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端到熱潮
量子點領域的發端,大約在70年代末。當時,西方國家的化學家受石油危機的影響,想尋找新一代能利用太陽能的光催化和光電轉換系統。借鑑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的原理,化學家們開始嘗試著在溶液中製備半導體小晶體,並研究它們的光電性質。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美國的BARD和BRUS、前蘇聯的Ekimov、德國的HENGLEIN等。
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比如,硫化鉛的大塊單晶總是大家熟悉的黑色,但是,化學家在溶液中做出來的納米晶體顏色各不一樣,有的黃、有的紅、有的黑,有的甚至沒有顏色。到底發生了什麼奇怪的事情?
最後,美國科學家BRUS、前蘇聯的E-FROS給出了一個漂亮的解釋,這就是「量子限域效應」理論。他們倆的文章發表時間有些不同,但由於前蘇聯的隔離,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工作。
目前為止,這個領域還是化學家在起主導作用,合成出性能達到要求的量子點還是該領域最關鍵的事情。1990年以前,合成方法都是基於傳統的製備膠體小粒子的化學方法,例如共沉澱、微乳液、膠束等。這些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把尺寸控制在要求的範圍內,但光學性能非常差,基本上不發光。
量子點研究在1990年到1993年之間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出現了一種新的合成方法,叫「金屬有機-配位溶劑-高溫」路線,這個方法最早在貝爾實驗室被發明,它以具有高毒性、非常不穩定的二甲基鎘作為鎘源,在高溫(300攝氏度左右)、有機配位溶劑中合成高質量硒化鎘。這對於整個領域具有裡程碑式意義。但是,這同時也給領域留下來一個挑戰。他們用的原料,是從「金屬有機氣相沉積」借鑑而來,其中的二甲基鎘是爆炸性的,即使是室溫也不穩定,而且毒性很大,成本很高。這些因素,導致在後來10年間,這個領域發展並不快,而且只能做一種材料。
後來我到了阿肯色大學,我們找到了一種「綠色」有機溶劑路線,它讓量子點的簡便合成走進了全世界的實驗室。只要有一個普通的化學合成實驗室就可以做,在中國也可以做。接下來,我們系統探索了量子點生長機理,使得相對高質量的量子點的範圍也逐步擴大到其它種類半導體。由於這些原因,這條「綠色」路線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包括工業界和學術界。
我認為,科學研究分兩類,分別是「前瞻性探索」和「系統性攻關」。上述貝爾實驗室1990年的工作,就是典型的前瞻性探索,我們實驗室在本世紀的工作則更接近系統性攻關。科學研究面對的未知世界、不像考試一樣有標準答案。因此,我們既不能否定前瞻性探索、也不應該看不起系統性攻關。目前中國科學研究有過於看重前者的傾向,對科學熱點過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