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然
秋冬季節,人們最容易被感冒侵襲。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吃不吃藥?
有人說吃藥7天好,不吃藥一個星期就好,可有的人自作決定硬扛了7天,不但身體難受,還影響工作學習。還有人說,感冒不能瞎扛,搞不好扛出大病。那麼,我們應怎麼對待感冒,有沒有個靠譜的說法?
感冒藥不會去除病因
在門診看病,最常見的就是,感冒發燒的患者進入診室就說「大夫,我感冒了,快給我輸液」,或者說「大夫,快給我開點消炎藥」。
其實,上呼吸道感染80%左右都是病毒性,注意休息、多喝溫水就可以緩解。如果病人高燒,不能吃東西,可以通過輸液適當補液,但不需要輸消炎藥,即抗生素。
許多患者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感冒發燒就吃抗生素。其實這種做法存在很大隱患。因為抗生素使用以後,微生物可通過產生耐藥性來保護自己。如果使用抗生素時間過長、使用的劑量不夠或頻繁換藥,容易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還容易使危重感染的患者將來處於無藥可用的境地,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尤為重要。
現實中,很多人年年得感冒,就會根據以往的經驗,讓大夫開「消炎藥」「輸液」,其實這麼做是不對的。因為不是每次感冒的原因都一樣,即使症狀相同,治療方法也會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的。
咳嗽發燒是伴隨感冒發生的,如果僅僅是病毒感冒的話,是有自限性的,一般來說7~14天就會自己恢復,但如果這其中繼發了細菌感染,那麼就會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反覆。
我們日常所說的「感冒藥」包括咳嗽藥以及中成藥,都是緩解感冒引起的各種不適,並不能消滅感冒的原因,與我們所說的「消炎藥」是不同的,不可以混淆。明確地說,感冒藥是緩解症狀,讓病人不難受的藥,但不能消滅病因,消滅病因要靠自身的免疫力,也沒有嚴格意義上可以消滅病毒的藥。而抗生素,是由於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在病毒性感冒的基礎上,導致了繼發性細菌感染,為了除去細菌感染而吃的藥。感冒藥不會去除病因,同樣抗生素也不會緩解症狀。
病毒性感冒不應使用抗生素
那麼,我們怎麼判斷自己用不用吃消炎藥呢?下面有些一般性建議,僅供參考。不過,一旦出現大問題,還是需要去正規的醫院,聽從正規醫生的指導。
那麼,什麼情況下感冒可能會由細菌感染引起,應使用抗生素呢?一般來說要符合以下幾條。第一,病情嚴重:大於3~4 天,發熱不低於39攝氏度,膿性鼻涕;或面部疼痛這類嚴重的症狀或體徵。第二,病情持續:大於10 天無改變,流鼻涕或咳嗽。第三,病情惡化:在典型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持續了5~6日並且初步改善後出現症狀或體徵(新發的發熱、頭痛、鼻分泌物)。
那麼,一旦患者的鼻涕變成黃色或綠色的,是不是就意味細菌感染,必須要使用抗生素了?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黃色或綠色的分泌物並不意味有細菌感染,也不是使用抗生素的絕對指徵,只是一個簡單易行的參考,病毒性感冒的分泌物也會變顏色。所以要去醫院,不要自己胡亂吃藥。
一般來說,細菌感染的鼻涕是膿性的,與普通的黃綠色鼻涕是不同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使用抗生素可以讓感冒好得更快,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念。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是沒有效的,也不會短時間內恢復。一旦醫生懷疑有合併細菌感染時,會給病人加用抗生素,是沒有錯誤的。
總的來說,感冒後,如果自行用感冒藥3天,症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則需要到醫院就診,尤其是孩子、孕婦、老人,以免延誤治療。(作者單位:北京協和醫院)
《中國科學報》 (2017-12-08 第8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