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 0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高臺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中下遊地區,境內山川險峻、戈壁廣袤、大漠綿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數民族遊牧之地。自漢代至清代,自中原地區遷移而來屯田戍邊的高臺人民既有尚武好鬥、慷慨任氣的傳統,又有耕讀傳家、研習百家之學的進取精神,創造和傳承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間技藝,其中包括民間美術的代表作——雕彩玻璃畫。高合雕彩玻璃畫是與制鏡技術相結合的傳統工藝畫,在制鏡生產過程中為制鏡裝飾,特殊製作方法也成為一種獨立畫種。其製作工序如下:
一、清洗玻璃塗蠟液
以水洗、乾擦清潔玻璃,熬鍊石蠟溶液,根據季節,冬季加適量甘油軟化,夏季純粹加硬脂酸,將熬製好的蠟液用毛刷均勻的塗刷於玻璃表面。
二、雕畫線條及蝕刻
將塗刷臘液乾燥後的工作面置於圖案墨稿上,按照畫稿的要求,用粗細不同的竹筆,雕畫圖案的造型線條,邊雕邊用乾淨軟毛刷,掃清工作面的蠟液殘渣。
三、鍍光和留雕線條
雕彩玻璃畫畫面線條的鍍光裝飾,類似景泰藍嵌金鐫銀線條的裝飾效果,鍍光需操作晃架,起平衡銀液的作用即形成鏡面。鍍光的操作是將玻璃工作面置於晃架上,在溫度不低於25℃的清潔工作間,用茶壺均勻澆制,邊觀察膜層的形成,邊用潤溼的麂皮吸附膜層浮出的廢渣,邊用清潔蒸溜水衝淨,需2-3次的澆制,才能達到銀層的均勻度,而後經自然乾燥。
四、雕線填彩,完成製品畫面
在清晰的雕線範圍內填彩著色,使用中國畫石色顏料,鮮豔、沉著、穩定而奪目,可平塗,可暈染,完全以工筆彩繪的要求繪製完成。
雕彩玻璃畫,並非現在的時代畫品,據原高臺縣工藝美術社負責人張建國製作、學習、了解,現在北京頤和園仁壽殿御座有一幅五扇山形高低連接屏風,刻繪的是《百鳥朝風鳳》,底色圖案外保留鏡面,是典型玻璃雕彩鏡畫;故宮勤政殿御座一幅五扇山形高低連接屏風,刻繪的《百壽圖》,不填彩全鏡面凸雕字,也是典型的玻璃素雕鏡畫。張建國曾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去北京反覆看過,以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近幾年去北京遊覽,每每留連這兩面皇家宮廷最高檔工藝美術品擺設。據介紹,這兩面玻璃雕填彩畫是 1894 年,慈禧太后 60 壽辰大慶時,由中國畫師攜稿到法國,由法國技師鍍光雕刻、中國畫師彩繪完成後用輪船運回北京。我國玻璃鍍鏡術也是法國傳來的,但玻璃彩繪則完全是中國畫的畫技法,西洋油畫是色塊造型,不適宜線條造型,故無此畫種。
在1980年——1983年張建國所主持生產的玻璃鏡畫產品,完全是手工鍍鍛,1984 年後因鏡畫兩種產品的產量擴大,加上雕刻工序速度慢、效率低,與鍍光工序極不配套,手工雕刻逐改為絲版漏印固定光線,手工絲網版改為感光製版,其工作效率大為提高。但線條不凸,其工藝不適宜獨幅畫完成、適宜大批量製作。1984—1989 年張建國所主持生產的鍍光美術鏡及玻璃填彩畫均採用機器真空鍍鋁和絲版漏印圖案固定光線工藝投入生產。雖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低,但適合山水、花鳥、人物等複雜的圖形,工藝精細,更宜於製作藝術性較高的陳列品,如大型玻璃壁畫,四條屏裝飾畫,4—6扇屏風畫等,這種手工製作的雕彩玻璃畫適應各種規格、各種畫面,因而售價較高,更適應以市場銷售定產,不致於產銷脫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張建國到蘭州工藝美術廠學習(兩個廠:一是暢家巷工藝廠,一是七裡河工藝制鏡廠,都搞過玻璃雕彩。1966 年文革停產,1979 年這種工藝畫恢復不大,關鍵是繪畫設計與鍍雕技術脫節,工序複雜,美術人員又不研究這類工藝畫所致)。八十年代集中在經濟效益較高的家具配鏡和室內配鏡上,又經歷了一次高技術、高效益的轉變,導致九十年代末,對手工技能的衝擊,現在瀕臨失傳已是現實。
目前,僅現年 63 歲的張建國與其弟子、現年 48 歲的何軍儀。現年 45 歲的孫維福三人掌握雕彩玻璃畫技術,因銷售市場不穩定,該項生產已停滯多年。2010年5月,高臺雕彩玻璃畫被公布為張掖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現已申報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0 年 8 月,《高臺雕彩玻璃畫》被張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張掖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原標題:《高臺雕彩玻璃畫——引領時尚潮流的民間美術》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