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這個源自大戟的小分子為何有望治療溶酶體病?

2020-12-0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溶酶體是細胞中不可或缺的「清道夫」,用於及時分解多餘或受損的組分。溶酶體功能缺陷可導致多種溶酶體貯積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而這時若能促進溶酶體的生成則可有效緩解上述疾病的症狀。

溶酶體的生成是如何受調節的呢?我們目前已知,通過感知細胞的營養供應情況,TFEB和TFE3兩種轉錄因子可調控溶酶體的生成速率。當營養充足時,被招募到溶酶體上的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會分別將TFEB和TFE3的Ser142和Ser211磷酸化,使二者與14-3-3蛋白結合而被滯留在細胞質內,從而無法影響基因轉錄。當營養缺乏時,mTOR不會轉移至溶酶體上並將TFEB和TFE3磷酸化,使得非磷酸化的這兩種轉錄因子得以進入細胞核內,以激發溶酶體生成所需蛋白的表達;同時,抑制上述蛋白表達的轉錄因子ZKSCAN3會離開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中。

溶酶體在不同營養供應狀態下的調控

(圖片來源:Trends in Neurosciences

不過,以上機制並非溶酶體生成調控的全部。除了營養物質,還有很多其他的外來物質也會左右溶酶體的生成。然而,除了上述「mTORC1-TFEB/TFE3信息軸」,人們對於其他方式的溶酶體知之甚少,而這也就制約了對溶酶體異常所致疾病療法的開發。

最近,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楊崇林研究員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郝小江研究員的聯合課題組揭示了另一種溶酶體生成的調控路徑。在這其中,蛋白激酶C(PKC)發揮著中心作用,可通過兩種不同的信號通路同時分別激活TFEB和將ZKSCAN3失活,起到促進溶酶體生成的作用。這一重要發現發表於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楊崇林研究員(左)和郝小江研究員(右)

(圖片來源:中科院官網

研究者最初發現,一類源自大戟科草本植物南歐大戟(Euphorbia peplus)的小分子可顯著促進Hela細胞中的溶酶體生成。對這類小分子中的代表HEP14所進行的分析顯示,HEP14可降低TFEB的磷酸化水平,使其傾向於核內分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無需mTOR的參與,而需由PKC中的兩個亞型——PKCα和PKCδ進行介導。

考慮到PKC激酶的特性,人們很容易想到TFEB也許就是PKC的底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PKC與TFEB之間其實還有一個「中間環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當位於溶酶體膜上時,GSK3β可將TFEB的Ser134和Ser138位點磷酸化,使其也轉移至溶酶體上,從而得以被mTOR進一步處理(將TFEB的Ser142位點磷酸化),最終促使TFEB滯留在細胞質中。

然而,HEP14的出現將會打破這一過程。HEP14可直接與PKCα和PKCδ相互作用,使得PKCα轉移至細胞膜上,同時PKCδ轉移至細胞膜、核膜或胞內囊泡表面,從而讓兩種PKC都被活化。接著,PKC可磷酸化GSK3β,使其失活。這時,TFEB的Ser134和Ser138位點將不再被磷酸化,從而讓TFEB更傾向於留在細胞核內,繼續發揮著促進溶酶體生成的作用。


HEP14結構(圖片來源:Nature Cell Biology

事實上,HEP14的作用不止於此,它還可促使抑制溶酶體生成的轉錄因子ZKSCAN3離開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中,而這一作用是通過PKCδ實現的。與之前的例子類似,PKCδ與ZKSCAN3同樣需要「中間環節」。被HEP14活化了的PKCδ會首先將JNK2和p38兩種激酶磷酸化,使得二者得以將ZKSCAN3的Thr153位點磷酸化,從而將ZKSCAN3「請」出細胞核,讓溶酶體生成所需蛋白的合成不再受其抑制。

正因為上述的雙重機理,HEP14具備了高效的促進溶酶體生成的能力。當暴露於HEP14下時,Hela細胞的溶酶體活性大增,對於胞內的蛋白質聚集物和脂滴的降解顯著加快。當阿爾茨海默病的雙轉基因小鼠模型APP/PS1株被注射HEP14後,僅經過4周的時間其大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Aβ)積累就出現了顯著的減少。例如,小鼠大腦海馬體內的Aβ水平就下降了32%。同時,HEP14的這一效應會隨著PKC被抑制或敲除而出現減弱。

