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於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阿肯色州、田納西州的周邊、肯塔基、密蘇裡、堪薩斯、奧克拉荷馬、德克薩斯州。
在密西西比大部分地區,阿拉巴馬州的南方,喬治亞和佛羅裡達的沼澤地區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喜棲居在水深的河流,湖泊、沼澤、運河和河口處等流速慢的水中。
真鱷龜(以下簡稱為大鱷)是美洲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類,最大甲長可達80cm,其外表有如史前爬蟲類。頭部較粗大,不能完全縮入殼內。眼細小,眼睛周圍有散開的黃色斑紋,且有星星狀的肉質「睫毛」。嘴如鷹喙,鋒利無比。 脖子短而粗壯,領背長有褐色肉刺。尾巴尖而長,兩邊具稜,稜上長有肉突刺,尾背前邊三分之二處有一條鱗皮狀隆起稜背,並呈鋸齒口狀。 背殼以棕褐色為主,偶爾棕黃色,背部具有三條模糊稜,並有放射狀斑紋。後緣呈齒狀,腹部白色,偶有小黑斑點,幼時黑色。四肢粗壯,肌肉發達,爪子尖而有力,善於爬行。大鱷是完全水棲的夜行性龜類,終日潛伏水底,每次浮出水面吸氣後,可以潛在水面下達40-50分鐘之久,它們通常只有繁殖或曬太陽時,才會爬上陸地。它們的背甲上常常附生大量藻類,這樣更有利於偽裝。大鱷不懼炎熱,不怕寒冷。環境溫度18℃以上可正常覓食,20-33℃是最佳活動、覓食的溫度。
34℃以上少動,伏在水底及泥沙中避暑,15-17℃時尚能少量活動,有些龜能覓食,15℃以下冬眠,10℃以下深度冬眠。
大鱷屬於肉食性,它們主要是吃魚類及死魚、無脊椎動物、腐肉及兩棲動物,也會吃蛇或其它龜,亦會吃鳥。小魚往往是幼龜的食物來源,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幼龜甚至會吃植物。人工飼養下的大鱷會吃任何肉 類,包括牛肉、雞肉及豬肉,但要先引誘大鱷「開食」。 大鱷屬於守株待兔型的機會主義者,基本不會主動攻擊魚類,它們的特色就是用蚯蚓狀的紅舌頭來引誘魚類。當它們飢餓時,會躺在水中不動 ,並將嘴張開,等待食物自動送上門來。它們那極具引誘食物的粉紅色舌頭,就像小蟲一樣,緩緩地隨水波搖動,讓獵物誤認為是食物而靠近,此時,它們便不費吹灰之力快速咬住獵物。大鱷龜苗建議用方形玻璃缸和白色半透明整理箱飼養,裸缸飼養最佳。飼養的水位高過龜苗背部3cm為最佳。
飼養的環境可以選在陽臺,有陽光的照顧,會促進苗子的背甲更堅固,甲色肉色更淺,在健康狀態方面也會表現更佳。
大鱷的生長速度是相當驚人的,需要經常更換更大的飼養容器。它們生性懶惰,不好動,也不需要曬背,對水質要求也並不嚴苛,對亞成體或者成體的飼養時,水深超過其背甲高度2-3倍即可。野生條件下的大鱷約需經過12年才會達到性成熟。每年4-9月是交配期,5-11月產卵。每次可產下約11-30枚卵,卵呈白色,圓球形,外表略粗糙,直徑23-33mm,重7-15g。經55-125天的孵化稚龜出殼,因孵化的環境不同,孵出天數也不同。當孵化溫度在30℃以上時,20℃以下時稚龜為雌性,當孵化溫度在22℃-28℃時,稚龜為雄性。 大鱷被列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受傷害動物;2006年,華盛頓公約(CITES)將鱷龜列為附錄III保育類動物。在原產地除美洲鱷外,大鱷幾乎沒有天然敵人,可是由於人們諮意捕殺及環境的汙染,使它們失去了棲息地。
加上美國每年輸出數千野生幼龜到中國,且有很多誤食魚鉤的現象發生,使得野生大鱷的數量逐漸減少,已到達瀕臨滅絕的境地。
點開長按圖片,掃描二維碼,直接訪問手機論壇也很便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