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天然植物巖薔薇有望治療愛滋病毒

2020-11-23 生物谷

2016年2月3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藥用植物白瑞木(

Cistus incanus

,也譯作灰白巖薔薇)的提取物阻止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細胞。這種提取物中的抗病毒活性成分抑制HIV病毒蛋白停泊到細胞上。這種提取物中的抗病毒成分也具有抗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2月2日在線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otent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of Cistus incanus extract against HIV and Filoviruses targets viral envelope proteins」。

病毒感染是全世界人類死亡第十大原因之一,也代表著一個巨大的全球健康挑戰。對它們的控制需要持續地開發新的強效抗病毒藥物/治療方案。儘管在治療HIV/AIDS時有眾多藥物可供選擇,但是還需要開發新的藥物來阻止耐藥性病毒變異體出現。再者,在急性病毒傳染病爆發期間,也需要開發新的抗病毒藥物來快速治療由諸如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之類的病毒導致的急性感染。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病毒研究所的Ruth Brack-Werner教授、Stephanie Rebensburg博士及其團隊證實藥用植物白瑞木提取物攻擊HIV和伊波拉病毒顆粒,並阻止它們在體外培養的細胞中增殖。

HIV:廣譜性,沒有耐藥性

Brack-Werner團隊發現白瑞木提取物能夠抵抗各種臨床HIV-1和HIV-2分離株,這其中還包括一種幾乎對大多數市場上銷售的藥物產生耐藥性的病毒分離株。Brack-Werner解釋道,「白瑞木提取物的抗病毒成分靶向作用於HIV傳染性顆粒表面上的病毒膜蛋白,並阻止它們接觸宿主細胞。」在長期使用(24周)白瑞木提取物期間,並沒有檢測到耐藥性毒株,這意味著白瑞木提取物在攻擊病毒的同時不會產生過耐藥性。這項研究表明來自諸如白瑞木之類的植物或諸如狹花天竺葵(

Pelargonium sidoides

)之類的其他植物的商用草本植物提取物有望被用來開發得到科學驗證的抗病毒植物治療藥物。Brack-Werner說,「鑑於白瑞木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與所有得到臨床批准使用的藥物存在不同,源自白瑞木的產品可能成為當前也已建立的藥物治療方案的一個重要補充。」

編者註:關於狹花天竺葵提取物阻止HIV病毒感染的報導,可參見MedSci新聞報導:

PLoS ONE:天竺葵屬老鸛草提取物具有對抗愛滋病HIV-1病毒的作用

白瑞木提取物也靶向攻擊病毒顆粒上的伊波拉病毒蛋白和馬爾堡病毒蛋白

白瑞木提取物不僅阻斷不同的HIV分離株,而且阻斷攜帶馬爾堡病毒蛋白和伊波拉病毒膜蛋白的病毒顆粒。對該提取物中的抗病毒成分進行的分析揭示出多種抗病毒組分的存在,其中這些組分可能組合在一起發揮作用。這些結果強有力地表明白瑞木提取物對多種主要的人病毒病原體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活性,包括之前報導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白瑞木提取物對全球控制致命病毒感染的潛在應用

進一步開發這些植物提取物可能以多種方式加快對病毒感染的全球治療和控制。因此,這些植物提取物可能是開發強效的抗病毒感染草藥試劑的起始材料。另一項應用可能是將它們開發為阻斷諸如HIV之類的病毒傳播的乳油或凝膠(即殺微生物劑)。最後,這些植物提取物含有很多大有希望的天然抗病毒試劑,有望從中發現新的抗病毒分子。

Brack-Werner實驗室的未來研究工作將重點研究這些植物來源產品在人體內的抗病毒潛力以及它們的抗病毒活性成分進行的詳細分析。(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 生物谷APP

doi:10.1038/srep20394

Potent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of Cistus incanus extract against HIV and Filoviruses targets viral envelope proteins

