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謝子靜,女,1971年出生於溫州樂清,先後畢業於溫州師範學院、中國美院,獲碩士學位。長期致力於中國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現為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連環畫藝委會委員,浙江省中國畫家協會會員,浙江畫院中國工筆畫研究所創作員,溫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白鷺、劍麻、雞冠花,一紙素宣上,謝子靜將女性的浪漫情懷鋪陳在工筆花鳥畫之中,融入了專屬於她的內斂、柔和的氣息,色與形交錯、神與景相糅,現實和理想並行出一場萬物纏綿之境,靜謐,且素淨。
她專攻中國花鳥畫,對大自然的一花一鳥,一草一石均投以極大的熱情與興趣。她時時被這些物象的優美情態所感染,每每此時便命筆記寫,反覆品味,不斷揣摩,使這些生動的對象升華為初步的藝術形象存記於腦海之中。
在她筆下,熱鬧是收斂的,摒棄了張揚,像一朵開到絢爛時卻陡然寂滅的冷煙花;在她筆下,生機是一場秋事,盛極而敗,敗而再生。在她筆下,自然淳樸的個性和高尚的藝術氣質輝映交織,恬靜、典雅、淳樸、淡泊,積極向上,熱情樂觀,卻能給人以無限遐想。
謝子靜作品
「在畫桌邊上長大」
「小的時候就在畫桌邊上長大,怎能對畫不感興趣呢。」談起從小的繪畫經歷,謝子靜笑著說,最初對於繪畫的喜愛完全來自於家人的薰陶。「我爺爺是我的繪畫啟蒙老師,他在樂清是一位有名的墨鉛放大畫師。」謝子靜說,每當爺爺鋪開畫紙,她便挨在一邊,看爺爺如何用炭墨神奇地畫出人像來。「爺爺專注的神情,鄰裡敬仰的眼神,這一切至今讓我記憶深刻。」
家裡的氛圍讓謝子靜從小生發了對美術的興趣,時常要在廢紙、牆板上塗鴉,這也為她此後從事美術行業奠定了基礎。
1989年,謝子靜考入溫州師範學院美術專業,接受系統學院派美術的教育,諸多良師的鼓勵讓她受益匪淺,讓年輕的謝子靜在大學期間確定以中國花鳥為主要創作方向,她受花鳥畫家葉玉昶厚愛,追隨他學習中國花鳥畫。2005年,謝子靜考入了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攻讀碩士,師從畫家顧震巖。「顧老師是研究宋人宋畫的專家,在他的影響下,我也逐漸對宋畫著迷。」謝子靜說,那時候她就確定了宋代花鳥畫的研究方向。
2000年,謝子靜回到母校溫州師範學院(現溫州大學)任教。時至今日,她已經成為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我現在行政、教學『雙肩挑』,而且行政的事務比較忙,但我依舊願意奔走在教學的第一線,很享受與學生在一起的感覺。」謝子靜說。
平日裡,她會教授一些花鳥畫相關的系列課程,「我認為學習要從經典開始,所以比較重視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臨摹。讓學生從宋畫的臨摹開始延續著宋元明清這樣的經典作品,一路臨摹學習。」與此同時,每年的3月春暖花開的時候,謝子靜還會帶著學生們外出寫生,「因為藝術作品本身來自於大自然,要讓學生們感受到這份『自然』。」謝子靜說。
對老師來說,最大的欣慰莫過於學生的出色表現。許多學生在畢業後獲得良好的就業,綜合素質十分具有競爭力,並且獲得諸多殊榮。2011年,謝子靜指導的學生參加全省第三屆大學生文藝展演,分別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2012年,她指導學生參加全國第三屆大學生文藝展演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
謝子靜作品
尋得一份「靜氣」
