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現在官方的報導口徑,明年6月份首批安置房將交房,周轉在外的拆遷戶將搬入新家。
圍繞安置房,「緋聞」不斷。雖然各種小視頻最後都證實並非質量問題,但這也無形中提高了老百姓對安置房的期待值。
尤其在新區設立之初,各路專家都很高調,一位比一位提的超前,吊足了當地老百姓的胃口。
不過,隨著「理想」從空中落向工地,人們看到更多的是「務實」。類似「會呼吸的牆」等賺足了眼球的科技概念,並未在安置房中體現出來,概念依然是概念。
安置房到底怎樣,再有半年多時間就會有答案。
但從我了解到的老百姓的期許看,我覺得很有必要提前給大家吹吹風:期望太高了,心理假想的東西會變得很虛無,等眼睛真的看到的時候,可能落差就會很大。
就像我們去做演講,一旦主辦方把主講人介紹的超級震撼,聽眾往往會拿這種預期去套接下來的演講。本來講的不錯,但因為被主辦方事先拔了個天花亂墜,聽眾就會總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相反,如果安安靜靜聽下來,不帶任何期望,反倒會讓感受更真實。
因此,我很擔心大家入住的時候帶著這種極高的期望,在這種心態之下,一旦有一點瑕疵,就會引發濃重的情緒。
必須說明一點,我之所以這樣講,並不是我對安置房質量有擔心,而是對現實的安置房和被吊起來的期望之間的落差有擔心。
大家拆遷的時候本就不舍,又在其他地方租房度日,再加上「雄安新區的安置房」這個具有無限空間的短句的想像,無形中對安置房的審視就會嚴肅許多。因此,安置房的角角落落,小區的方方面面,物業的裡裡外外,都一定會被放在顯微鏡下端詳。屆時,「雄安質量」將迎來一次最接地氣的檢驗。
審視安置房質量,我認為多毒的眼都要歡迎;而對於一些比較性的落差,比如安置房的層高問題等(它再怎樣也趕不上我們自家蓋的房子),心理還是要有個準備,別被外界的概念和想像帶飛。
前天,陳剛又跑到工地去了——容東片區C組團和D1組團的安置房項目。在現場,陳剛要求必須「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嚴把原料關、施工關、監理關,科學安排施工工序,高質量建設、高標準驗收,建立全流程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健全第三方質量監理制度,確保工程質量、環保、品質三達標。」
而對於房子的裝修問題,陳剛說,安置房精裝工種多、程序多、標準高,要始終堅持以「這就是我家」的態度和理念進行施工建設與內部裝修,不斷優化細節,站在群眾角度,把群眾關心關注的事放在最高位置,確保順利「回遷」,讓每一項工程都經得起人民檢驗。
陳剛講得很對,裝修中的很多問題其實正是發生在細節。誰家裝修誰家盯的仔細,看上去差不多,但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材質在入住後的使用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就是我家」的態度就對了。只有把安置房的裝修當做是自家的裝修,才可能實現精益求精。
同時,陳剛提出「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這也表明,在質量與工期之間,新區堅定地站在了質量一邊。
事實上,住房問題,媒體報導多好是沒用的,到底好不好要住進去、和房子每天打起交道才知道,住戶比媒體更有發言權。因此,我個人的看法是大家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安置房,別把自己的期望值設定太高,才可能讓自己的感受更真實、更客觀。
最後提一句,離交房僅有半年多時間了,幾個月轉眼即逝。到底哪個村入住哪裡、拆遷戶如何選房、由村民組成的社區如何管轄等等問題,都要抓緊時間了,涉及的群體不小,別搞得急手夾腳。
猜你還想看下邊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