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貉在潺潺山澗旁邊悠閒玩耍,兩隻狗獾「一言不合」便動起手來,一隻野豬忍不住身上的「刺撓」,正使勁蹭著樹皮……您看到的這些場景,是來自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裡的畫面。這些野生動物在茂盛的林間嬉戲玩耍,儼然成了保護區的「主人」。
隨著北京市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野生動物也越來越頻繁地在城市裡現身,甚至出沒在市民身邊,為首都北京增添一抹「野性氣息」。
178種野生動物在松山「佔山為王」
盛夏,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西北部燕山山脈中的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正是松濤陣陣,生機勃勃。截至2019年底,在這片總面積超過6200公頃的綠海中,生活著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勺雞、斑羚在內的178種野生動物,全市近三分之一的野生動物種類都能在這裡見到蹤跡。
延慶區野鴨湖溼地成群的野生鳥類
松山自然保護區中具有華北地區少有的保存良好的成片天然油松林,由於海拔高差大,從高海拔的針葉林,到低海拔的闊葉林,還有大片的灌叢和草甸,植被類型特別豐富,包括北京一級保護植物百花山葡萄和北京水毛茛在內的824種野生植物構成了保護區的綠色基底,與野生動物共同打造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系統。為了保護好這些寶貴的資源,松山自然保護區建設了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監測站,對森林微氣象監測指標、森林環境監測指標、森林水文監測指標、森林土壤監測指標、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等5大類54項指標實時監測,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在松山,野生動物是真正的『主人』,我們工作人員充其量只能算是人家的『保鏢』。」據保護區管理處主任胡巧立介紹,為了實地了解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情況,每天都有30多名專業巡護隊員,沿著16條精心制定的保護路線巡查,每個月還會有一趟「轉大圈」,用一整天的時間幾乎走遍整個保護區。在巡查時,不光要檢查記錄生物多樣性情況,還要檢查安裝人工鳥巢,救護受傷的野生動物,安裝野外紅外相機等等。據了解,保護區內現在已經安裝了200多臺先進的紅外相機,消無聲息地記錄下林中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態。胡巧立告訴記者,隨著這幾年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出現在鏡頭之中,豹貓、貉和豬獾已經成為「常駐嘉賓」,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羚的「出鏡率」也越來越高。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把監測視頻剪輯編輯,上傳到抖音,讓大家一起感受野生動物的魅力。
高質量綠化見成效 全市野生動物已達500多種
城市不能是生物多樣性的「荒漠」,人與野生動物分享綠色家園才是首都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終極形態」。最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向城市「進軍」,與首都市民「親密接觸」。以往只在房山十渡地區出沒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的棲息範圍從房山逐漸擴展到海澱、昌平等全市各區,「房山黑鸛」變身「北京黑鸛」。從3月份開始,地處鬧市的亞運村小微溼地陸陸續續迎來了4個野鴨家庭「安居樂業」。6月中旬在北京鳥巢的一個路口,一隻野鴨媽媽帶著鴨寶寶們「招搖過市」,交警叔叔「貼身護送」,過往車輛紛紛停車讓行。北京人的老朋友——長耳鴞,也已經成群「落戶」在城市副中心綠心中。
朝陽區將府公園裡的水面上一隻夜鷺飛入一群鴨子裡 何建勇攝
城市中野生動物的身影越發常見,與近年來首都城市綠化不斷升級密切相關。特別是2018年開始的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建設提出要重塑城市生態環境,提升林地綠地的生態功能,突出「近自然」理念。規劃上力求與周邊綠地實現互聯互動,方便野生動物「走親訪友」,種的樹也都是動物們喜愛的蜜源、食源植物。無論是種進二環內的一處處城市森林,還是嵌入樓宇之間的小微溼地,不但為首都市民帶來了大自然的野趣,也吸引著野生動物到城市裡「定居」。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和溼地保護處處長張志明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持續增加,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從1994年461種增加到現在的500多種,其中包括褐馬雞、黑鸛等1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斑羚、大天鵝、灰鶴、鴛鴦等6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北京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野性都市」。
科學關愛 與野生動物「分享」家園
與野生動物打了近20年交道的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救護科科長史洋認為,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頻繁現身也得益於近年來首都市民的生態文明意識不斷提升。「我們救護的野生動物,有相當一部分是熱心市民打電話告訴我們的。」在首都市民張開懷抱迎接野生動物的同時,一些「過分親密」的行為也影響了動物們的正常生活。有的攝影愛好者故意晃動樹木,只為拍攝一張鳥兒扇動翅膀的畫面。還有的人通過飼養蟒蛇、猴子等野生動物「異寵」,以彰顯自己的獨特品味,殊不知這些異寵不但失去了寶貴的「野性」,還存在致病風險。而各種不科學的「放生」活動不但會讓動物因為不適應環境死亡而變成「殺生」,部分外來入侵物種還會對首都生態安全帶來巨大隱患。
為了給野生動物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明確規定,要制止追逐、驚擾、隨意投食、引誘拍攝、製造高分貝噪聲、閃爍射燈等幹擾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行為,哪怕是蘆葦收割、植被修剪等生產活動,也要避免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條例》還明確禁止擅自實施放生活動,但也規定野生動物主管部門可以根據野生動物保護的需要,組織單位和個人開展科學放歸。
大千世界,萬物崢嶸。史洋說,對野生動物最好的疼愛是「不打擾」,要實現與這些動物「鄰居」的和諧相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經濟日報記者李佳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