「畫畫是個人情感的一種宣洩,從最初靈感出現時的激動,到經過時間思考後的理性,再加上中間經歷的各種辛苦,以及各種情感體驗,每一次的創作都是一種磨礪。」正因如此,謝子靜在創作時會進入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她時常一個人去近郊寫生,「我的創作來源於自然和生活,大自然都是我的素材。」謝子靜說。寫生是她記錄大自然的方式,不同的景、物總能帶給她一份驚喜,一份情感體驗。她渴望借景抒情。
平日裡,校園中的花花草草,湖中的白鷺,都是謝子靜的素材和靈感來源。她喜歡原生態的內容,追求純自然的景致。「靜勝躁、寒勝熱,清淨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在中國畫的創作中,大自然中的自然物象,給予其一種「靜氣」,謝子靜尋得一份屬於她的安靜,一片心靈的淨土。她說,「中國畫是讓人靜下來的藝術,它追求致靜致遠,調和天人。」淨的畫面、靜的意境、雅的格調是她的藝術追求。
細心觀察下來你會發現,白鷺、蘆葦、雞冠花、劍麻等幾種物象,會經常出現在謝子靜的作品當中。她將這些素材和景別結合,結合自己當下的心境和情感,去創作出一幅屬於自己的「心靈畫卷」。「花鳥畫很大程度上就是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我會時常藉助這些畫中的素材和景物,來表現自己當下的心境。」謝子靜說。
在入選浙江省第十三屆美展的作品《蒹葭蒼蒼》中,謝子靜以平日裡採風、寫生途中所見的蘆葦與棲息的白鷺為畫材,以宋明院體花鳥畫之雍容謹嚴的畫風,參以文人畫逸筆的幽遠意境與簡澹設色,營造畫者心中氤氳已久的古典幽夢,旨在表現自然界動人和諧的一幕,寄寓著擺脫塵俗,融入超逸的自然景界,抒發了一種美好的心境。最終,反映在畫上,這花鳥,已不是世俗的花鳥,它們構築出畫家心靈的家園。
「翹首輕搖舞絳霞,紫衣抖擻問青紗。園林因我增姿色,苑圃紅添更麗華。曉暢輕風皆瑞奇,晴柔景物尤祥嘉。蜻蜓輕展纖纖翼,款款飛回夕陽斜。」這是謝子靜入選浙江省第十二屆美展的作品《融風庭院總飛紅》上的一首詩。在作品中,夕陽餘暉下,一組組火紅的雞冠花爭相怒放,一群群紅色的蜻蜓在花間穿梭。「讓我記憶非常深刻,野生的雞冠花植株高大,姿態寥廓,我感受到了一抹生機,和茁壯生長的野趣。」謝子靜說,情急之下她便命筆記寫,後來託朋友幫其要來了一株雞冠花,了解它的細節,再融入她的感情。最終成品後,謝子靜的雞冠花依然紅豔,剔透得像是滾過胭脂的一滴水。
工筆花鳥畫是以色彩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謝子靜迴避了低俗呆板的忌病,以自然淳樸的個性和高尚的藝術氣質去追求和探討新的色彩境界。為了與過分的明媚、鮮豔進行區別,謝子靜會在創作中大膽進行一些色彩上的革新:她畫荷,雖色美,但荷葉大多呈現即將枯敗之形色;她筆下的劍麻,不是現實中的濃綠,而是以藍灰、綠灰為主調,淡而灰濛。
興許是她的求藝過程一路順遂,所以她的作品中沒有明顯的苦楚、悲涼,給人帶去的感覺也是婉轉而含蓄的。謝子靜的作品以恬靜、典雅、淳樸、淡泊為主旋律,而積極向上,熱情樂觀則是作品精神的內涵。在立意造景方面,看似尋常,但卻能給人以無限遐想。
多年來,謝子靜筆耕不輟,並出版有個人畫集《工筆花鳥——謝子靜》,這是她輾轉多個春秋,毀壞掉不計其數的半成品後留下的心血和精華。這些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第二屆工筆重彩小幅作品展、浙江省美展、浙江省青年美展、浙江省花鳥展等,榮獲一次金獎、一次銅獎和多次優秀獎,如2006年作品《荷風送香》獲浙江省第七屆花鳥畫展優秀獎;2009年作品《蜻蜓與雞冠花》入選第二屆全國工筆重彩小幅作品展;2010年作品《蘆花》、《金秋》參加臺灣「首屆兩岸當代百名女畫家精品邀請展;2011年作品《乾坤生機》入選第五屆浙江省青年美展;2017年作品《蘆花深處》獲浙江省第八屆花鳥畫展優秀獎等。
在「傳承」中「蛻變」
平日裡,謝子靜十分重視研習前人的傳統藝術表現方法,尤其是把精力集中在探討其原因、尋找其規律、挖掘其奧妙之上。她常常以一個探寶者的心境去逐一玩味,從取材、構圖、創意、表達等多方位加以研究,直到有所領悟。而每次外出看到畫工精美的彩繪時,她內心總是無比激動,也會以研習之心付出成倍的精力。正因如此,促成了謝子靜與古戲臺彩繪的「不解之緣」。
