛機場總工,不僅如期完成任務,且退還了工程款200餘萬元,備受政府慰勉。此項工程為日後臺兒莊抗戰作出了較大貢獻。
民國27年(1938)3月,任皖南行署視察,5月任宣城縣長。面對穀賤傷農,民窮財盡,胡鍾吾決定提高糧價,協調借貸,保產增產,又改田賦為徵收實物,使民心轉。面對失地與侵華日軍的蹂躪,胡鍾吾重整地方自衛武裝,收編紅槍隊為抗日義勇隊,協助政府軍抗日。先後擊潰侵華日軍鈴木利夫、高品兩部,三復宣城,於民國28年(1939)3月受到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獎勵。10月,調任涇縣縣長,協調國共關係,協助部隊取得袁家店、大青山、琴溪諸戰鬥的勝利。是年冬,胡鍾吾作《掃雪頌》,發動群眾掃雪,以協助部隊運雷至馬當江面布雷,阻擊侵華日軍。
民國30年(1941)初,應績溪縣長和地方人士的邀請及父親的鼓勵與經濟上的支持,勉力出任績溪縣立初中校長,並籌辦私立荊州初中(一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出任績溪縣參議會議長。民國36年(1947)出席省政府檢討會時,以正直敢言而被推舉為全省64縣參議長總發言人,評議吏治,抨擊貪官汙吏,使安徽省在一周內撤換了28位縣市長。民國36年(1947)11月,被選為「國大代表」,在民國37年(1948)3月29日的第一屆行憲國大會議上,即席提出「還政於民」和「大會主席團設85位成員」的建議,開中國憲政的先河,轟動朝野。
胡鍾吾先生與子女
1949年7月,胡鍾吾隨「國民政府」去臺灣,繼續擔任「國大代表」。政餘,致力於集王(羲之)字書藝,於王書心領神會,在形、意、體、勢諸方面,卓有成效,深得于右任等大書家的極高評價,為當代集王(羲之)字的一大家,其影印贈送家藏珍貴孤拓《聖教序》《興福寺碑》即《吳文碑》合訂本1000冊和集王(羲之)字的70餘幅作品數萬件,廣泛流傳於海外。改革開放以後(1978年),其書藝也流回大陸,亦受到高度評價。胡鍾吾先生既工行楷,又善畫爛,兼作山水。早年曾任《皖報》副刊主編,著作頗豐,有《民生主義經濟學論叢》《西北水利考察紀要》《河南省鑿井工程》《皖北平原國防經濟建設計劃》《督修江淮水利紀要》《宣城抗戰史略》《戰時涇縣行政》等。晚年心繫祖國統一和家鄉建設,且竭儘自己的綿力積極支持。
胡鍾吾先生集右軍書
朱佩玉(1908-1981),胡鍾吾妻,祖籍浙江慈谿,其父朱雪堂為旅日富僑。佩玉女史19歲畢業於上海愛國女中,由家庭出資3.2萬銀元,創辦振華印刷廠,開創女子經營文化產業先河。民國21年(1932)3月來績城與胡鍾吾結婚。民國27年(1938)8月,胡鍾吾任宣城縣長,佩玉隨夫深入侵華日軍佔領區,組訓紅槍會,助夫作戰,三復宣城。抗日戰爭後期,胡鍾吾績溪縣參議會議長,凡來賓客、駐軍領導及鄉紳耆老,皆佩玉親手主廚招待茶飯。
績溪盛產茶葉,安徽省於上海籌設茶葉公司,指令績溪繳股款百萬,一時款項無著。佩玉見事關全縣茶農生產與生活即電告在上海的胞弟朱德甫先墊付100萬元,繳交安徽省茶業公司總經理韓均衡。抗戰勝利初期,其弟朱德甫贈款10萬元,為其置房地產,時值江蘇金壇縣大災,金壇縣長、其族兄胡筱溪登門求貸,佩玉慨然將10萬元交族兄賑災。1949年5月,佩玉隨夫攜子女從上海去廣州,6月赴臺灣。晚年赴美,與兒女孫輩團聚。1981年3月,因心臟病逝世,葬於肯薩斯州。
胡能孚(1918--2020),明經胡四十世裔孫,胡鍾吾胞弟,荊州胡善述堂第四代傳人。胡能孚先生是績溪男性中最長壽者,享年103歲,無疾而終。1937年畢業於安徽省立第一中學,民國時曾任宣城縣教育科長。1949年後,擔任績溪縣幹部職工學校教師,1956年被評為徽州地區優秀教師,1982年11月退休。歷任績溪縣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常委。胡能孚先生一生歷經風雨,百折不撓,傾心教育事業和家鄉發展。胡能孚先生還是一位詩人,其一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詩思噴湧,近體詩與新詩,信手拈來,暢情謳歌新時代,成為績溪縣徽山詩社最早的會員。作為一個百歲老人,胡能孚先生心氣平和,豁達開朗,秉承胡善述堂遺訓,與人為善,極重修身潤德。故其為人敦厚,望重鄉邦。
績溪縣委書記葛建榮慰問百歲老人胡能孚先生
(作者系原績溪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績溪縣徽文化研究會會長)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