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凱文
來源 |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在經歷了20多年發展,智能家居從1.0時代的泛概念性,到2.0的單品時代,再隨著物聯網、互聯互通的思維的萌發,「一對多移動操控」的出現,智能家居進入3.0時代,現在隨著全屋智能系統生態的興起,智能家居走入了4.0時代。
在這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行業也經歷了多輪洗牌,大大小小的品牌不斷湧現再倒下,再湧現,市場競爭變得尤為激烈,但是這麼多年來能夠讓人記憶深刻的品牌卻是屈指可數,至於「翹楚」可以說是至今也沒能出現。
不過,4.0時代的智能家居因為全屋智能、全場景智能等「生態屬性」的特殊性,讓行業「翹楚」誕生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這也是行業與市場樂於見到的。
智能家居正在期待一個「新蘋果」
說起來,「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腳步與「智能家居」極其相近,首先在於時間,兩者都起步於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期;其次,智能化都是他們的重要表現;最後,他們都屬於能定義一個時代的革命性產品,但對比「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歷程,「智能家居」就要慢上很多。
自1993年,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慧型手機IBM Simon誕生以來,智慧型手機在開始雖然也有過短暫的停滯,但很快就「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在2000年,由摩託羅拉發布全球第一部具有觸控螢幕的PDA手機天拓A6188之後,智慧型手機的變革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就進入了快車道。
直到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產品之時,才再一次打破了對於智慧型手機的定義,且一舉將智慧型手機推向了巔峰。直到今天,蘋果也一直站在了智慧型手機舞臺的頂端,像前不久發售的iPhone12,先不談論蘋果現在是不是已經「技窮」,只看國內預售結果「首批10秒售罄」、「官網癱瘓5分鐘」、「京東一天各型號新品預約總量已突破120萬」、「蘇寧一天各型號新品預約總量已突破145萬」等等關鍵詞,就足以突顯出蘋果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的「統治地位」。
蘋果為什麼能這麼成功?這個話題已經被討論了太多次,歸結起來大體有三個方面:第一,蘋果最先抓住了網絡時代契機,從iPhone 3G開始讓蘋果贏在了起跑線;第二則是蘋果對於產品的理解獨樹一幟,特別是賈伯斯時代為蘋果所建立起的口碑與理念,至今也在深深的影響蘋果及其用戶;第三就是蘋果對於用戶需求的把握,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無論是細節方面的創新,還是生態內容上的完整性,都將用戶牢牢地握在了手中。
反觀智能家居的發展,一路走來除了整體形態上出現了幾處變革,可是既沒有出現一個足以引領時代的品牌,也沒有什麼產品稱得上「定義XXX」,說白了就是在智能家居領域沒有出現一個「蘋果」來推動整個行業前行,這正是智能家居行業發展至今一直「內熱外冷」的一大原因所在。
在智能家居領域出現一個「蘋果」真的那麼難嗎?參照蘋果的發跡路徑,再結合智能家居自身的一個特性,想要在智能家居領域成為具備統治力的品牌,無非需要在兩個方面做文章,一個是在「產品製造工藝」獲得認可即硬體方面,另一個因智能家居特性而決定的則是「軟體交互體驗」,把握了這兩大需求未必不能成為智能家居的「新蘋果」。
當然,俗話說「知易行難」許多品牌也都在往這方面前景,但相比於行業中的老玩家,或許「蘋果」將誕生於新玩家之中。
智能家居的「蘋果」,或誕生於新玩家?
