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進步一點點,三年級數學雞兔同籠,簡單思路解決大問題

2021-01-21 語數學堂

在部分三年級下冊的數學中,部分版本將雞兔同籠作為一個專項題單獨列了出來。(部分版本要到四年級上冊開始學習)但不不妨礙我們現階段來學習雞兔同籠問題,目前各個版本積累的數學知識已經具備解題條件。

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三大算術題目之一(另外兩道是物不知數和老鼠打洞,後邊我們會一一詳細列舉),最早記載於《孫子算經》中,距今已經超過1500年的歷史。原文如下: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有若干只雞和兔子在同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一數一共有35個頭,從下面數一共有94隻腳,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這個問題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解答,現在來看難度並不大,是作為一道能力提升題目來開闊思路。不論是假設法還是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解答。

那麼適合於小學生的方法有哪些?我們又怎麼通過最快的速度來讓小學生理解呢?

有一個最簡單的算法:(總腳數-總頭數×2)÷2=兔子的數量。

公式很簡單,關鍵是為什麼這樣能夠算出來,也就是不只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在我的小學階段,老師是這樣來解釋的:命令兔子和雞同時抬起兩隻腳。這樣地上的腳就只剩下兔子的腳了,用這個數量除以2就是兔子的數量。

比如上邊的題目,列式:(94-35×2)÷2=12(只)這就是兔子的數量。

這就是最容易理解的「抬腿法」。

關於抬腿法有多個辦法可以來解決這個問題。

抬腿法

方法一

假如讓雞抬起一隻腳,兔子抬起2隻腳,還有94÷2=47(只)腳。籠子裡的兔就比雞的腳數多1,這時,腳與頭的總數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數。

方法二

假如雞與兔子都抬起兩隻腳,還剩下94-35×2=24隻腳 , 這時雞是屁股坐在地上,地上只有兔子的腳,而且每隻兔子有兩隻腳在地上,所以有24÷2=12隻兔子,就有35-12=23隻雞。

方法三

我們可以先讓兔子都抬起2隻腳,那麼就有35×2=70隻腳,腳數和原來差94-70=24隻腳,這些都是每隻兔子抬起2隻腳,一共抬起24隻腳,用24÷2得到兔子有12隻,用35-12得到雞有23隻。

除了抬腿法,還有假設法,假設全是雞:2 × 35 = 70(只)雞腳比總腳數少:94 - 70 = 24 (只)

兔子比雞多的腳數:4 - 2 = 2(只)

兔子的只數:24 ÷ 2 = 12 (只)

雞的只數:35 - 12 = 23(只)

假設全是兔子:4 × 35 = 140(只)

兔子腳比總數多:140 - 94 = 46(只)

兔子比雞多的腳數:4 - 2 = 2(只)

雞的只數:46 ÷ 2 = 23(只)

兔子的只數:35 - 23 = 12(只)

不論是哪一種方法,其學習目的都是在於引導小學生去尋找數學規律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取有效數--明確思路--解決問題,這是我們現階段學習數學的基本流程。

