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覺得65-75年代的父母是最苦的一個年代,他們用大半生的時光,承受了三套房子的壓力。
最初,筒子樓,是七八十年代住房分配製度緊張的產物。走廊、衛生間和廁所都是公用的。進門一個衣架,中間一張方桌,帘子後面就是睡覺的床。哪有定製,家具幾乎都談不上。衣櫃就是木匠做、一棵樹倒下、一個衣櫃起來。櫥櫃就更沒有,剛剛脫離了柴火和碳,好一點的用煤氣罐,差一點的就是蜂窩煤。走廊內支一個的臺子、甚至是凳子就開始了柴米油鹽的日子,樓道裡每天演奏著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但這已經算是好的家庭了。


後來,省吃儉用也好,單位分房也好,終於換上了單元樓。每個人有了獨立的空間,這時有了更高的追求,條件好的選購成品衣櫃,差一點的用三合板、五合板打製衣櫃。但櫥櫃還都是木工打。空間變大了,開始關注生活的便利性。開始有了鞋櫃、酒櫃、餐邊櫃的概念。因為是磚混結構,布局多數無法改變。家具風格也都類似,三合板刷清油,條件好的也就比人家多弄個吊頂而已。此時大約是2000年前後。據我媳婦說,裝完後她奶奶看過哭了好久,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
應該說這套房子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是最大的,因為一家人開始有了自己的空間,有了真正的隱私。但人的審美塑造與時代是息息相關的,隨著大量國外信息的湧入,開始知道,「哦,原來房子還有這個形狀的,原來還能這麼裝修呢」!


再後來,審美的不同、房子澆築結構的不同,裝修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風格。格局也可以改動了,非承重牆可以拆掉了。但中間也走過一些彎路,比如大紅大綠的貼紙皮的櫥櫃、大紅玫瑰推拉門、各種辣眼睛的山寨氣息產物。但也只是那個時間的而已,就像85-90年代都經歷過非主流的一樣。

總之,從最開始的模仿簡約風格、歐式風格,逐漸有了後來的現代簡約、北歐、後現代、新中式、極簡、輕奢等等風格。如果20年後再看現在的裝修風格,是不是同樣像我們現在看這些圖片的感覺呢?我想應該是。

上層思維決定下層產物,裝修風格的多樣性轉變也帶動了全屋定製的興起,大約2000年有這個概念提出,直到2016年,行業內有了《全屋定製家居產品》行業標準正式實施,比如標準中要求平開門櫃的掛衣空間深度應≥530毫米,摺疊衣物放置空間深≥450毫米。但實話說,沒任何意義,到現在也沒有統一任何標準,只規定下限毫無意義。定製家居近十年,寫這篇文章時才查到有這麼個標準,真是慚愧!

於是,2016年開始,全屋定製的高潮開始了,上演了精彩的血淚史(這讓我想起了國人開加油站一個的比喻)。一時間大量廠家調頭湧入,做櫥櫃的、做衣櫃的、做瓷磚的、做家電的、做衛浴的、甚至做晾衣架的全部開始做上全屋定製。同時精裝房的政策開始落地了,這是一場大火燎鵝毛的場景,跑得慢的瞬間只剩渣渣。
風向標,國內流行的風向標一直來源於廣州,廣州來源於米蘭。以前叫廣州衣櫃展,2016年廣州衣櫃展也順勢改成了定製家居展,去年8萬平米,23萬人參觀,是全國最大的狂歡盛宴。去年展會與一些廠家採購人員交流:唉,這幾年下來,廠裡沒賺錢,經銷商也沒賺,淨被那些賣機器的賺走了。


一位我很欽佩的大嫂感慨:我和你王哥啊,我倆做30多年裝修了,以前每年我們就是做著玩著,輕輕鬆鬆30萬。現在哈,我基礎裝修就不賺錢了,就想靠著賣柜子賺點錢啊,這都不行,就我們這不到30萬人的縣城,你出這個門看看,天上掉坨shi能砸死三個賣全屋定製的。
行業正在洗牌,疫情過後更加劇速度,機會還是挑戰,全屋定製要想點新思路了。
本是後山人,偶作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作者:都靈Turin
拓展閱讀:
木工打柜子,能做出全屋定製的效果麼?
為什麼衣櫃、櫥櫃大品牌都用的顆粒板?
木門知識?看這一篇可能就夠了!
定製家具行業內有哪些「好看又好用」的工藝細節?
進口板材:可麗芙、愛格、克諾斯幫、菲薩、菲德耐,究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