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了2018年優秀網絡視聽作品,其中,喜馬拉雅的三檔音頻節目入選,這三檔節目分別是《從零到懂,30天聽懂新思想》《康震品讀古詩詞》《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
如今,餘秋雨、王蒙、康震和易中天等文化大家選擇到喜馬拉雅,藉助音頻的形式把國學知識傳遞給更多年輕受眾。音頻由其伴隨性、內容良導體等天然優勢,在傳統文化傳播與傳承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餘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為例,這門課程本來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專門為秋雨書院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博士生設置的課程,進行優化改良後上線喜馬拉雅,讓更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有機會了解學習五千年中國歷史。餘秋雨用260堂中國文化課,從百家爭鳴的儒釋道講起,連接唐宋元明清的思想文化,涵蓋古今文化大師,並將現代中國文化置於全球性視角考量。該課程一經上線,就得到鳳凰、澎湃新聞和界面等多家核心媒體報導推薦。截止目前,該課程在喜馬拉雅的播放量超過1500萬。
「現在讀者閱讀的方向改變了,他們更喜歡的是聽。我也打算與時俱進,來喜馬拉雅做這個音頻節目。」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餘秋雨說道。8月14日,餘秋雨還受邀去湖畔大學為30名頂尖企業家分享中國傳統國學文化在當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當然不只是餘秋雨,在喜馬拉雅上,人文歷史類的內容一直備受用戶喜愛。央視出品的大型文化節目《朗讀者》自第一季節目開始,就採用了在喜馬拉雅同步音頻更新的播出模式,目前《朗讀者》兩季在喜馬拉雅的播放量高達11.5億,傳播覆蓋影響到上億的用戶。
在今年11月18月,由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和鳳凰網等聯袂主辦的「致敬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上,喜馬拉雅還榮獲了「卓越傳播力獎」,作為國內領先的音頻平臺,喜馬拉雅也是唯一一家獲得該獎項的音頻平臺。
「在傳統電臺普遍陷入轉型焦慮時,這個出現在手機客戶端的音頻分享平臺,以全新的模式逆勢而上,用技術助推文化,讓知識人多元弘道成為可能,國學也因此透過時間碎片入耳入心。用聲音傳播國學經典,讓萬眾分享中華智慧。」國學大典上,知名文化學者於丹老師在給喜馬拉雅頒獎時說道。
對於喜馬拉雅推出的一批大師級國學課程,《人民日報》曾發文提到,這些在各自學科深耕細作的學者,通過在線音頻,把更多專業知識講給大眾,使得更多人可以隨時隨地來收聽和學習課程。
「許多年前,就讀了很多餘秋雨老師的書,但卻從沒有機會上過餘秋雨老師的課,這次即使不是餘老師的學生,也能在喜馬拉雅聽到他的課程了。」一位聽眾在評論區留言說道。
正如這位聽眾所言,在信息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音頻因其獨特的伴隨性,深入探索用戶的碎片化場景,可以更好地記錄、傳播和分享人類智慧,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開闢了一個全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