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學中存在著很多思想實驗,除了我們熟知的,薛丁格的貓外,還有一個和人類大腦有關的思想實驗,那就是玻爾茲曼大腦
1896年,奧地利物理學家玻爾茲曼,從熵的隨機漲落出發,認為無序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們,既然組成恆星和星系,然後再組成地球,再然後組成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再再然後組成人類這種具備複雜思想能力的智慧體。
那麼宇宙中的基本粒子,有沒有可能直接組成一個具備複雜思想能力的大腦呢?
畢竟從難易程度上來看,基本粒子直接組成大腦,明顯要比組成行星與生命,再組成大腦,「簡單快速」的多。
而這種「獨立存在於宇宙中的大腦」,就是玻爾茲曼大腦,它可能只在宇宙中「存在」過一瞬間,也可能真的「恆久」存在於宇宙,並感知著宇宙本身。
宇宙雖說被熵增定律統治著,但目前看來,宇宙的熵值並不高,因為宇宙中,仍然存在著星系和恆星,以及其他各種天體,最重要的是,還存在著人類這種「自我意識」體。
以上的事實表明,宇宙距離「最後的混亂」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或許足夠讓玻爾茲曼大腦出現。
玻爾茲曼大腦本身的出現和消失,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概率問題,理論上來說,隨機漲落出來的玻爾茲曼大腦,完全可以再漲落出一些記憶,甚至是漲落出一套成熟的感官系統,就像缸中之腦一樣。
換言之就是說,你以為你是在屏幕前,接受這段「信息」,但這段「信息」有可能,只是「漲落」出來的,而「你」就是一個獨立存在,並長期「活躍」的玻爾茲曼大腦,「你」的一切記憶和感知,都只是「熵的舞蹈」。
玻爾茲曼大腦可以說是物理學中,最「有趣」的思想實驗,儘管它本質上就是一個「自證」問題,但它的本質,又決定了它無法被自證,畢竟一切的一切,包括所謂的「自證」,都可能只是「熵的隨機漲落」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腦科學的不斷進步,最頂級的「腦機結合」技術,或許可以完全「蒙蔽」一個人的所有感官,從而讓他「生活」在一個,在「外界」看來完全虛擬,但對他卻無比真實的世界。
究竟是在「虛擬世界」裡,為所欲為地活著?
還是在「現實世界」裡,堅持所謂的「真實存在」,並普通的活著?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虛擬還是現實,同樣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