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大廈遭暴力攻破 美國大選在混亂中走向終點
國會山之亂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李雲舒
當地時間1月6日,川普支持者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街頭舉行抗議活動。圖為川普支持者與警察在國會大廈前發生衝突。(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當地時間1月6日,被視為「民主象徵」的美國國會山被川普總統的支持者攻佔,選舉人票計票被迫中斷6小時;直到當地時間1月7日凌晨3時40分,作為參議院議長的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各州選舉人票清點統計完成後宣布:拜登和哈裡斯正式當選為美國下任總統及副總統,任期自2021年1月20日開始。
短短一日,美國發生了什麼?曾被學者稱為「歷史終結」的美式民主制度,正在走向何方?
抗議者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內 已有4人在騷亂中身亡
美國國會大廈只被攻破過兩次:一次是1814年8月,英國軍隊襲擊並燒毀美國國會大廈;另一次是2021年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們暴力攻入國會大廈。
距離2020年11月3日的大選已過去2個多月,美國發生了最混亂的一幕:大量抗議者衝破了路障,闖入美國國會大廈內部,並與警察發生衝突。打砸破壞之餘,一位抗議者甚至站到講臺上大喊道:「川普贏得了選舉!」
當時,美國國會正在進行總統大選結果確認的最後環節——參眾兩院聯席會確認由各州選舉人團投下的選舉人票。
場面幾近失控,議員們先是趴在會議廳地板上尋找掩護,隨後在警察與聯邦調查局工作人員的護送下開始疏散。
「那是一個非常、非常艱難的時刻,坦白說,從我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當遊騎兵以來,我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來自科羅拉多州的民主黨眾議員傑森·克勞說。
這是在美國總統大選國會清點選票環節,首次因為發生暴力衝突而被迫中斷。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警察局證實,已有4人在美國國會騷亂中身亡。其中一名女子在國會大廈內遭到槍擊,後不治身亡。據報導,她是美國空軍退役老兵阿什莉·巴比特,是川普的支持者之一。
據此前報導,美國選舉人團於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4日進行投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以306票對232票的結果擊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現任總統川普。
川普不接受這個結果。近期,川普不斷在社交媒體上呼籲自己的支持者「進京勤王」,前往華盛頓舉行集會,施壓國會拒絕承認選舉結果。1月6日上午,川普甚至舉辦了一場集會,並向支持者發表演講稱「我們要走到國會去!」
美國國會大廈騷亂發生後,華盛頓特區市長穆麗爾·鮑澤下令從當天晚上6時開始實施宵禁,直到周四(1月7日)早上6時。此外,鮑澤還宣布延長公共緊急狀態15天。與華盛頓特區相鄰的維吉尼亞州州長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態以繼續應對,並在與華盛頓特區相鄰的一些轄區實施宵禁。
黨爭極化、社會分裂,美式民主亂象令世界瞠目
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所在地。因為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市中心一處海拔25米高的高地上,因此也被稱作國會山。
「大部分美國人都認為國會山是代表美國強大民主形象的最佳地標,它比白宮在電視裡出現的機率還要多得多。」美國官方旅遊網站如是介紹。
對這個頗具象徵意義地標的攻擊,遭到美國各方的強烈譴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表示,川普支持者闖入國會大廈的舉動,是美國「巨大的恥辱和蒙羞時刻」,但這並不「令人吃驚」。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也發表講話,將發生在華盛頓特區的暴力事件稱為「叛亂」,並呼籲川普給這場「圍困」行動畫上句號。他譴責衝擊國會的事件是對法治的攻擊,並要求結束「混亂」。
這場美國國會亂局,令全世界瞠目結舌,多國領導人、政客等各界人士紛紛對此發聲。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對於該事件感到遺憾,「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領導人必須向其追隨者展現避免暴力、尊重民主進程及法律的態度」。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發表推文稱,美國國會的場面是「可恥的」,「美國在世界各地主張民主,現在至關重要的是實現和平有序的權力交接。」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則表示,「加拿大人對我們最親密的盟友和鄰居——美國的民主遭到攻擊深感不安和悲痛。暴力永遠無法推翻人民的意願。美國的民主必須得到維護——也將會得到維護。」