在行業中發起「彎道超車」的例子並不少見,甚至蘋果顛覆智慧型手機同樣是一次「彎道超車」,當然即便是超車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像蘋果就是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的契機。
現階段說智能家居顛覆性變革當然也不是「無的放矢」,4.0時代背景中的「全屋智能」、「全場景」也都是品牌方的機遇,只不過對於新玩家或許更有利。
1、老玩家「固化」新玩家「更懂行」
在一個行業中如果說新玩家「更懂行」可能會不可思議,但在智能家居領域或許真的如此,其實並不是老玩家「不懂」,或者說「不願懂」,在產品更新等環節都進入到了智能硬體發展的「擠牙膏」階段,面對市場需求他們的反映普遍較慢,但新玩家為了迅速搶佔市場,當然需要快速響應。
例如,現階段智能家居市場上各品牌的硬體布局還是在以單一硬體為切入口,甚至於對於許多品牌而言做智能家居更多地只是在豐富其固有生態,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品牌價值,也是「只求有,不求精」,於是我們能看到,許多家電品牌所謂的入局智能家居,都是在一些單品上做變革,更進一步的場景生態的關聯真的不多。
新品牌的機遇就是在此,即將於11月15日在深圳舉行發布會的雲圖數字,為了貼合用戶的實際需求,就是以「全場景智能家居」切入市場,所提供不僅僅是一款單品硬體,而是在「全場景」角度去丈量用戶體驗,提供面向「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酒店、智慧辦公」的智能家居產品以及智能解決方案。
這與傳統玩家就有很大的區別,這種前瞻性、集中性、全方位的投入,是只有新玩家才能下達的決心,也只有專注於智能家居的新玩家才會走出這類「全場景」創新性的路徑。
2、老玩家「封閉」新玩家「更開放」
在現階段智能家居賽道,許多老玩家們的都是走的「封閉式生態」玩法,例如目前在國內領先的小米、華為等等,無一不是這樣,但實際上「封閉式生態」正是制約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造成這一情況也是有原因的,或是通信協議的不統一,或是在平臺生態不了了之後,老產品無法融入新生態,總之從「產品孤島」到「生態孤島」這些問題一直存在。
這就是新玩家的第二個機遇,還是以雲圖為例,其智能家居所採用的是WHOME OS系統,全面兼容市場上的ZigBee3.0通訊協議,以開放式產品生態打造,可通過本地場景開關、插座等設備,實現屋內所有智能設備的遠程無線操控和實時雲端通訊,用來滿足用戶對於產品兼容性的需求。顯然開放式的玩法更具「前瞻性」,與此同時「老玩家」其實不太可能會放棄自己的「封閉生態」,所以相較而言,智能家居開放式玩法還是需要看「新玩家」。
而智能家居的「新蘋果」或誕生於「新玩家」,也就顯得「合情合理」。
「海潮效應」下,雲圖依靠何在?
為什麼看好新玩家「雲圖」能成為智能家居領域的「蘋果」?因為除了看到雲圖在「產品製造工藝與對用戶體驗的追求」上與早期蘋果十分相似之外,還有兩個「氣質」也十分惹人關注。
1、距離越近引力越大
所謂「海潮效應」是指,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引力過弱則無潮。在智能家居市場中,一個個品牌就像是一個個天體,而目標市場則是大海,對於市場的爭奪就像是一個個天體所引發的潮汐。
要怎樣才能引起市場潮汐,首當其衝需要距離夠近,雲圖正好符合。別看雲圖成立於2019年,但其底蘊遠比想像中要深得多,據了解,雲圖智能家居的核心團隊皆是來自於蘋果、谷歌、華為、騰訊等世界500強企業,他們有著10多年在智能家居領域摸爬滾打的從業經驗與技術底蘊,這代表著雲圖智能家居對於整個行業的深刻洞察。
只有在「深刻洞察」的前提下,才能準確洞悉市場的動向與需求,比如在產品設計與一體化方面,雲圖區別於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智能家居品牌,雲圖全場景智能家居一直在堅持產品設計與實現一體化,這就保障了系統產品的互聯穩定性。
也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貼近服務於消費市場,而這就是距離夠近的表現。
2、天體越大引力越強
引起潮汐除了要夠近,還需要夠大,怎麼理解「夠大」?在智能家居領域,產品矩陣與生態場景的布局就是最好的體現。
雲圖全場景智能家居擁有8大系統的產品矩陣,包含「網關、照明、安防、窗簾、智慧樓宇、家庭影院、智能傳感器、環境健康」。
即便是目前國內智能家居的頭部玩家小米、華為在剛誕生時也沒有如此「陣仗」,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四大應用場景「智慧社區、智慧家庭、智慧酒店、智慧辦公」,雲圖智能家居的起點就超出了以往許多玩家。
而在這些系統產品和場景覆蓋加持下,為雲圖構建起了一個足夠巨大的「生態星球」。
另外,雲圖「後發先至」已經與包括萬達集團、萬科集團、保利集團、阿里巴巴、騰訊、海爾等國內個行業巨頭達成合作,已經開始在智慧社區、五星酒店/公寓等場景籌備應用落地,在體現出雲圖夠大的「朋友圈」外,也說明雲圖的價值理念被諸多巨頭企業所接納,使雲圖看起來並像是是一個「新玩家」。
總之,雲圖已經具備引起「海潮效應」的相關要素,至於最終能否成為智能家居領域的「蘋果」,可以拭目以待。
總結
智能家居在進入4.0時代之後,將會迎來一次飛躍式的變革,對於行業而言,誰能抓住這次機遇,或能「穩住領先」或能「彎道超車」。不過,從變革的相關要素來看,這次或許將更有利於「新玩家」,無論如何智能家居行業都在期待出現自己的「蘋果」。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深挖智能這口井
此內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智能相對論(微信ID:aixdlun):
•AI產業新媒體;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TOP10;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佔」鈦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慧 十萬個為什麼》
•【重點關注領域】智能家電(含白電、黑電、智慧型手機、無人機等AIoT設備)、智能駕駛、AI+醫療、機器人、物聯網、AI+金融、AI+教育、AR/VR、雲計算、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片、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