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不是因為袋熊的肛門是方形的。
一個科學家小組深入探究了袋熊立方體大便中的奧秘,揭示了獨特的消化技巧製造的產物所涉及的生理過程。
甚至連袋熊對自己的大便都有點痴迷。
這種澳大利亞的有袋動物排洩一次大約會拉出4到8塊糞便,每一塊的直徑約2釐米。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大便的形狀。袋熊一夜之間能拉出80到100塊立方體大便,它們會將其收集起來,然後戰略性地布置在它們的領地周圍。
這種散放的行為至少有兩個目的:標記領土,吸引配偶。
奇怪的幾何形狀會提高堆疊性,防止滾動。因此袋熊之所以會產生立方體粑粑,是一種進化的適應性,而非什麼與生物學無關的玩笑。
立方體形狀的袋熊大便
但是袋熊的身體究竟是如何製造出這種立方體便便的,仍沒有確切的答案。
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博士後研究員Patricia Yang對此現象進行了調查。她是體液流體動力學的專家,涉及的領域包括食物消化、血液和尿液。
她表示:「我調查是因為我也很震驚,生物學上竟然有這麼奇怪的東西。一開始我都不相信那是真的,直到我上網查資料看到了圖片,還真的是立方體。」
Yang試圖研究袋熊的消化機能,並確定其中的生理學原因。畢竟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拉出立方體大便的動物。她和同事一起對一隻遇到車禍必須進行安樂死的袋熊進行了解剖,並著重關注於那隻袋熊的消化系統,即消化道。
食物的營養物質被腸道吸收後只剩下一坨便便,而當它的稠度從液態變成固態的時候,研究人員注意到,糞便就是在最後這8%的時間裡,從典型的管狀變成了小小個的立方體,每個約2釐米寬(食物在袋熊的消化道總共會待上17、8天)。
先前的研究假設的是,立方體糞便形成於小腸。但Yang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並非如此。糞便是在大腸的末端變成立方體的。袋熊腸壁的可變彈性導致了這種轉變。」
他們清空了袋熊的腸道並給它充氣,結果發現糞便受到的彈性壓力從頂點的20%到邊緣的75%不等。這意味著,袋熊是通過腸壁的壓力變化做出了這些立方體粑粑。
而且有趣的是,除了生物學領域,這項研究還具有其它意義。
Yang說道:「目前的立方體製造工藝只有兩種:模塑和切割。但袋熊發明出了第三種方式,我們可以將這種消化技術應用於機械工程中。」
除此之外,該發現還可以應用於醫學領域,比如胃腸帶治療等。Yang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將提高我們對人體內軟組織運輸、以及腸道運動的理解。
生物仿生學是沒有界限的。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gizmodo,譯者 狗格格,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