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布魯塞爾12月20日電(記者王朝文 吳昌榮)比利時人科恩·范梅赫倫是世界概念藝術家,他創立的「世界雞繁殖計劃」將藝術與科學相融合,試圖繁育出攜帶世界上所有雞種基因的「世界雞」,以此體現世界文化的多元。
他位於比利時東部林堡省哈塞爾特市的工作室裡,擺滿了與雞有關的繪畫、裝置等藝術作品。有的作品表現雞沒有完全孵出的樣子,有的作品是雞頭與鱷魚身的結合。
範梅赫倫向新華社記者展示了他自己鍾愛的一幅油畫作品。在這幅題為《雞蛋裡的世界》畫中,雞蛋裡有穀物、羽毛。
他解釋說:「我用它來表現內心深處激情和狂野的那一部分。穀物、羽毛都是跟雞有關的,這些都是隱藏在一個雞蛋裡面的內容,它們是一切的開始。」
範梅赫倫5歲起與雞結緣,當時他父親的一個朋友給他家帶來了兩隻小雞,他非常喜愛。12歲時,他問父親為什麼要把雞關在籠子裡,父親的回答啟發了他對於自由與束縛的思考。
1999年,範梅赫倫啟動「世界雞繁殖計劃」,首先將比利時純種梅歇爾斯雞和法國純種布雷斯雞雜交,繁育出第一代「世界雞」。然後,他用第一代「世界雞」與英格蘭純種紅冠水雞繁育出第二代「世界雞」。被命名為「梅歇爾斯·烏雞」的第13代「世界雞」則是中國烏雞與第12代「世界雞」繁育的後代。範梅赫倫目前正在從事第18代「世界雞」的繁育。
範梅赫倫今年49歲,卻已花了30多年時間關注和研究雞,包括到不同國家考察不同品種的雞的生存狀況、生活條件及其承載的地域文化信息,並把它們帶到比利時來繁育。他最初做繁育項目的時候,開闢了一個大約10公頃的繁育基地,他眼下在世界不同地方擁有8個農場。
他說,雞繁育項目本身就是藝術品,它涉及不同的專業領域,需要藝術家、哲學家、社會學家、科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協作,把藝術與科學巧妙融合在了一起。
「雞和人一樣,對環境氣候有非常強的適應能力,人到哪裡都能生存,雞也一樣。檢測雞的基因,基本上能追查到人類遷徙的歷史,因為人會把雞帶在身邊。」範梅赫倫說。
過去15年,範梅赫倫將18個國家的純種雞逐一雜交繁育。他從雞的繁育過程中獲得靈感,用抽象的手法,通過木雕、繪畫、攝影及裝置等多種藝術作品,表現多元文化的融合,人類對自由的追求,同時服務於相關科學和醫學研究。他目前擁有世界最大的雞基因資料庫。
範梅赫倫說,世界各地大約有3000位收藏家收藏他的作品。他曾帶著「世界雞繁殖計劃」藝術項目,到十多個國家展示,包括參加中國廣州當代藝術展。明年,他將帶著他最新的「世界雞」作品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