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長出智齒,或者是智齒疼等聲音。雖然經常可以聽到智齒這個名詞,但是很多人對於智齒卻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人認為自己不智齒就是比別人笨。
人類演化至今,牙列一共32顆牙齒(會有個體差異),上下左右各分到8顆由前往後依序是門牙、犬牙、小臼齒與大臼齒,前面7顆在6~12歲間會長出,但是唯獨最後一顆大臼齒(我們稱第三大臼齒)會延到約18歲左右才萌發,由於此時正是小孩邁入成人的時期,因此又別稱這顆牙為智慧齒(簡稱智齒)。
智齒的生長方面,個體差異很大,有的人16歲就開始長,有的人甚至50歲才長,有的人終生不長,這都是正常的。相較於幼兒時期長出的乳齒與兒童時期更換的恆齒,智齒通常是在人類心智已經趨於成熟時才長出,因而得名。據統計,有80%的人會長智齒,20%的人並不會長智齒,但是沒長智齒的人智力與常人無異,所以智齒和智力沒有直接關係。
有小夥伴說,我三十歲了為什麼還不長智齒,是不是就不長了?
面對這樣的問題,還真不好回答,畢竟確實有的人終生不長,但有的人到了四十來歲再長也是有可能的。
古時候由於人類的食物不夠精細,需要更多的牙齒來研磨咀嚼,所以才會有智齒的產生。
而現代人的飲食結構逐漸精細化,智齒逐漸的沒有了用武之地,成為人類進化的殘留物,所以使得一部分人的智齒牙胚消失了,出現了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會長智齒。
但智齒的萌發數量、萌發的時間、萌發的狀態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各有千秋,由於人類的牙槽骨同古時候相比,在長度、寬度、強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所以有些智齒通常不能正常的萌出,埋伏在牙齦組織結構下,讓你以為你沒有長智齒。
所以,我們光靠肉眼是很難界定自己到底有沒有長智齒的,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究竟長不長智齒,有沒有智齒,最靠譜的方式還是去醫院拍個牙片,檢查一下。
其實絕大部分的智齒都是需要被拔除的,當你的智齒發生齲齒(蛀牙)、造成鄰牙病變、空間不足引起冠周炎症、局部不易清潔、無對咬牙、智齒阻生、引起其他病變、正畸需要、因阻生疑為不明原因的神經痛病因者,或可疑為病灶牙時,就需要馬上拔除了。
但如果你的智齒能正常萌出,並且建立咬合關係,或者至少不會帶來疼痛和感染的風險並影響其他的牙齒的話,是可以不用拔除的,只要好好維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