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破壞最嚴重的是智利大地震,芮氏規模為9.5級!好萊塢大片中的場景設計最多也只到十級大地震,十五級地震是個什麼概念,連拍電影都不敢想像!下面就從幾個關於地震等級的定義中來了解下十五級地震是個多大的概念!
儘管看起來煞有其事,但種花家並不推薦這部電影,因為它只是一部小製作的「偽大片」而已,各種特效相去甚遠,大概算三流水準吧!
一、關於地震等級
一直以來對地震等級都有不同的說法,比如早期義大利火山學家麥卡利以人體對地震的感覺劃分了十二個等級的地震!當然在現代地震分類中有一個專業的名詞來形容這個等級:烈度!比如遠離大地震中心的某個位置和某次小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能是一樣的,但這並不能完整表現此次地震的強弱!
1、芮氏規模:
美國加州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地區,美國人裡奇特和古登堡以此為案例試圖建立一種能比較直觀反映地震實際強度的方式,即「芮氏規模」:以距離震中100KM處的的標準地震已記錄指針幅度1um為標準芮氏規模一級!,如果振幅增加十倍即10um則為芮氏規模二級,以此類推!
2、矩震級:
矩震級一個綜合指數,地震發生時對地震斷層破裂面積、平均錯棟梁以及巖石的剪切模量的乘積來計算出矩震級!也可以通過地震斷層的規模,震源深度與巖石力學性能和錯動量來求出!
二、為什麼有裡氏和其他震級劃分後還要矩震級來表現地震的等級?
一般地震表現兩個特徵,烈度和地震等級大小,烈度是地震破壞力的大小,而震級則是地震波能量的大小,從芮氏規模延伸出來的近震震級ML,逐步推廣到面波震級Ms以及體波震級Mb等,特別是比較有意思的面波震級Ms,當Ms震級超過8.6時面臨一個震級飽和的問題,因為七級的地震,振幅將達到10米!根本無法記錄!因此面波震級Ms是有缺陷的!
從上圖曲線來看,其他震級都有不同程度的飽和跡象,因此在在更大級別的地震上,以矩震級Mw來表示會更科學!
三、十五級地震是個多大能量的概念?
芮氏規模與矩震級有著不同的數據來源,各個震級分類之間有相應的換算,我們以芮氏規模與震級之間的能量釋放差異為依據!芮氏規模之間,每差兩個等級,能量釋放將差異1000倍,即每個震級之間的能量相差為:31.62倍!
裡氏一級相當於能量釋放:2.0×10^6焦耳
那麼就可以計算15級地震是個多大的概念了!
2.0×10^6×31.62^15=6.32×10^29J
當然不必計算大伊萬的當量了,因為這個能量大概是地球引力結合能:2.45X10^32J的千分之三!
即可以將地球徹底粉碎成原始星雲狀態能量的千分之三!是什麼概念呢?大概地球早已經碎裂成數塊了!當然地球還能彌合起來,因為相互之間的引力依然存在,經過千百萬年的地質塑造之後仍然會恢復球體的形狀,不過這和生命已經沒啥關係了!
再嘴欠說一句,大概16級地震即可將地球送回姥姥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