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結束,每天戴著口罩遊走在辦公區和會議室。
白天開了一整天大大小小的會,還有不同部門之間來回扯皮,被閨蜜嘲笑:有時間喝水嗎?有時間上廁所嗎?
北京這今天燥熱的30多度,明天陰冷的十幾度的天氣更是讓人無奈又煩躁。
女人不開心時如何用一句話安慰?
美國:You need cry, dear
中國:有你的快遞兒!
不一樣的配方,一樣的效果。
當代女性三大愛好:買!買!拆快遞!
買買買是快樂的源泉,拆快遞是快樂的出口。
魯迅先生有言:莫使金樽空對月,拆快遞時不能怯。
拆開剛剛收到的快遞——
港真,看到摩斯密碼的一刻,我是懵的。
這小100年前的產物,這些點、劃和他們之間的停頓,雖然現在只在於少數的無線電狂熱愛好者中還被使用,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摩斯密碼起到過的重要作用——幫助兩個母語不同的操作者之間進行溝通。
想起了某IT公司的創始人說過——
世界上只有兩種語言是相通的,就是音樂和代碼。
現代,0和1的二進位代碼,構建了數位化的世界。
按照指引掃碼後,更懵了——
翻開這張白色卡片的另一面——
難道這是要「在實驗室裡做實驗,看看有沒有不變的諾言」?
貌似這是一個秘密之外還有秘密的神秘事件。
拿出我的小本本,迅速列舉了一些與線索有關的選項:
事件主角:華為雲與計算開放實驗室
事件發生日期:5月20日
事件發生地點:代號F3
經濟史學家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曾經提出,技術是隨著人類知識的增長而推進的,「過去400年煞費苦心的知識積累,輔之以社會的、科學機制的推動及知識擴散,共同奠定了工業革命和現代技術的基礎。」
在這場人類知識與技術交織進化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是「實驗室」的推動作用。
1947年,美國朗訊公司所屬的貝爾實驗室誕生了微電子基礎電晶體,之後,數字交換機、電子數字計算機、蜂窩移動通信設備,以及通信網等許許多多重大發明都誕生於此。如雷貫耳的貝爾實驗室就是「知識技術化、技術產品化、產品市場化」的典型代表。
另一個重要、但卻沒有貝爾實驗室那麼有名的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ERN。這裡是全球資訊網的發祥地,是世界上第一個網站、第一個網絡伺服器、第一個瀏覽器的誕生地。
人類對創新的探索從未停止。有研究通過對過去40年間的11個行業所涉及的57個生態系統進行定量分析後得出結論: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生態系統是高度動態變化的,身處其中,必須不斷進化和成長才能成功。
這一點在華為尤為明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20年新年致辭時說:「ICT組織變革的目標是支持雲與計算產業的商業成功,聚焦在產業維度的專業性和效率、聚焦產業競爭力提升」。
華為不僅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2017年8月,華為成立Cloud BU;2018年底,華為對ICT基礎設施業務進行了重組和優化,將公有雲、私有雲、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 等業務重組為「計算與雲」產業群,成立「Cloud & AI產品與服務」,在華為內部屬於BU部門,但在層級上與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這三大BG平級,此前的Cloud BU劃歸其中;2019年Q1,華為又將IoT、私有雲團隊併入了Cloud BU;今年1月,在華為對組織架構進行的新一輪調整中,「Cloud&AI」升至華為第四大BG。
至此,國內的公有雲市場,阿里、騰訊、百度、華為都將雲部門升級為集團一級部門或獨立子集團,雲+AI成為這些頭部廠商的一體化技術戰略。
可以預見,圍繞著「雲」的地盤之爭將更為猛烈。
這次事件的主角是「雲與計算開放實驗室」,說完了雲,我們再來看看華為的計算。
去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在開幕專題演講中,首次發布了華為計算戰略,包括基於架構創新、投資全場景處理器族,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策略和構建開放生態的布局。業界認為,華為計算產業新的大航海時代由此開啟。
在華為看來,智能世界只有聯接並不夠,支撐未來的智能世界,聯接和計算缺一不可。華為一直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策略,在計算產業,華為不直接對外銷售處理器,會通過硬體開放、軟體開源和使能應用開發和遷移三個維度去支持合作夥伴。
在筆者看來,華為雲與計算開放實驗室的目的在於「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不過這也是基於對華為長期觀察下的猜測與想像,到底這實驗室將會如何支撐並實現華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策略呢?
敬請期待——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略懂的小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