相關焦點

  • 幾隻雞,幾隻兔?——「雞兔同籠」的思考
    我國古代數學史中,有許多有趣又引人深思的問題。在《孫子算經》中記載了一道數學趣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翻譯過來就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裡,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問籠中各有多少只雞和兔?
  • 雞兔同籠,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怎麼樣?
    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著名典型趣題之一,最早記載於《孫子算經》之中。雞兔同籠問題,是小學奧數的常見題型,解法很多,每一種方法都體現了數學的魅力所在,並不能說哪一種方法就好,哪一種方法就差,最關鍵的還要看在解題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發散的思維,不要讓孩子拘泥於形式,只要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出就是最好的方法。
  • 三年級數學:乘法口算、筆算方法,乘除法解決問題複習,為娃收藏
    本單元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以及乘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口算乘法的方法:先把因數中0前面的數相乘,再在乘得的積末尾添上0(一共有幾個零就添幾個零)。筆算乘法的方法: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乘起;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和十位分別與第一個因數相乘,如果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再把兩次乘得的積想加。
  • 3歲萌娃巧解雞兔同籠:邏輯思維能力從小拉開差距,越練越聰明
    題目是這樣的:雞兔同籠共6個頭,20條腿,問雞兔各多少只? 5、畫完以後發現有4個圈畫了4條腿,那麼這四個圈代表的就是兔子,兔子一共有4隻;剩下兩個圈有兩條腿,那麼這兩個圈就是雞,雞一共有2隻。 有理有據,毫無破綻,看完視頻以後,其清晰流暢的解題思路,讓網友們都驚呆了: 「天吶,我長這麼大沒明白的題目,居然被一個萌娃教會了。」
  • 籠中共有雞和兔100隻雞和兔的腳共248隻,求籠中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題目籠中共有雞和兔100隻,雞和兔的腳共248隻,求籠中雞和兔各有多少只?普通學生思路:方法一(算術法):雞有2隻腳,兔有4隻腳。假設100隻都是兔,則有100×4=400(只)腳,比實際248隻腳多400-248=152(只)腳。
  • 行測考試雞兔同籠延申題型
    雞兔同籠問題是國考、省考等行政能力測試經常遇到的問題。 較為常用的可以設置參數及雞X只,兔Y只,則X+Y=雞兔總只數,2X+4Y=總腳數。然後進行解二元一次方程。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數學題,到現在經久不衰,有一題被國際認證
    想必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勾股定理,這個定理在西方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的,所以也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但據說這個定理在中國最早是由西周數學家商高發現的,他發現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比畢達哥拉斯早五百年。雖然在近代史上,中國的數學成就遠遠沒有像西方那樣對世界進步產生深遠影響,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
  • 五年級數學上冊期末考試卷太難?計算和操作為王,解決問題直撓頭
    第一大題,填空。第1小題,考察五年級小學生對質數、合數、倍數的概念掌握如何,以及能否靈活運用其解題。質數有3,合數有4、15,15是3的倍數。第2小題,a的最大因數是a,最小倍數是a。第3小題,1時20分=(4/3)時,250公頃=(5/2)平方千米。第4小題,分數單位是1/7,有9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第5小題,9/12=6÷8=18/24=3/4=0.75。
  • 線性代數學習的核心——從雞兔同籠到線性方程組
    雞兔同籠問題流傳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解法,讓我們暫且遠離考研,品味一下小學數學的趣味:雞兔同籠,頭20,腿50,問雞兔各幾?比起這個萌系的方法,孫子算經就比較殘忍了,屠夫刷刷25刀,把每隻雞和兔子的腿都砍掉了一半,獨腳雞和雙腿兔當然還是20個頭,腿卻只有25個了,獨腳雞一個腦袋一條腿,一樣多,每隻雙腿兔卻是2條腿1個兔頭,腿比頭多1,那麼自然有5隻兔子。其他方法,不一一列舉了。
  •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期末試卷(附答案)
    ④雞兔同籠,有25個頭,80條腿,雞兔各有多少只? ⑤六年級學生報名參加數學興趣小組,參加的同學是六年級總人數的 ,後來 3有20人參加,這時參加的同學與未參加的人數的比是3∶4。六年級一共有多少人? . ⑥六(1)班共有40人,下面是他們一些最喜歡的飲料的統計圖,請問每種飲 料各有多少人喜歡?
