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史子楊 吳紅芬
「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低吟淺唱中,海南人生活與茶的密不可分被體現得淋漓盡致。如今,南渡江畔、騎樓腳下、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飲茶之人,不知不覺間,茶葉已經在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海南茶葉,屬白沙綠茶最為有名。這種來自海南省白沙縣隕石坑上的茶葉,暢銷海南多年經久不衰,海南線下分店多達百餘家。自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風靡中國內地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除了海南,廣東、香港、泰國等地都有白沙綠茶的忠實擁躉。
一開味淡二開吐,三開四開味正濃,五開六開味漸減。白沙綠茶茶湯香氣持久,湯色明亮,飲後回甘,獨特的口感和特性,為其贏得市場青睞。
白沙綠茶自1990年起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獲獎無數:2004年被中國質量監督總局評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2年榮選為「海南農產品著名商標品牌」,2015年白沙綠茶是「全國綠色食品示範企業」評選中海南省唯一獲評企業……其品質受到專業領域的廣泛認可。
白沙綠茶品質得益於自然饋贈,其產地位於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依山傍水,佔據了天時地利,白沙縣牙叉鎮東南9公裡境內的隕石坑又為白沙獨有。
謂之有山,產區倚靠白沙縣大小山峰440座,河溪交錯,山巒起伏,熱帶森林資源豐富。其中鸚哥嶺海拔1812米,漫山遍野的植被,草木葳蕤,是海南省第二高峰;橫亙而出的「美女峰」,雲霧繚繞山間,因形似美人仰臥而得名。
謂之有水,因為白沙全縣大小河流30條,水能蘊藏量達3.84萬千瓦,地處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三江」源頭,是海南島生態核心區,每年5—10月份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為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溼度為80%。
謂之有隕石坑,白沙隕石坑為距今約7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墜落此處爆炸而成,坑位直徑3.5公裡,是目前我國唯一能認定的較年輕的隕石坑。隕石本身所含各種礦物質滲透於這一片區的土壤之中,造就了白沙綠茶獨特的品質。
2020年8月,海墾茶業集團旗下子公司海南農墾白沙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迎來喜訊,作為海南省唯一一家進入百強的茶葉企業,其實施建設的「白沙綠茶標準化產業園」項目被評定為海南省25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合格產業園之一。
界面海南慕名前往探訪,茶葉生產車間內,制茶機器轟鳴聲不絕於耳,員工趕工制茶,熱火朝天。在車間,界面海南捧起一把殺青後的茶葉,仍有爐火餘溫,縷縷茶香已然飄滿四周。
工作人員介紹稱,正宗白沙綠茶需以一芽二葉的優質鮮葉為原料,經過攤青、殺青、揉捻、乾燥等工序精製而成。海南農墾白沙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綜合部經理黃鑫偉表示,白沙綠茶線下門店已達上百家,茶葉銷售業績十分喜人,供不應求,但產品基本可以彌補線下銷售的缺口。
近年,企業採取配額管理,統一發放肥料,嚴禁噴灑農藥,重施農家肥、有機肥的措施,並將茶青質量與職工收入直接掛鈎,杜絕農藥亂施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年,海南農墾白沙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土地面積達到5000畝,其中投產茶園近4213畝,幹茶總產量329餘噸,綜合產值近6000萬元,營業收入4741萬元,淨利潤855萬元,上交稅款716萬元,企業現有茶農、職工579人,茶農人均年收入2.98萬元。
近年來,白沙富饒的生態茶園成了旅遊熱門之處,白沙縣在大力發展茶產業的基礎上,深挖白沙綠茶的地理文化內涵,力促「茶旅文」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茶產業轉型升級。
據了解,白沙縣「茶旅文」重點項目——白沙茶園小鎮於2017年6月開始動工建設,投入15億,佔地約130公頃,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白沙農場場部原址茶園景觀、河谷溪流及黎族文化等資源,「茶旅文」融合,建設成為了一個集生態茶葉生產,茶園觀光休閒、黎族文化體驗,鄉村養生度假為一體的茶園小鎮,現有茶園4200畝。
此外,茶園小鎮通過將旅遊業和種植業相結合,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扶持周邊三個鄉鎮農戶種植生態茶園1500畝,帶動127戶貧困戶種植茶葉,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
周末開車到白沙的茶園裡轉轉,溫暖和煦的陽光,遠處飄來的茶香,令人神清氣爽,可謂舒服愜意。農業旅遊景觀與天體地質旅遊景觀緊密結合,觀光、科普、休閒、養生、體驗於一體,白沙縣致力於打造集採茶、制茶、品茶、購茶、餐飲、休閒為一體的茶園生態精品景區,形成白沙的獨佔優勢,聞名海南享譽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