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具有核擴散風險的鈽在日本的過剩累積,其儲存鈽的真正目的越來越受到懷疑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左蘭成發自北京內藤真吾是一位日本牧師,也是一名反核人士。在他的注視下,5月18日,一艘名為「Pacific Heron」的運輸船駛入港口。
這艘於當天抵達靜岡縣御前崎港的英國運輸船,裝載著一種鈾鈽混合氧化物(簡稱MOX燃料),這是一種用於反應堆發電的特殊燃料。但是,內藤真吾等反核人士懷疑,日本從國外引進這批燃料的真正意圖是為發展核武器儲存原料。
累積鈽的意圖受到質疑
從MOX燃料中,可以提取出一種名為鈽的物質。「鈽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做核武器。」軍控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彬指出,雖然日本官方宣稱累積的鈽只是反應堆級而非武器級(純度更高),但在理論上,所謂反應堆級的鈽同樣可以用來造核武器。
這次運抵日本的鈽是在法國生產的,然後由兩艘英國船運輸到日本。18日入港的只是其中一艘,剩餘的燃料將運到其他兩個日本港口。當天有綠色行動、綠色和平等多家反核組織聯合在港口集會,反對該船入港,並且呼籲日本取消鈽發電計劃。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核能大國。為了獲取核燃料,日本採取了一種名為「核燃料循環」的政策。一種方式是建立輕水反應堆,將輕水反對堆產生的乏燃料進行「廢物回收」提取出鈽,專業稱之為「後處理」,然後將回收的鈽材料製成混合氧化物形式的MOX燃料重新用於輕水堆。另一種方式是發展快增殖反應堆,將這種反應堆產生的鈽也製成MOX燃料然後循環用於快增殖堆。
為此,日本開始累積鈽。到目前為止,據日本一家名為原子能情報資料室(簡稱CNIC)的民間機構最新公布的數據,除了在日本國內有9噸外,還有38噸在歐洲(委託歐洲生產)。
但是CNIC的國際聯絡官菲利普·懷特認為,這些鈽並沒有被利用起來。同時,在日本反核人士看來,所謂核燃料循環政策是失敗的,由於種種原因,日本累積的鈽並沒有用到這些反應堆裡面,反倒是日本的鈽存量越來越大。國際社會也質疑,日本儲存鈽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
由於有核擴散的風險,任何無核國家通過後處理設施分離鈽的計劃都會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正因為如此,日本政府在1997年向國際原子機構做出過書面承諾,保證遵守「無過剩鈽」原則,即回收分離出的鈽都用於反應堆,沒有過量的分離鈽累積。但種種跡象表明,日本根本無法兌現所謂「無過剩鈽」的承諾。
在5月15日公開的資料中,CNIC還就日本儲存的鈽到底可以造多少枚原子彈算了一筆帳——如果按照每顆原子彈需要8公斤鈽來計算,日本境內目前儲存的鈽可以累積製造1000枚原子彈;如果加上日本在國外儲存的鈽,那麼足夠造出5000枚原子彈。
令人擔心的「有所保留」
對於日本已經掌握製造核武器技術,國際社會並無質疑。韓國漢陽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金慶敏近日在韓國《中央日報》上發表文章稱,「日本能夠在6個月之內製造出核彈頭。」金慶敏還指出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起爆裝置製造技術。而且「只要日本下定決心,任何時候都可以製造出洲際彈道飛彈」。
問題在於日本是否真有發展核武器的意圖?日本反核人士指出,沒有任何明顯證據表明戰後日本政府有核武器研製計劃,但讓人擔心的是,一些日本政要和防務人士不時發表一些言論,暗示不排除在未來某一時刻改變現狀的可能。
今年4月16日,日本前財政大臣中川昭一的一番話,就引起了內藤真吾的憂慮。當時中川昭一針對朝鮮發射衛星一事表示:「從純軍事角度講,只有核武器才能對抗核武器,這是世界性常識。」他認為日本應該就核武裝展開討論。中川在安倍晉三政府中擔任自民黨政調會長時,也曾發表過類似的言論:「日本憲法也沒有禁止擁有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