  • 初中數學培優 七年級下 第四講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
    中國目前初中數學教育大綱基於以下這個情況,即絕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只會用到三年級以下的數學,因此難度下降很大,屬於普遍教育。而高中數學的難度並沒有下降,因此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存在著很大的困難。我曾經遇到過本地區最好的公辦初中的一個學生,她在初中排在年級前20名(年級總共500多學生),但是進入高中後感覺非常吃力,跟不上進度。和她交流後我一句話概括,現在的初中數學要求太低,難度太低。
  • 五年級數學,簡易方程其實就是「將日常語言變成代數語言即可」
    簡易方程過去不是很被人關注,但是現在小學五年級老師們會用大量的時間關注這個問題,一個是因為這個內容屬於五年級上學期重要的知識點;另一個原因是這個內容對於學生理解數學的本質,建立抽象思維有一個質的變化。英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寫的代數教科書——《普通算術》中有這樣一段話:「要解答一個問題,如果裡面包含著數量間的抽象關係,只要把題目從日常的語言譯為代數的語言就行了。」每一道例題就是一種小學階段重要的考點,這些內容貼近生活。其實對於現在這個階段的娃來說並不算難點,甚至比之前學習解方程的時候還要簡單多。
  • 七年級數學,一元一次方程應用篇積分類問題,一鍵三連,強推薦
    常規的問題,比如行程、工程問題都是很多地方常考的內容,而人教版中積分類的問題是真正讓人頭痛的地方。說到頭痛就是因為很多同學表格裡面是啥意思,其實然他順著填倒是會,這就和小學階段學習雞兔同籠問題時一樣,表格的方法學生都可以做,但是都不會去主要選擇,因為要填的數據太多,最後就記住了假設法的結論。那麼今天我們專門性的來看一下這類問題的關鍵點。咱們就從第七題開始看,這裡不是踢足球,但是和足球類似,咱們第一步要提取的就是表格信息。
  • 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導讀:約1500年前的古代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就是今人所謂的雞兔同籠問題。難點和挑戰儘管雞兔同籠問題已經成為小學數學中的常見題型,然而該問題對於計算機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具體來講,為了得到最終答案計算機需要通過理解題目的文字描述來得到相關數學表達,計算機需要具備邏輯推理能力來對得到的數學表達進行算術演算,計算機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有關現實世界的常識從而能夠約束和簡化題目。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數學題你知道嗎?勾股定理是中國人發現的?
    ①雞兔同籠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著名典型趣題之一,記載於《孫子算經》中。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現在又雞和兔子在一個籠子裡,有53個頭,有94條腿,問雞有幾隻?兔有幾隻?
  • 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逕自相乘,三之,四而一」,是中國古代算數書所表述的圓的面積計算方法。意為圓的面積就是用圓的直徑的平方,乘以三,再除以四。由於古人並不知道圓周率,用這個方法計算出來的結果往往誤差很大。劉徽不滿足於這個結果,以極限思想為指導,提出用「割圓術」來求圓周率,並求得了3.14這個近似數值。自此之後,「割圓術」在圓周率計算史上被長期使用,作為最早的計算圓周率的方法一直為人們稱道。
  • 三年級數學試卷真題,考察全面題目簡單,快速做完又全對的是學霸
    今天小編分享的便是去年2019年小學三年級數學試卷真題,考察全面題目簡單,快速又準確的是學霸。試卷二試卷二主要考察孩子們靈活運用本學期學習的知識能力。試卷三試卷三主要考察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靈活運用是根本。三年級學習的分數與平移、旋轉、軸對稱都是初步認識,以後還會更加細緻學習,現階段打好基礎是關鍵。
  • 古代最著名的三道數學題,到現在依舊經典,有一題難倒無數外國人
    但縱觀我國古人的數學成就,還是相當有造詣的。中國古代數學著作曾留下過3個著名問題,一直到現在還被人熱烈討論,經久不衰。今天,筆者就來給各位一一介紹。第一道是雞兔同籠問題,最早收錄在《孫子算經》當中,問題如下「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乍一看很好理解,假設有35隻雞,那就是70隻腳。
  • 16個趣味數學小故事,快給孩子講講數學故事啦!
    2、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 斯莫格索尼A6400兔籠:相機不可或缺的配件
    不過最近我發現斯莫格家的配件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斯莫格是一家非常出名的相機配件廠商,斯莫格6400 兔籠就是6400 用戶一款不可或缺的配件。因為我們在拍攝時需要監視器、麥克風、補光燈、三腳架等等,以6400本身肯定無法全部承載。斯莫格兔籠可以外接很多的設備,三腳架、支架、閃光燈架、手提、等等,重點是兔籠本身重量很輕,一次安裝後也不需要拆卸,一直裝在相機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