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時光》並不是蔡琴的代表作,當年是一個大學生寫了這首歌曲,因為是不知名的人寫的,儘管在蔡琴的強烈推薦下收進了專輯,但是唱片公司並不重視,不推薦也不打榜。後來它被電影《無間道》用了,才更廣泛被大家認識。
蔡琴,她的歌曲就像一杯歲月的美酒,越是久遠,越是香醇。她波瀾不驚的歌聲,是一種被遺忘的古老言語,有著一種古典的浪漫,一種優雅的感傷。嗓音低回委婉,醇厚沉穩,極其富有感染力,是那種讓你平靜的歌手,把聲音平鋪在你的面前,不著任何渲染的筆墨卻已然色彩斑斕。
唱完《被遺忘的時光》,蔡琴緩緩抬起手,說:「謝謝你們點這首歌,讓我好享受。還有特別感謝劉偉強導演,今天晚上他應該在現場。你拍的這部電影真的好棒,這是我看過這麼多電影,香港這麼多電影裡面,描寫寂寞最深刻的一部戲—《無間道》」。
「三年之後又三年,三年之後又三年」兩個身份都不屬於自己的人,肉身隨時可能死去,精神則在享有無邊無際的寂寞、而且至死不能走出的「無間地獄」裡。在兩人最沒有身份的一場戲,音響裡走出蔡琴的歌聲「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高音甜、中音準、低音沉,給人片刻安寧,也像交代著他們的全部歷史。
這首歌自然不是為了電影創作的歌曲,它只是1979年蔡琴第一張專輯《出塞曲》裡一支差點被拿掉的歌曲。然而《被遺忘的時光》起手式中演繹的那份平和、克制的孤獨感,那一瞥心靈閉室被乍然扣響時的探望,和電影人物背景竟然竟然是如此貼合,以至於它直接穿越語言的先天不足,把本屬於劇中人的情緒注入到觀眾的脾胃了。
音樂讓他們得享片刻安寧,這一刻他們是上帝救贖的孩子。電影就是這種代入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