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就在近日,中國航天工程再次迎來重大突破,「天問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踏足火星的計劃就此開啟,那這顆衛星的發射對於我們來說,都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隨著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升空,中國也正式宣告開啟對火星的探測任務,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承擔起了這次重任,最終於文昌航天射場發射完升空,對於宇宙的探索我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火星作為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自然也成為了第一個探測對象,此前由於種種技術原因,並未能涉足火星,而此次的成功讓我們在航天領域的地位更近了一步。
美國是最早對火星進行探索的國家,但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然隱藏了很多信息,NASA對外公布的照片同樣也是存在著很多的疑點,火星上面究竟有沒有存在生命體,我們也不得而知。美國也不可能公開這樣的絕對機密,面對這樣的情況,自然就激起所有人的好奇心,目前已經有很多國家在致力於研發航天技術,為了就是有一天能夠看到火星的廬山真面目。
很明顯這樣的計劃中國進行的是最為順利的,這次發射的「天問一號」探測器,對於「繞、落、巡」的任務也將一步到位,根據相關負責人稱,這顆衛星預計將在明年的2月份就能夠抵達火星,這項計劃的成功實施,也讓中國的航天技術站在了另一個高度上。
雖然2020年面臨了很多的災難,但是中國對科研的步伐沒有絲毫懈怠,這正是我們目前所需要的,眾所周知火星和地球都屬於行星,都圍繞著太陽轉,剛好這段時間內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是最短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間段,就要再等26個月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這次機會,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終於等來了展現中國航天實力的機會。
長徵五號承擔起了這一次的艱巨任務,在火箭發射到地球和火星轉移軌道的時候,會進行探測器和運載火箭的分離,之後就能夠實現軌道機動,最終在火星400千米高空制動,在沒有找到合適的著陸位置以及時間的時候,將作為火星的一顆人造衛星繞軌道運行,等到時機成熟,環繞器就會和著陸巡視器分離,屆時就可以進行火星表面的相關探測工作了。最終完成對於火星的「繞、落、巡」的任務。
在整個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探測器著陸工程了,科研人員需要提前測算好一個最為適當的角度,如果角度太大的話,就會導致探測車和大氣摩擦溫度過高,探測器也會面臨一定的損毀危險。如果角度太小的話會導致探測器進入不了火星,所以每一個細節都要進行反覆的審核。
在一切準確無誤之後探測器就會進入氣動減速階段,屆時每秒4.8千米的速度,在經過五分鐘的減速之後,會直接降到每秒460米,而之後就會進行最後一步,開始打開降落傘,將速度降低到每秒100米,而這其中科研人員要時刻關注火星的風向以及速度,以此來確保在降落過程中萬無一失。
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找到最合適的降落地點,而這整個過程中,地面人員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過多的幹預,完全要靠探測器自主來執行這些工作,雖然這個過程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其中所要經歷的步驟卻是異常的繁多。
火星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未知的領域,雖然在探索火星的過程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為了能夠獲取火星最真實的數據,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對於未來的星際計劃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