Stephanie Rebensburg, Markus Helfer, Martha Schneider, Herwig Koppensteiner, Josef Eberle, Michael Schindler, Lutz Gürtler & Ruth Brack-Werner

Novel therapeutic option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improve global treatment of virus infections. Herbal products with confirmed clinical safety features are attractive starting materia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antiviral activities.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Cistus incanus (Ci) herbal products inhibi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s in vitro. Ci extract inhibited clinical HIV-1 and HIV-2 isolates, and, importantly, a virus isolate with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s, confirming broad anti-HIV activity. Antiviral activity was highly selective for virus particles, preventing primary attachment of the virus to the cell surface and viral envelope proteins from binding to heparin.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indicated that Ci extract contains numerous antiviral compounds and therefore has favorably low propensity to induce virus resistance. Indeed, no resistant viruses emerged during 24 weeks of continuous propagation of the virus in the presence of Ci extracts. Finally, Ci extracts also inhibited infection by virus particles pseudotyped with Ebola and Marburg virus envelope proteins, indicating that antiviral activity of Ci extract extends to emerging viral pathogen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i extracts show potent and broad in vitro antiviral activity against viruses that cause life-threatening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re promising sources of agents that target virus particles.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治療新進展!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
  • Nature子刊:印度楝樹提取物有望治療胰腺癌
    左圖顯示還未治療的人胰腺癌細胞。印苦楝內酯通過ROS介導的細胞凋亡以及抑制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轉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來抑制胰腺癌生長和轉移。圖片來自Subramani, R. et al.
  •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2020-02-16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Nature子刊:張如剛團隊發現ARID1A突變的卵巢癌治療新策略 2021-01-12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外泌體仿生納米顆粒,有效殺傷腫瘤幹細胞,有望解決癌症...
    因此腫瘤往往在常規腫瘤治療方法消滅大部分普通腫瘤細胞後一段時間復發。總的來說,腫瘤幹細胞是導致腫瘤復發、轉移和耐藥的主要原因,發展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策略是腫瘤臨床治療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納米藥物具有增強滲透滯留效應(EPR)、可修飾性、智能響應性以及多種藥物共輸送等獨特的性質,在腫瘤精準協同治療、增強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Nature子刊:這個源自大戟的小分子為何有望治療溶酶體病?
    這一重要發現發表於近期的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這一研究揭示了一套全新的以PKC為中心、不依賴營養物水平的溶酶體生成調控機制,為溶酶體異常所致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寶貴的新思路,顯示了包括HEP14在內的PKC激活性物質作為治療藥物的潛質。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天津大學團簇酶新成果有望實現神經炎症調控幹預治療
    本站訊(醫學部供稿)2021年1月7日,天津大學張曉東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原子精確結構的團簇酶新概念,通過單原子替代實現對各種氧化還原酶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達到媲美天然酶的抗氧化活性和高精準選擇性,並揭示了其對神經炎症的調控機制,該成果有望用於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幹預。
  • Nature子刊: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新發現|Nature|PAK4|母細胞瘤|黑...
    11月30日,Nature子刊Nature Cancer發表文章揭示CAR-T療法聯合PAK4抑制劑對實體腫瘤效果更佳。賓州大學醫學院腫瘤放射科助理教授Yi Fan等發現在CAR-T療法治療下,敲除PAK基因小鼠存活時間顯著延長。約80%的PAK基因敲除小鼠在實驗結束後至少存活了60天,而未進行基因敲除的小鼠在腫瘤細胞植入後40天內死亡。之後,研究人員將PAK4抑制劑與EGFRvIII靶向CAR-T細胞聯合給藥,發現同樣有效,可使試驗動物腫瘤生長減少80%。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除了對神經元傳導的影響,針對已探明的上百種自閉症相關基因,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從更多不同的方向深入研究,查明自閉症致病機理的全貌,以及探索治療的方向。《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為Nature聚焦於神經科學領域的著名子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Nature子刊:HLH-11/TFAP4響應營養物質水平調控脂質代謝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