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展覽現場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昨天是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一場名為「無聲視界」的優秀校友個人作品展在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奉賢校區特教大樓舉行。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繪畫作品和激情澎湃的版畫作品,生動表現了自強不息、微笑面對生活的動人故事……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聾人藝術家周佳藝,她也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特教班的優秀校友,「感恩母校,讓我完成了人生的蛻變,實現了最初的夢想。我希望更多的聾人孩子努力拼搏、學會感恩,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她用手語動情地說。
2000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開辦了以藝術設計為載體的聾人高等教育,在普通高校中融入特殊教育,為聽障學生提供了上大學的機會。20年來,培養了聾人藝術家周佳藝、上海市老鳳祥首席設計師俞穎、上海隨夢手語文化中心執行官盛煥等一大批優秀學生,包括此次作品展的主持人趙胤同學,剛剛榮獲2020年度「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
圖說:聾人藝術家周佳藝講解作品(左)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聾人高等教育,為聾人孩子們找到了與世界對話的新窗口,賦予他們追求夢想的自信與勇氣,充分體現了學校對殘疾人的關愛和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上海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徐鳳建評價道。
回想20年前,面對這些無聲世界的孩子們,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上海市教學名師、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教授吳飛飛傾注了心血,她感慨:「我們要讓聾人學生勇敢地走出特定的生活圈,自信樂觀,熱愛生活,真正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抱著這樣的想法,她和團隊教師們大膽改革普通高等教育與特殊高等教育相互隔離的傳統教學模式,讓聾人大學生和普通學生一起上課、一起生活,構建了「即時反饋式激勵」「項目驅動型訓練」等適用於聾生的教學語言體系和教學方法,她領銜的「聾聰合一、普特互滲——特教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創新實踐」課題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推進可持續發展,對殘疾人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記者了解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為這群孩子提供了最舒適便捷的生活條件;建立了「一幫一」融合互助機制;配置設備先進的專用教室;開展專場就業招聘會和就業創業培訓,千方百計保證特教生成功就業;教育部專項資助建立了特教大樓……一切交流在手指間,一切真情在手指間,在學校和老師的精心愛護下,聾人學生在這裡找到了自信和溫暖,盡情地享受藝術創造和高等教育帶來的快樂和提升,「世界學生之星獎」「第十屆加州國際音樂藝術節大賽」最高獎和平獎一等獎、「包裝設計大賽佳作獎」……「經過專業培養,聾人學生對畫面感覺的想像力更加豐富和敏感,他們在頂尖設計賽事上的成績往往超過健康參賽者的水平。」吳飛飛欣慰地說。
學校首屆聾人本科生俞穎,畢業後進入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就職,從事金銀首飾設計開發工作,已擁有近百件設計作品外形發明專利,現在是上海中級工藝美術師、上海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原創設計中心一級設計師。
周佳藝畢業後遠赴素有「聾人界的哈佛」之稱的美國加勞德特大學深造,獲得了2個學士學位和1個碩士學位,榮獲「世界聾人領導者獎學金」「外國學生卓越藝術獎」等多個榮譽,曾在波士頓、華盛頓、韓國、香港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和群展,今年7月,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為她舉辦了個人作品展,周佳藝說:「在這寂靜的世界裡,我畫下,我聽見,我說出,帶著一顆小女孩的純粹童心。」
20年來,一批批聾啞設計師從學校走向社會,用他們的設計,描繪了人間五彩音符;用他們的情感,感動了有聲世界的人們;用他們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曲無聲強者的奮鬥之歌。
「我們將始終牢記創辦聾人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幫助聾人學生自立自強自信,用別樣的青春之歌回應時代的召喚,活出同樣光彩綻放的人生。」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松說。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