就在多名政要出面譴責暴行時,一份針對美國註冊選民的民調結果似乎有些出乎意料。
當地時間1月6日,英國民調機構YouGov對1448位美國註冊選民進行調查,其中1397名受訪者知曉國會騷亂事件。調查結果顯示,兩成美國人對「攻佔國會山」是支持態度,45%的共和黨人對相關事件予以認可。
「這個民調的結果,放在當前美國兩黨政治空前極化的狀態下,並不特別讓人意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告訴記者,這意味著美國的黨爭極化已經到了不同黨派對事件的基本認知都完全相反的程度。「2020年大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兩個美國各選各的總統』,雙方互不妥協。這也預示著,今天全世界看到的這個混亂局面恐怕還不是結束,美國治理難上加難。」
據了解,由於美國兩黨的參議院席位呈1∶1持平狀態,下屆美國總統面臨的立法成本並不低。「至於美國建國至今都沒能徹底解決的種族問題等,如今更難辦,而經濟、階層、就業等結構性矛盾需要整體性觸動既得利益,恐怕也不輕鬆。」刁大明說。
制度危機凸顯,扯下「美式民主」遮羞布
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扯下了「美式人權」的「遮羞布」,而以川普為代表的美國政客在選舉失利後,為達目的不惜煽動暴力,則將「美式民主」的「遮羞布」撕得粉碎。
1992年,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出版了《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福山在書中提到,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自由民主制與資本主義業已取得了最終的全球性勝利,「我們正在見證的,可能不只是冷戰的終結,或戰後歷史的一個特殊過渡時期,而是歷史本身的終結,即人類的意識形態演進的終點,和作為人類政府之最終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遍化」。
時至今日,福山仍堅信美式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去年12月26日,福山在關於全球疫情的採訪中極力淡化美國抗疫的失敗,一再強調「民主國家」的優勢。「歸根結底,負責任的『民主制度』將是一個更好的制度。」福山說。
然而,半個月之後,美國的「民主殿堂」慘遭「褻瀆」,「國會山陷落」的消息登上世界各大媒體頭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刁大明認為,這場暴亂是美國近年來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層面遭遇內外困境的集中體現。
「暴力攻陷國會山,川普的煽動可以說是『導火索』,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刁大明看來,一系列混亂局面是美國社會政治極化、矛盾激化、民意撕裂的結果,程度幾乎「深不可測」。
「美國一向標榜民主、自由、人權,如今卻在憲法危機和對民主制度日益加劇的不信任中舉步維艱,不斷出現對立、衝突,甚至癲狂的民主鬧劇。在很多西方民眾眼裡,就像是『民主燈塔』熄滅了。」刁大明說。
混亂的不止是美國大選。無論是集會還是暴力攻擊國會現場,一個細節令人擔憂:擁擠的抗議人群裡,戴口罩者寥寥無幾。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美東時間1月6日16時22分,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21.3萬例,累計死亡35.9萬例,居世界第一。如今,戴不戴口罩仍被許多人看作「政治立場」問題。
在疫情和大選的疊加影響下,美國政治極化、種族衝突等「老問題」集中暴發,制度性危機由此凸顯。「美國現行民主體制沒能阻止『攻佔國會山』這樣的暴力衝突,沒能驅動美國政府回應民意、有效防疫,也沒能避免黨爭加劇。」刁大明說,如果美國的制度「劇本」僅能保障政黨輪替,無暇顧及更廣泛的公共議題和現實政治,這樣的「劇本」恐怕難稱佳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騰軍認為,這次騷亂對選舉人團投票的認證程序沒有造成太大影響,但對未來美國政治的影響可能非常深遠,對民主制度的破壞也是前所未有的。「騷亂中的暴力分子不會消失,他們背後還有更多民粹主義者,持續在美國政治中發揮影響,而別有用心的政客也會繼續煽動暴力、混亂,挾民意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次騷亂加重了危機的程度。」張騰軍說。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唯美國馬首是瞻」的西方價值觀廣受追捧,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放之四海而皆準,更不意味著它是「歷史的終結」。
「美國陷入疫情、選舉等種種亂局,一些人為此感到困惑、失望,同時也引發思考:西方主導話語體系對世界意味著什麼?到底能否有效應對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挑戰?人類社會是否正在選擇新的方向?」刁大明說。