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為大家帶來護理SCI討論部分的撰寫。
眾所周知,一篇論文的結果是重點,討論則是讓結果綻放光芒的重中之重,有理有據的討論能夠吸引讀者(和審稿人)的目光。然而,筆者發現,很多人一到討論部分就覺得沒什麼可寫,或者很容易重複結果的部分,要麼就是寫出了討論但是卻很淺顯單薄缺乏厚度。
那麼今天,小編將以具體的文章為例,和大家一起學習如何撰寫科學嚴謹的討論部分,請看下面這篇2018年5月發表的「Emotional distress in haemophili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mong adults」影響因素調查。
通常我們在撰寫討論部分時,主要闡述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概括本研究的關鍵發現;解釋關鍵發現;分析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同其他研究對比,佐證結果的合理性;研究結果的意義;臨床啟示;研究局限性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或啟示。
具體如下圖所示,我們論文前半部分應該是呈現倒梯形(由大到小),而後半部分呈現正梯形(由小及大)。
今天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討論部分的撰寫,因此我們現在結合具體文章的討論部分學習如何由小及大地對論文結果進行討論。
從上面討論部分的開篇我們可以看出,首先作者首先點名了本研究的目的,其次點名本研究的highlight(亮點部分),然後點明本研究是第一個研究xxx的文章(也是吸引審稿人注意的點,但是要注意「第一」和「首先發現」要慎用,一定要確保沒有一樣的研究才可以撰寫)。在描述完本研究的目的和發現後,就進入重要的引證階段。
我們可以看到文中,作者描述完本研究所用的量表後就開始引證文獻,而且「Most studies in haemophilia field report...」這一段引證用了一般現在時。
So,怎麼撰寫討論?
從上述文字我們可以總結,一般引用文獻都是按照這個模式:
①用一句話寫出本研究的發現;
②和先前相關或類似的研究一致還是不一致;
③若是一致,就接著寫這個「發現」對護理的意義;
④若是不一致就去對比一下引用文獻和本研究哪些因素可能會造成結果的不同,是否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去補充這個結果的解釋;
⑤最後再進行一個總結;
⑥上述五個步驟針對研究想要探討的點進行逐一論述。
雖然上述6步看上去簡單,但是在實際撰寫過程中卻很難順利完成。
這裡給大家點出幾點難點:其一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就是,很多人得出結果後,可能有些結果並不好,於是無從下手提煉觀點,還有一個就是,找不到能夠佐證自己觀點的文獻。
l 精看文獻,以往大家對於英文文獻可能閱讀一篇就要花費很長時間,這裡說的精看文獻並非是指對一篇文獻從到尾地看,也不要求每個單詞都認得,而是說對平常接觸到的英文文獻的討論部分做一個思維導圖或者大綱提煉,這一步主要是幫助大家累積寫作邏輯和思路,看一下其他學者是如何分析結果,總結觀點的。特別是有些文章的結果並沒有那麼理想的時候,這些文章的討論撰寫就更值得學習。
l 其二就是善於記筆記,但是很多人又問了,筆記是有記,可是記著記著就忘記自己記了什麼,或者根本找不到自己記錄的東西了。這時候有些筆記軟體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到大家,電子筆記的好處就在於搜索功能(當然,也不是要放棄紙質筆記,這兩種類型各有各的優點),同時記筆記的同時也要有意識地按照觀點進行分類。
l 最後一個就是滾雪球式的文獻檢索,通常我們在撰寫introduction的時候會引用很多相關的文獻,那麼從這些文獻中去看它們的參考文獻,也許會有新的發現哦!
最後,我們到了討論部分的最後一段,這一段對討論進行一個高度概括,描述了本研究的「這些結論展示了xxx」以及本研究的作用和對本領域的拓展幫助。
關於護理SCI寫作系列到此就告一段落,大家如果還有其他疑問可以評論提問和私信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