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是在相關地區環保局需要監控生產企業的生產設備和環保設施排汙淨化設備上安裝具有通訊功能的智能監測模塊對企業中已安裝監測模塊的設備的運行狀態(啟停狀態)和各種電參量進行實時的監測並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研判及時發現這些設備運行的各種異常情況。這種監測模式屬於過程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和原先在線監測相比以上搜集到的數據不容易造假,可以及時發現異常而且對於企業來說成本和安裝費用較低,可以減輕負擔,故能在較大範圍進行推廣普及同時環保局也可以通過平臺全程監控企業生產狀況,有效提升執法效率。
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的應用探索自2017年開始就在積極探索把用電數據用於汙染源企業的過程工況監控。系統首先在宿遷市開始應用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累計監測企業250戶,南京、 蘇州、徐州邳州市、無錫江陰市、常州溧陽市也在開始實施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目前已經監測企業近500戶未來也打算進一步推廣應用。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在江蘇省各地的應用深受環保監察系統歡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17年被評選為江蘇省10大環保創新典型案例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要求採用「試點創新法」予以重點複製推廣並下一步有意將已發放排汙許可證的全部規上企業納入監管。
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介紹: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由現場端監控系統和中心端監控平臺兩部分組成如圖所示。
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由電量監測、通訊數據採集和平臺軟體三個子系統組成。
電量監測系統:對已經納入監測範圍企業單位的生產設施、汙染物治理設施,環保設備運行的電氣參數(電流、電壓、功率、功率因數、電 量等)進行的監測、採集、處理、傳輸 。
通訊數據採集系統:將監測模塊採集的數據收集並存儲傳輸至中心端監控平臺。
安裝調試:對監測點位安裝的參數監測儀器進行儀器配置、通訊連接、數據傳輸等調試。
中心端監控平臺接受現場端監控系統傳輸的信息實現現場數據的匯總、報警管理、統計分析等遠程實時掌握生產設施和治汙設施運行狀況。
中心端監控平臺統一建設、統一運維、統一管理。現場施工單位、管理單位、排汙單位按權限登陸系統使用能夠對生產設施、汙染物治理設施的運行狀態進行關聯分析及時發現環保治理設備未開啟、異常關閉及減速、空轉、降頻等異常情況。將未及時進行汙染物處理的設施實時通知相關人員,對執行停產、限產的生產設施進行監控,將停限產期間違規生產的設施實時通知相關人員,對停限產的總體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使用者可使用網頁、手機APP、微信等形式應用平臺功能可自行定義簡訊、微信、APP等告警接收方式。
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設備簡介
因企業生產情況複雜、現場環境往往惡劣所,所以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的終端監測設備採用一體化、小型化、免停電、免布線設計。可在企業不需要停電的情況下可進行設備安裝。採用無線自組網通信技術現場不敷設通信線纜,支持無線信號傳輸。
數據分析
取得汙染源企業生產設備和環保治理設施的環保工況用電監控,工業企業分表計電系統,環保設施用電監管數據後需要設置對應的數據模型以對環保治理設施的運行狀態進行研判研判規則如下
(1) 正常運行
環保治理設施(如:提升泵、鼓風機、汙泥泵、汙泥壓濾機等) 設備運轉率偏離正常值的±30%(根據汙排汙單位工藝特性動態設置)以內則判斷治理設施為正常運行。
(2) 未投入運行
根據排汙單位工藝流程對環保關鍵治理設施進行監控如果環保關鍵治理設施用電負荷低於設置的運行閥值則判斷治理設施未投入運行。
(3) 非正常運行
一段時間內排汙單位生產設備正常運行對應的環保治理設施用電負荷低於設置的正常運行閥值則判斷環保治理設施未正常運行為非正常運行。
工況監測應用
停電分析:某排汙單位環保治理設備「進水泵2」在2019 年5月5日18時35分產生停電告警在2019 年5月5日18 時46分又重上 電。環保監察部門和排汙單位可以根據停上電時間知道環保治理設備運行、停運的時長能夠根據停電告警知道環保治理設備是正常停運還是故障停運。
越限分析
通過設置環保治理設備的告警限值包括負荷的上限閾值、下限閾值實時判斷環保治理設備的運行情況通過越限分析判斷相關環保治理設備的開啟情況。
聯動分析
排汙單位每個產汙設施都有與之關聯的一套治理設備通過設置產汙、治汙設施的運行閾值採用不同維度的智能化聯動分析模型及時判斷環保治理設施是否正常開啟。
結語
將用電數據用於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具有簡易、直觀、無法造假、成本低等特點通過在江蘇省各地市的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能及時發現企業治理設施出現的問題,變「人防」為「技防」減輕了環保監察部門的工作量提高了環保監察的效率增強了環保精準監管的能力。我們的體會是現有的在線監測和產汙設備用電監控平臺各有優點如能在不斷深入推進的環保汙染治理過程中將兩者優勢結合、數據融合、關聯分析則能互相彌補不足、相互完善可以更好地做好環保監測工作從而能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武器。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