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20年2月,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再次測得高達 20.75℃ 的氣溫,刷新了南極大陸氣象觀測記錄溫度的最高值,這也是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 20 ℃ 的高溫。
無獨有偶,又有一批科學家在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最北端城市,也錄得了 32°C 的高溫,要知道這個地方以往的夏季平均溫度只有 8°C 至 12°C。
那麼兩極地區變暖,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呢?
兩極變暖影響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南北極的變暖,直接影響就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陸地會被淹。
但是請各位看官深入思考下,僅僅只有這些?
答案是否定的!
就拿南極的生態鏈來說吧。
氣候變化會導致南極水域水溫上升,水裡的浮遊植物就會減少,這會導致吃浮遊植物的磷蝦數量也會減少。而磷蝦又是企鵝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所以會導致企鵝食物鏈受到影響,企鵝種群數量就會出現銳減。
從今年1月科學家在南極調研數據就可以看出來。該報告以南極半島北部的象島為例,1971年發現在此築巢的帽帶企鵝總共12.3萬隻,2020年1月的統計數據不足當年的一半。
除了生物鏈的影響,還有一個大家會忽視的東西-病毒。
要知道南北極的冰川和永久凍土層,都凍結著上萬種不可知的上古病毒,雖然只是病毒的屍體,但是一旦冰川融化,病毒寄宿到動物身上很容易復活。
可能有同學對這個凍土層不是很清楚,我這裡簡單聊聊這個東西。
我們知道生物死亡後,遺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被分解。分解後的物質重新流回土壤,但是微生物的分解需要一定的條件,那就是需要合適的溫度。
當外界溫度比較冷的時候,微生物分解的速度就變慢,甚至完全停止工作。在地球上,冰川和永久凍土層就是這樣天然的冰箱。
雖然生物遺骸身上也很可能潛藏著幾萬年的病毒和細菌,但是一般情況下,由於土壤被冰封,所以這些病毒並不會被散播出來。
然而這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一些永久凍土層開始解凍,病毒隨著解凍的水流,匯聚到河流之中,此時,該病毒就具有感染生物的可能。
2016年西伯利亞爆發的炭疽熱病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導致2000多頭鹿喪生,90多人死亡,最後推斷是因為冰川融化釋放出的病毒。這樣的案例其實還有很多。
炭疽芽孢可以存活數年,而那次爆發很可能是,由於西伯利亞多年凍土層的融化,使一具感染了炭疽菌的鹿屍解凍而引起的。
雖然我們人類每天要面臨大量的病毒,但是大多數病毒都不會感染人類。
這是因為病毒想要感染人類,需要與人類的蛋白質相對應。如果不能,那麼病毒就不能進入人體細胞。但是該病毒此時不能感染人類,不代表永遠不會感染人類。
要知道病毒的基因變異速度很快,變異雖然沒有方向,但是一旦變異出現了能夠感染人,那麼就會導致人類生病。如果該病毒還具備很大的傳染性,那麼人類社會就會爆發流行疾病。
可以說,南極洲冰封的微生物就像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未知的恐懼就蔓延開。
感想
也許還是有很多人會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樣的想法:
企鵝死了就死了唄,關我什麼事。但是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無辜的精靈,在用生命預演著人類的未來。
如今為了生存而遷徙的企鵝們,就是未來為了生存而遷徙的我們!
如果說海嘯、颶風常發生在沿海地區,我們尚且可以遠離。 那麼病毒的無差別攻擊,則讓每個人都陷入危險。 而冰川融化,將會釋放出被凍結的許多病毒。
一旦環境和溫度條件許可,這些凍結在冰川中的病毒就會再度活躍、繁殖、傳播甚至發生變異。
而這絕非危言聳聽!
最後我想說2020年肯定會載入史冊:庚子大災,全球無一倖免。
疫情、蝗災、山火、雪災、乾旱、洪水肆虐、永久凍土層解凍等等……
遺憾的是,有多少人正在無視這些預警?
正如電影《流浪地球》開頭有幾句臺詞:"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幾句臺詞,在2020年的種種現象讀來,真是觸目驚心。
劉慈欣在《三體》中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這句話完全適用於今天的人類。
從蝗災、山火到冠狀病毒,再到南北極的冰山融化,每次災難的背後,都不乏人類對自然的傲慢與自負。
真是不幸應了那句話: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來不吸取教訓。
但人類的傲慢與自私,可能將它帶入災難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