這一研究揭示了一套全新的以PKC為中心、不依賴營養物水平的溶酶體生成調控機制,為溶酶體異常所致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寶貴的新思路,顯示了包括HEP14在內的PKC激活性物質作為治療藥物的潛質。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2020-02-16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印度楝樹提取物有望治療胰腺癌
    左圖顯示還未治療的人胰腺癌細胞。印苦楝內酯通過ROS介導的細胞凋亡以及抑制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轉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來抑制胰腺癌生長和轉移。圖片來自Subramani, R. et al.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天然植物巖薔薇有望治療愛滋病毒
    對它們的控制需要持續地開發新的強效抗病毒藥物/治療方案。儘管在治療HIV/AIDS時有眾多藥物可供選擇,但是還需要開發新的藥物來阻止耐藥性病毒變異體出現。再者,在急性病毒傳染病爆發期間,也需要開發新的抗病毒藥物來快速治療由諸如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之類的病毒導致的急性感染。
  • Nature子刊:不同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生物學特性存在差異
    近期,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研發團隊在英國Nature(自然)雜誌旗下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源於圍產期胎盤組織和臍帶組織的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
  • 王曉東實驗室Nature子刊發文:靶向PDE3A誘導細胞凋亡的吲哚生物鹼...
    王曉東實驗室Nature子刊發文:靶向PDE3A誘導細胞凋亡的吲哚生物鹼小分子
  • 新冠肺炎治療新進展!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新發現|Nature|PAK4|母細胞瘤|黑...
    11月30日,Nature子刊Nature Cancer發表文章揭示CAR-T療法聯合PAK4抑制劑對實體腫瘤效果更佳。賓州大學醫學院腫瘤放射科助理教授Yi Fan等發現在CAR-T療法治療下,敲除PAK基因小鼠存活時間顯著延長。約80%的PAK基因敲除小鼠在實驗結束後至少存活了60天,而未進行基因敲除的小鼠在腫瘤細胞植入後40天內死亡。之後,研究人員將PAK4抑制劑與EGFRvIII靶向CAR-T細胞聯合給藥,發現同樣有效,可使試驗動物腫瘤生長減少80%。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Nature子刊:微生物組療法想要成功,少不了這個方法
    微生物組療法腸道菌群紊亂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已成為腸道病理學及其它領域新的治療目標[1]。糞菌移植(FMT)在治療 CDI 方面成功率極高,在某些實例中,還報導了糞便替代合成物的成功[2]。雖然 FMT 在其它疾病(例如炎症性腸病或代謝症候群)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患者反應差異較大,強調了在臨床研究中分層的必要性。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除了對神經元傳導的影響,針對已探明的上百種自閉症相關基因,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從更多不同的方向深入研究,查明自閉症致病機理的全貌,以及探索治療的方向。因此,大腦發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腦血管的成熟,而在這個過程中,腦血管的變化就可能導致持續性的神經發育障礙。就在今年下半年,加拿大渥太華大學Baptiste Lacoste研究組在此方向取得了一項新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
  • Nature子刊:能殺死癌細胞的「鐵死亡」療法是怎麼一回事?
    小分子erastin通過抑制質膜上的胱氨酸-穀氨酸交換體,降低了細胞對胱氨酸的獲取,使得GPX4的底物——穀胱甘肽合成受阻,進而引發膜脂ROS的積累和鐵死亡。此外,另一種小分子RSL3作為GPX4的抑制劑也可引發鐵死亡。當GPX4基因被敲除後,小鼠會因出現腎衰竭而死亡。
  • 新發現:激活Wnt蛋白可治療耐藥性髓母細胞瘤
    該病多見於兒童,髓母細胞瘤生長極為迅速、手術不易徹底切除、並沿腦脊液播散性種植,治療比較困難。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有了新發現,有望治療髓母細胞瘤。對兒童來說,腦癌總是一個毀滅性的診斷,但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有望治療最嚴重的兒童腦癌。
  • Nature子刊重磅:騰訊 AI Lab 聯合研究成果 揭示男性脫髮的潛在...
    通過騰訊自研的提升蛋白質結構預測精度的新方法,聯合研究團隊首次解析了II型5a還原酶(SRD5A2)的三維結構,揭示了治療脫髮和前列腺增生的藥物分子「非那雄胺」對於該酶的抑制機制,這將有助於深化研究相關疾病的病理學機制及藥物優化。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總的來說,腫瘤幹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的主要原因,發展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策略是腫瘤臨床治療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子刊:青光眼是可治癒的免疫疾病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發現,青光眼實際上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或可通過阻斷自身免疫活動來開發治療方法。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10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陳建柱說:「這為預防和治療青光眼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青光眼最大的危險症狀是眼壓升高,增高原因是房水循環的動態平衡受到了破壞。
  • Nature子刊:抗癌又抗衰,心臟病藥物大放異彩!
    今年發表在《cell》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小鼠中評估了強心苷對腫瘤轉移的影響,在3周的哇巴因治療後,乳腺癌小鼠的總轉移負擔減少了80.7倍,足足比對照組少了98.8%!進一步表明強心苷顯著降低了腫瘤的轉移能力。基於以上強心苷類藥物對腫瘤細胞影響的機制,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衰老細胞對哇巴因誘導的凋亡具有致敏作用,這一過程部分是通過誘導促凋亡的Bcl-2家族蛋白NOXA介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