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貓皮膚病在臨床中聽到最多的就是「真菌」這兩個字,這種叫法本身就是不準確的,因為真菌的範圍實在太大了,而能造成犬貓「真菌性」皮膚病的真菌只有幾種而已(犬小孢子菌,石膏樣小孢子,鬚毛癬菌等)臨床中我們稱為癬菌感染。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固有認知導致只要犬貓皮膚出現問題,比如脫毛,皮屑,結痂,丘疹,紅斑等等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真菌感染。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蟎蟲,細菌,真菌這些都可以稱為病原微生物;因為病原微生物導致的犬皮膚病中,最常見的是細菌感染也可以叫膿皮症。對於貓來說,癬菌感染確實是最常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貓癬菌感染通常由犬小孢子菌引起,許多成年貓是無症狀攜帶者。嚴重的臨床症狀多見於幼年貓或免疫抑制的成年貓,不良的衛生條件可能是個誘發因素,可能在貓舍或者救助站等多貓環境中流行傳播,家庭中引入新成員,參加寵物展會或交配都有被感染的風險。貓癬菌病也是少數幾種人畜共患疾病之一,人也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皮膚問題。由於大多數真菌可在環境中存活一年以上,所以感染途徑較多:與健康攜帶者或患病的貓接觸而感染;還能通過塵土顆粒,衣服及其他汙染物傳播。
臨床中貓癬菌感染具有一些典型病徵:規則或圓形的環形脫毛,皮屑增多,有時圍繞著癒合中心出現一圈紅斑或丘疹(「癬」),有的貓是單一或局灶性病變,也有些貓會出現全身性病變。那麼問題來了,僅僅看一眼皮膚病變的樣子就可以告訴寵主是癬菌感染了嗎?當然不行!
皮膚上的病變大多相似,所以需要仔細查找存在「真菌」的證據:至少需要進行伍德氏燈檢查和顯微鏡檢查。伍德氏燈檢查是一種簡單快速的犬小孢子菌篩查工具,因為犬小孢子菌會在照射下發出螢光(「蘋果綠」)但敏感性較低,皮屑,外用藥物,汙垢,雜質都可能發出螢光產生假陽性結果;顯微鏡檢查是臨床中應用最多的診斷工具,通過拔毛和染色鏡檢尋找菌絲,感染性分生孢子或小孢子,簡單快速,如果是有經驗的化驗人員判讀,敏感性可以達到80%以上。檢測的金標準是在瓊脂培養基中做真菌培養,但因耗時較久費用相對較高臨床應用並不廣泛。
對於該疾病的管理,以目前我們積累的臨床經驗結合相關文獻指南: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相結合,至少持續4-8周,貓的治療不僅要等到病變完全消失,而且要間隔1-2周連續2次顯微鏡檢查結果均為陰性,才會建議寵主停藥。全身治療的首選治療藥物為伊曲康唑,劑量5mg/kg,一般大於6周齡體況良好的貓就可以使用,貓的耐受性極好,少見副作用,如出現肝酶升高或厭食停藥後可恢復,有致畸性不建議懷孕動物使用。可以連續口服給藥也可以做所謂的衝擊治療,用一周藥停一周藥,3次循環。其他藥物如特比萘芬或酮康唑也可以選擇。局部治療我現在已經不推薦使用抗真菌的外用藥噴塗,推薦用洗澡和抗真菌的藥浴香波替代,每周2-3次,同時建議局部或者全身剃毛,一個原因是可以去除一部分癬菌(癬菌主要附著在毛幹上),另一個原因是方便藥浴洗澡及藥物的滲透。可以口服不飽和脂肪酸作為皮膚營養補充劑,修復皮膚屏障功能,加快恢復速度。
隨著養貓的家庭越來越多,貓咪病患也日益增多,對貓咪疾病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我們從事小動物臨床診療的醫務工作者同樣面臨著挑戰,把正確科學的知識告訴寵物家長,讓這些喜愛動物的人們少走彎路,避免踩雷,路還很長,任重道遠。你我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