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本經》)
【異名】下馬仙(《綱目》)。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大截或茜草科植物紅芽大戟的根。
【植物形態】①大戟,又名:蕎(《爾雅》),邛巨(《本經,),龍虎草、九頭獅子草、京大戟,將軍草、臌脹草、天平一枝香、迫水龍、大貓兒眼、黃花大戟、黃芽大戟、千層塔、搜山虎、穿山虎、一盤棋。
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細長,圓錐狀。莖直立,上部分枝,表面被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幾無柄;長圓形或披針形,長3~6釐米,寬6~12毫米,全緣,下面稍被白粉。杯狀聚傘花序,通常5枝,排列成復傘形;基部有葉狀苞片5;每枝再作2至數回分枝,分枝處著生近圓形的苞葉4或2,對生;雌、雄花均無花被,花序基部苞葉近腎形;萼狀總苞內有雄花多數,每花僅有雄蕊1,花絲細柱形;花序中央有雌花1,僅有雌蕊1,子房圓形,花柱3,頂端分又,伸出總苞外並常下垂。蒴果三稜狀球形,表面具疣狀凸起物。種子卵圓形,表面光滑,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於路旁、山坡、荒地及較陰溼的樹林下。分布東北、華東地區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等地。
②紅芽大戟(《小兒藥證直訣》)
多年生草本,高0.3~1米。塊根通常2~3個,紡錘形,紅褐色殘棕褐色,直徑0.5~2釐米。莖直立,分枝少或不分枝,小枝具2行小絨毛;託葉通常4枚,與葉柄合生,呈剛毛狀。葉對生;有短柄或幾無柄;葉片長橢圓形成線狀披針形,長2~10釐米,寬0.5~3釐米,先端窄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被短茸毛,,尤以脈上為多。頂生聚傘花序;花兩性,淡紫紅色或有時白色,無柄;花萼4齒裂;花冠筒狀漏鬥形,長2~3毫米,喉部密被長毛,先端4裂;雄蕊4,花絲線形,長約1毫米,花葯長圓形,黃色;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長,柱頭2裂。果實卵形或橢圓形,有4~8稜。種子2枚,具有肥厚的珠柄。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生於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陽地。分布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採集】春季未發芽前,或秋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曬乾。
【藥材】①京大戟
為植物大戟的乾燥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長16~20釐米,直徑可達4釐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側根,頂端多膨大,上有許多圓形的地上莖痕,向下漸細,有縱直溝紋及橫生皮孔與支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類白色至灰棕色。氣無,味苦澀。以根條均勻,肥嫩、質軟無須者為佳。
主產江蘇。此外,四川、江西、廣西等地亦產。
②紅大戟
為植物紅芽大戟的乾燥根。又名:紅毛大戟、紅芽戟、南大戟。呈長圓錐形至紡錘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長6~8~14釐米,直徑O.6~1釐米。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多扭轉的皺紋,有時可見橫生皮孔及支根殘基或支根痕;頂端有地上莖痕。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呈紅褐色至棕黃色。氣微,味辣刺喉。以條大,肥壯,色紫紅、堅實無鬚根者為佳。
主產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
此外,大戟科植物準噶爾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歷代《本草》所載大戟,品種亦不止一種,但大多數是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圖經》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實圖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態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圖經》中的"河中府大戟",似為豆科植物;《綱目》所稱的"北方綿大戟",似即今之綿大戟(參見"狼毒"條);至於茜草科的紅芽大戟,《本草》中未見收載,但為目前大戟藥材中使用最廣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