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位制度是指對學位授予的級別、學位獲得者的資格、學位評定、學位管理而設立的規章制度,是國家或高等學校以學術水平為衡量標準,通過授予一定稱號來表明專門人才知識能力等級的制度。學位制度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據記載,在1130年,義大利的波倫那大學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羅馬法的學者以博士學位,不久又出現了碩士的稱號。現代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學位制度一般有所不同,有3個,4個甚至是5個等級,但每個等級劃分中,一定會有學士、碩士、博士這三級,有些國家或地區還會有副學士,副博士這樣的等級。
在學位制度的演變過程中,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學位設置有著本地獨有的特色,比如在同一層次學位上實行再分級。
以英國為例,學士學位是高等教育階段的第一級學位,通常授予完成3年大學學習的學生。根據課程和專業的不同,一般可分為文學學士、理學學士、法學學士和工程學士等類別,而從等級上劃分,則有兩種類型:榮譽學士學位(Honours Degree)和普通學士學位。榮譽學士學位又被稱作優等生學位,是授予在學士學位期間成績最為優秀的學生,用於肯定他們的能力,其級別高於普通學士學位,分為四個等級:
1)一等榮譽學位(First Class Honours),評分標準一般為分數的70%以上,相當於GPA3.8-4.0之間,英國大學裡大約11%的畢業生可以取得一等學位;
2)二等一級榮譽學位(Upper Second Class Honours/2:1 Honours),評分標準為分數的60-69%,相當於GPA3.3-3.79,英國大學畢業生中有近半數學生可以獲得二等一級學位,該學位是大部分英國名校研究生入學的學位要求,同時,英國大多數僱主對畢業生的要求一般是二等一級;
3)二等二級榮譽學位(Lower Second Class Honours/2:2 Honours),要求成績為分數的50-59%,相當於GPA3.0-3.29,英國每年約25%的學生獲得該學位;
4)三等榮譽學位(Third Class Honours),評分標準為分數的40-49%,是最低等的榮譽學位等級,授予人數較少;
普通學士學位(Ordinary Class),指學生畢業成績達到分數的40%,剛及格,可以拿到學位證書,但沒有榮譽學位,這類學位在英國大學畢業生中約佔10%。
碩士學位分三個等級:優秀(Distinction)、良好(Merit)、及格(Pass),要求成績分別達到分數的70%以上、60-69%、50-59%,申請博士的話,一般要求碩士成績至少為良好。
與之相似的,還有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學位制度。
以澳大利亞為例,學士課程Undergraduate Program可分兩種,一種Bachelor degrees(即學士學位),另一種是 Bachelor Honours (即榮譽學位),普通本科(學士)課程時長為3年,而專業課程帶Honours字樣的,通常則需4年才可以。額外的一年通常涵蓋專業的學習和研究,以及論文的提交。在這額外一年的學習中,學生需完成自身專業科目的深入研究。榮譽學士和學士雖然只有兩個字的差別,卻是學校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不同等級的評價。澳大利亞社會對榮譽學位的 認可度較高,因為想要獲得「榮譽學士頭銜」對學生的成績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全部的學生都能獲得的。
碩士課程Postgraduate Program也分兩種,一種是Master Coursework(即普通碩士課程),另外一種 Master Research(研究類碩士課程)。
不同於大英國協國家,繼承並發展了前蘇聯的俄羅斯高等教育制度有些特殊,呈現了新舊學制並存的情況,新學制是將高等教育和大學後教育分為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礎高等教育、完全高等教育以及大學後教育四種階段進行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層次的高等教育階段完成學業後,其畢業證書是用紅色和綠色不同顏色,以區分畢業生學業的學業成績,不同的大學紅綠比例略有不同。以莫斯科大學為例,該大學的畢業證分為紅本畢業證(紅色)和普通畢業證(綠色);如果要取得紅本畢業證需要,95%的五分成績和5%的四分成績;取得普通畢業證書需要,過及格線以上。每一屆的畢業生按班級比例紅本畢業證約佔十分之一(例如:班級總共30人數,取得紅本畢業證書的人數為3人,其餘同學均為普通綠本畢業證書)。再比如,鮑曼國立技術大學的特種機械製造學院、能源學院和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三個學院在本年度的畢業生總共165人,其中本科畢業生45人,獲得紅本畢業證的本科生共十六人,約佔三分之一;其中研究生畢業生120人,獲得紅色畢業證的研究生45人,佔37.5%。此外,美國、法國等國家也有類似的學位層次再分級授予,美國沒有統一的制度安排,由各大學自定;法國的學位再分級是先選拔學生,被選上的學生上不同的課,獲得的學位等級類別不同。
應該看到,通過對某一層次學位實行分級,不但影響學生進入更好的學校深造,也對其就業產生直接的影響,等於通過優勝劣汰的分層反過來刺激和倒逼學生對於平時學習過程的重視,這種模式值得正在打造「一流本科」的我國教育部門進行借鑑和學習。(責任編輯王世新,榮譽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