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寧High Power(大威力)手槍,這是傳奇大師約翰·白朗寧的作品之一,一直被奉為經典,誕生至今85年仍經久不衰,每年仍可以創造相當可觀的銷量。
很多人在第一次了解這款武器時,都會被槍名中的「大威力」所吸引,事實上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發射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槍口初速335m/s,槍口動能490J,威力並不算是特別強。
圖為9mm、.45 ACP(11.43mm)與.50 GI(12.7mm)的對比,.50 GI算是12.7mm手槍彈裡威力最小的了,配套1911手槍,槍口動能800J。
.600 NE手槍彈,配套Pfeifer-Zeliska轉輪手槍,光看子彈的體積就知道不好惹,而它確實是目前已知威力最大的手槍,槍口動能達到了10000J,用來狩獵大型動物不成問題。
與.50 GI、.600 NE彈相比,9mm彈的威力明顯要小得多,那麼白朗寧HP手槍為何敢以「大威力」命名呢?
其實「大威力」這個名字並不是白朗寧自己取的,而是來自法國陸軍。一戰結束之後,法國進入恢復階段,期間陸軍對過往戰役進行了重新復盤,試圖從中找到軍隊的不足之處,從而解決問題、增長戰鬥力。
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法國人發現他們的制式手槍已經非常落後了,當時法國陸軍使用的手槍主要有兩款,一是M1892轉輪手槍,發射8×27mm手槍彈;二是西班牙Ruby手槍,發射.32 ACP彈(7.62×22mm)。
這兩款手槍最大的問題就是威力不足,槍口動能僅僅只有200J,很難對敵人造成致命性殺傷,在戰場上已經很難發揮作用了,於是法國陸軍決定開一場招標會,選取一款新的手槍。
針對舊手槍威力不足的問題,法國陸軍對新手槍的第一個要求就是Grande Puissance,法語通常譯為「大威力」。後來為了照顧國際市場,又把名字改成了更通用的英文,即High Power,所以「大威力」並非白朗寧自己取的,而是法國陸軍當年招標中親自定下的。
畢竟與200J動能的弱雞子彈相比,9mm手槍彈可以達到500J動能,在百年前確實算是大威力手槍彈了。
除此之外,軍方還提出了其他諸多要求,比如容量大,裝彈量最好在10發以上;重量輕,空重要控制在1kg以內,方便攜帶;射程遠,有效射程應超過50m等等。
法國是歐洲實力最強的國家,軍隊規模龐大,而且向來以陸軍為主,如果能夠得到新手槍的訂單,利潤是可想而知的,於是當時參與這場招標會的兵工廠非常多。
這其中就包括了比利時國營的FN公司,但FN知道此次高手如雲,光靠自己單打獨鬥很難贏得訂單,於是他們請來了約翰·白朗寧進行合作,共同開發一款大威力手槍。
1926年,白朗寧去世,當時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的整體開發其實已經完成了,只差一些小細節的優化,於是他的徒弟迪厄多內·賽佛接過了後續開發工作,增強人機功效,提高安全性能,同時對槍機結構做出再優化,這才有了如今的經典名槍。
從性能來說,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確實很優秀,當年在法國軍方的測試中亦是名列前茅的存在。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法國軍方最終選擇了聖艾蒂安武器製造廠的7.65mm手槍,難道這款手槍的性能比白朗寧大威力手槍更優秀嗎?當然不,原因是聖艾蒂安為法國最大兵工廠,與陸軍來往密切。
其他公司拼得你死我活,而聖艾蒂安只需稍微走走後門,就能輕鬆獲得訂單。
FN公司為開發白朗寧大威力手槍投入了大量精力與時間,這般放棄必定不甘心,於是在1935年,FN公司將手槍推往民用市場(所以白朗寧HP手槍也叫M1935手槍)。這一舉措的效果果然不錯,很快熱衷大威力武器的美國人就成為了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的忠實擁躉,而美國的火爆又影響到了歐洲市場,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採購HP手槍。
法國人這時才發現不對勁,當初被自己拋棄的武器竟如此受歡迎,而同時聖艾蒂安7.65mm手槍卻爛到透頂、故障頻發,有對比才有傷害,法國人心裡不平衡是必然的,於是大量士兵開始抗議,最終逼得軍方採購了白朗寧大威力手槍。
而法國陸軍的舉措相當於無形中刷了一波廣告,畢竟當年他們開始親自淘汰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的,如今又重新採購,本身就說明手槍的性能很優秀,於是又吸引了更多國家購買,不僅讓白朗寧大威力手槍成為今天,更讓FN公司賺了個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