2010年,謝子靜赴蒼南採風,當她來到靜謐、秀麗的蒼南碗窯古村落時,卻看見了一座年代已久的古戲臺,建築完整無損,散發出悠悠的古韻。「戲臺上的雕件、藻井讓人讚嘆,梁坊、藻井上的彩繪更讓我驚嘆!」謝子靜說,一組組古樸、典雅的戲曲彩繪已深入腦海,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往後日子裡,她陸續去樂清、永嘉等一些村落採風寫生時,都不忘尋找古戲臺。
工作之餘,她便開始關注和收集有關古戲臺彩繪的資料。一方面,赴各圖書館及檔案館查閱大量的史料,了解溫州的民間美術、溫州戲曲的發展;另一方面,向民俗專家、民間藝人了解溫州的民俗、習俗、戲俗。漸漸地她發現,當今全國學者對古戲臺研究中,缺少古戲臺彩繪的研究。
「我也時常在想,我是一名大學老師,除了教學、創作之外,應該有這份責任對溫州的文化做一些梳理研究。」謝子靜說,溫州作為戲曲之鄉、百工之鄉,文化資源豐富,如今經過多地對比發現,確確實實只有溫州的戲臺的藻井上有這麼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戲曲人物的繪畫,「傳統的戲曲怎麼跟民間的美術結合起來,應該是我接下來這半輩子要繼續研究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
於是,謝子靜一邊主持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戲臺戲曲彩繪圖飾研究」、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圖飾搜集整理與研究」等課題,另一邊開啟了《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圖集》的編著計劃。保存較好的古戲臺,基本坐落在比較偏遠的山區裡,懷著對古戲臺彩繪的極大興趣,這幾年來,她利用節假日考察、拍攝了50多處戲臺,行程近兩千公裡。奔赴溫州十一個縣(市、區)拍攝、收集現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戲臺戲曲彩繪圖共計450多幅。
2017年,謝子靜編著的《溫州古戲臺戲曲彩繪圖集》一書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的問世,對溫州的戲曲研究、民間彩繪研究、民風民俗戲俗研究均具有相當的幫助。「我也希望能藉此書引起各界注意,特別是政府的文化部門,應該有科學的修復彩繪方案,借鑑古壁畫修復經驗,邀集全國民間彩繪高手,以舊修舊,恢復古戲臺彩繪的歷史原貌。」
與此同時,接觸古戲臺等溫州本土文化後,謝子靜對於作品的創作理念也有了些許轉變。獲2019年浙江省第十四屆美展優秀獎《傳承·蛻變》是謝子靜近期的創作作品,畫面表現的是溫州古戲臺的一組組戲曲彩繪圖飾,輔以吉祥紋飾。彩繪人物動態誇張、生動,線條運用嫻熟、流暢,色彩斑駁、厚重,以傳統的工筆重彩技法記載了溫州戲曲文化與民俗文化。作者認為其作品的得意之處在於畫面以一隻飛鳥置於前景,將不同時期舞臺的圖飾作為背景,達到穿越時空的聯想。
以花鳥畫的形式來表達戲曲的題材內容可能當屬首次,這充分說明謝子靜對事物觀察的敏銳性和大膽創意的精神。「從我本身來講,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希望自己不僅僅是在書本理論中傳承這些文化,更希望也能夠在作品中傳承中國畫,在題材、技法、構圖上,完成一種傳承和蛻變。」謝子靜說。這是她這兩年的思考與突破,想藉此以特有的視角和方式關注溫州戲曲文化遺產和傳統民間美術遺產,倡導溫州南戲的傳承與蛻變。未來,她將以身作則,竭力讓這文化瑰寶永遠留存在浙南大地上並得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